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张 旭
【机构】 陕西省铜川市聋哑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根据我市残联统计数据,和我校近年来学生招收情况来看,聋哑学生寥寥无几,智力落后儿童呈逐步上升趋势,生源的变化不知不觉改变着我校办学的目标,每年招收的智力落后儿童,且智力程度越来越严重,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甚至无法自理,面对这一事实,我们根据智力落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早期有效干预,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最大可能弥补智力发育迟缓带来的缺陷,从而使智力落后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已是迫在眉睫,于是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践研究。在实践研究中,我主要通过这些方法开展:准备阶段以调查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问卷法,调查统计法等,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教育实验法,教育比较法等,总结阶段以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以调查问卷法,教学展示法等。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结合以上研究方法从以下途径着手开展: 1、培养智力落后孩子学习生活技能的积极性.2、时刻满足智力落后孩子的好奇心.3、注重“小步子、多循环”的训练.4、家校密切配合、共同培养.
一年来,通过不断地努力摸索和训练,圆满完成了各阶段的实验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体表现在:增强了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促进了智力落后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了智力落后儿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从实践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才能补偿其智力缺陷,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是他们的适应能力获得提高,为回归主流社会奠定基础。
一、研究背景:
根据我市残联数据统计,和我校近年来学生招收情况来看,聋哑学生寥寥无几,智力落后儿童呈逐步上升趋势,生源的变化不知不觉改变着我校办学的目标,每年招收的智力落后学生,且智力程度越来越严重,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甚至无法自理,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如何根据智力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早期有效干预,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最大可能弥补智力发育迟缓带来的缺陷。尽可能使这类学生将来能半自力或自立于社会群体中。智力落后儿童在许多方面的表现都明显低于其他正常的同龄儿童,特别是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影响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国际教科委组织发出了:“让孩子学会生存”的口号,要求我们从小培养孩子学会生存的能力, 而自理能力又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能力。因此,我们决定先着手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以帮助他们走好今后人生的“第一步”。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智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但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还能减轻社会的负担,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使智障儿童饮食、衣着、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等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达到最基本的生活自理,从而使智障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教育教学中通过反复强化,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让他们在基本生活自理上形成动力定型的生理机制,最终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基于以上情况,我校启智组确定了“《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概况:
1、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对学校智力落后儿童反复强化训练,逐步培养他们自理能力的习惯、技能等,让他们在基本生活自理上形成动力定型的生理机制,最终使学生直面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
2、研究内容:
(1)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乐于交往的意识。
(2)丰富和拓展智力落后儿童关于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经验。
(3)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社会适应方面的基本技能,较好地开发智力落后儿童智力潜力。
(4)促进智力落后儿童自主、自信、负责任、不怕困难和挫折、合作、有爱心、讲礼貌、守纪律和求上进的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
3、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首先做好智力落后儿童在学校、家庭中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查,然后分析目前在校学生的自我服务等基本情况并进行分类,找出学生的起点能力,再根据学生的情况,实施教育训练计划。
4、研究方法:调查法、结合文献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
5、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调查学生家庭、个人生活自理基本情况,搜集、整理关于课题的理论及实践资料,
(2)研究阶段: 对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对现状调查分析,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在实践中调整,不断完善操作过程,形成书面资料。
(3)结题阶段:
分析数据、整理材料、教学设计、反思、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三、研究过程:
(一)概念界定:
智力落后:是指人的智力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从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定义我们就发现,智力落后儿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适应性出现了障碍,而生活自理能力是每一个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造成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儿童的行为习惯首先是在家庭环境的教育熏陶下,从模仿学习开始获得的。而儿童学习关键期是2岁到4、5岁之间,在这一时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但对于智力落后儿童而言,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可见家庭成员在这些孩子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
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对这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能够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够健康地发展,正确的生活自理教育理念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智力落后的发展,为其将来回归主流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事事都亲力亲为,缺乏对孩子指导的耐心,没有意识到这样作会对孩子的残疾程度雪上加霜。
智力落后儿童在生活中过多的失败体验、挫折感受,使其对社会的认识兴趣一次一次的磨灭,使其备受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歧视,进一步影响了这些儿童走出家庭的可能性。他们没有参与正常人社会生活的机会,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契机,进而他们缺乏成功的体验,甚至在家庭环境中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缺少家庭早期干预,这些都是不利于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
2、学校因素: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我们特校教师更应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良好的习惯是智力落后儿童适应生活所必需的具备的条件,也是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主要培养内容。那么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就不容被我们忽视,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是这些学生步入社会、回归社会的必然条件。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特教老师观念,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身教重于言教。因此,要求学生做的事情,老师躬亲示范;以自己的言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智力落后儿童做事往往缺乏主动性、自信,缺乏观察周围环境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他们体会不到做一件事情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感。有些儿童往往以失败的心态对待任务,经常会说“我不会”、“我做不来”这样的语言,这都是缺少自信的表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明白兴趣是学习的兴奋剂,而自信是成功大门的钥匙。
(三)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
1、培养智力落后孩子学习生活技能的积极性.
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只有让孩子对某些事情产生了兴趣才能促使他们更加喜欢地去做,更加积极地去学习、探究。对于智力落后孩子来说,其实越简单越有趣的事情是最受他们欢迎的。针对这一特点,我就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来训练智力落后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刚入学年龄较小的智力落后孩子特别喜欢玩水,经常把衣袖弄湿。于是我就利用孩子这一兴趣来训练孩子洗手。我告诉孩子们洗手前先把袖子拉上一点点,水龙头开的小一点,先搓手心,再搓手背。我还结合洗手儿歌进行训练“清清水,哗啦啦,卷起袖子洗手啦。先洗小手心,再洗小手背,个个手指都洗到,人人夸我讲卫生。”通过形象的洗手游戏,加上自己亲自示范,孩子们掌握了基本的洗手方法。孩子们不会用肥皂洗手,我就想了一个新的游戏,把水和肥皂变成了他们的新玩具。我让孩子们看到手上哪儿脏乎乎,就把肥皂来来回回地擦在那儿。肥皂和水用手搓产生了许多肥皂泡泡,孩子们可兴奋了。在玩中他们发现肥皂泡越搓越多,泡泡渐渐由白变黑,被水冲走了。孩子们在玩肥皂泡泡的游戏中渐渐学会使用了肥皂。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训练智力落后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们不但易于接受,而且能掌握得很好。
2、时刻满足智力落后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于好奇的事物往往都会具有探索的欲望。智力落后孩子同样如此,尤其对于新鲜的事物,对他们来说极具吸引力。如:孩子们看到大人或其他人干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时候会要求也要做。但家长更多的想法是:孩子智力上存在缺陷,万一伤到孩子可不得了。或者是孩子又不会干,干得乱七八糟的,到时候还是自己来收拾。陶行知说过这样的话:“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这时,大人其实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需求,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可以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和条件,支持鼓励孩子完成这件事情,同时大人也要参与他的活动,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不要担心孩子做得不好或做得乱七八糟,给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要用积极的语言为孩子打气,“你真聪明!”“你动手能力真强!”等让智力落后孩子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有个叫任思佳的女孩,手指力量和手指动作非常差。但孩子非常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洗手帕、洗袜子。任思佳的妈妈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并没有阻止她的行为。渐渐地,任思佳在洗袜子的过程中手指动作得到锻炼。现在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强,连拉拉链、扣纽扣这样对手指精细动作要求较高的技能,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
3、注重“小步子、多循环”的训练.
智力落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训练的时候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指望孩子一学就会,也不要对孩子失去耐心。在训练的时候要注重“小步子、多循环”的原则,可以把一项技能分成若干个动作,每天反复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训练,直至让孩子逐步学会掌握各种生活技能。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老师无私奉献的典范。智力落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我们多循环来进行训练。如训练班上一位智力落后孩子上厕所,先训练孩子脱裤子,再在此基础上训练蹲着上厕所,最后再训练拉裤子。这样的过程是一遍一遍的,每个课间都会带领他去上厕所。一是训练他怎样上厕所,而是让他有去上厕所的意识,逐步养成主动去上厕所的习惯。这样“小步子、多循环”训练了一年时间,现在这位孩子已经能自己主动去上厕所了,上完厕所后还能自己拉好裤子,洗干净手。
4、家校密切配合、共同培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智力落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仅靠在学校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要让孩子在生活中接受教育,那将是极好的教育。教师应和家长一起相互沟通、了解、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家庭教育很好地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班上一位叫常宇青的女孩,来校后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她的家长对她的期望值非常高,希望她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快乐成长。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我处处都拉着她的手,保护着她,同时也方便教她自理的方法。手把手教她吃饭,教她上厕所,教她洗手,简单收拾东西等。同时也请家长积极配合我们老师的教育指导方式,在家给她充分提供锻炼的机会。经过家校共同不懈的努力,现在孩子已经能自己吃饭和上厕所了。对于智力落后孩子来说,我们首先要让他们学会如何生活,学会生活自理。当然,孩子自己是不知道如何去克服困难的。智力落后孩子的命运取决于家校的共同努力,家校统一思想,统一教育,共同培养智力落后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使孩子走向独立自主的唯一途径。
四、研究结果:
增强了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促进了智力落后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了智力落后儿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首先,要求智力落后儿童自己能做到的自己做,不能做到的,能在老师、生活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完成。比如:每天吃营养餐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剥鸡蛋、打开包装袋、将垃圾放进纸篓里,吃完后,能把自己的嘴擦拭干净,部分学生能收拾卫生。?上感统课时,要求学生把脱下来的鞋子摆放地整齐,下课后,将玩具归类(对不能把鞋摆放整齐、玩具归类的学生,必须要有这种意识)。
其次,家长明显的感觉到孩子能干了,懂事了,在家也能参与劳动。
在前期的活动中,孩子不仅在学校有很大的进步,而且在家里明显的依赖性不强了,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有家长反映说以前都要家长喂他们吃饭,帮他们洗脸,穿衣服,现在不仅能自己吃饭,还能在妈妈的帮助下,自己穿简单的衣服、裤子、袜子、鞋子自己洗脸等。我们不仅在学校如此要求,同时叮嘱家长在家庭中也应该这样训练孩子。只有这样,这些孩子将来曾有可能脱离父母的照顾独立生活。
五、研究结论:
提高智力落后孩子自理能力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必须用无限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来帮助他们,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他们有所发展,有所贡献。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才能补偿其智力缺陷,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是他们的适应能力获得提高,为回归主流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北京海淀培智中心学校《儿童生活适应教育评估手册》
2、孙鹏《儿童生活适应教育训练丛书——之课程目标》蓝天出版社2004
3、原国家教委《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
4、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试行)
5、《全日制培智学校老师教学用书(试用本)劳动技能》(轻度)人民教育出版.
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已是迫在眉睫,于是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践研究。在实践研究中,我主要通过这些方法开展:准备阶段以调查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问卷法,调查统计法等,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教育实验法,教育比较法等,总结阶段以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以调查问卷法,教学展示法等。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结合以上研究方法从以下途径着手开展: 1、培养智力落后孩子学习生活技能的积极性.2、时刻满足智力落后孩子的好奇心.3、注重“小步子、多循环”的训练.4、家校密切配合、共同培养.
一年来,通过不断地努力摸索和训练,圆满完成了各阶段的实验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体表现在:增强了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促进了智力落后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了智力落后儿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从实践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才能补偿其智力缺陷,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是他们的适应能力获得提高,为回归主流社会奠定基础。
一、研究背景:
根据我市残联数据统计,和我校近年来学生招收情况来看,聋哑学生寥寥无几,智力落后儿童呈逐步上升趋势,生源的变化不知不觉改变着我校办学的目标,每年招收的智力落后学生,且智力程度越来越严重,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甚至无法自理,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如何根据智力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早期有效干预,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最大可能弥补智力发育迟缓带来的缺陷。尽可能使这类学生将来能半自力或自立于社会群体中。智力落后儿童在许多方面的表现都明显低于其他正常的同龄儿童,特别是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影响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国际教科委组织发出了:“让孩子学会生存”的口号,要求我们从小培养孩子学会生存的能力, 而自理能力又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能力。因此,我们决定先着手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以帮助他们走好今后人生的“第一步”。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智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但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还能减轻社会的负担,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使智障儿童饮食、衣着、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等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达到最基本的生活自理,从而使智障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教育教学中通过反复强化,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让他们在基本生活自理上形成动力定型的生理机制,最终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基于以上情况,我校启智组确定了“《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概况:
1、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对学校智力落后儿童反复强化训练,逐步培养他们自理能力的习惯、技能等,让他们在基本生活自理上形成动力定型的生理机制,最终使学生直面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
2、研究内容:
(1)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乐于交往的意识。
(2)丰富和拓展智力落后儿童关于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经验。
(3)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社会适应方面的基本技能,较好地开发智力落后儿童智力潜力。
(4)促进智力落后儿童自主、自信、负责任、不怕困难和挫折、合作、有爱心、讲礼貌、守纪律和求上进的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
3、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首先做好智力落后儿童在学校、家庭中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查,然后分析目前在校学生的自我服务等基本情况并进行分类,找出学生的起点能力,再根据学生的情况,实施教育训练计划。
4、研究方法:调查法、结合文献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
5、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调查学生家庭、个人生活自理基本情况,搜集、整理关于课题的理论及实践资料,
(2)研究阶段: 对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对现状调查分析,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在实践中调整,不断完善操作过程,形成书面资料。
(3)结题阶段:
分析数据、整理材料、教学设计、反思、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三、研究过程:
(一)概念界定:
智力落后:是指人的智力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从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定义我们就发现,智力落后儿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适应性出现了障碍,而生活自理能力是每一个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造成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儿童的行为习惯首先是在家庭环境的教育熏陶下,从模仿学习开始获得的。而儿童学习关键期是2岁到4、5岁之间,在这一时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但对于智力落后儿童而言,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可见家庭成员在这些孩子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
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对这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能够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够健康地发展,正确的生活自理教育理念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智力落后的发展,为其将来回归主流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事事都亲力亲为,缺乏对孩子指导的耐心,没有意识到这样作会对孩子的残疾程度雪上加霜。
智力落后儿童在生活中过多的失败体验、挫折感受,使其对社会的认识兴趣一次一次的磨灭,使其备受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歧视,进一步影响了这些儿童走出家庭的可能性。他们没有参与正常人社会生活的机会,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契机,进而他们缺乏成功的体验,甚至在家庭环境中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缺少家庭早期干预,这些都是不利于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
2、学校因素: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我们特校教师更应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良好的习惯是智力落后儿童适应生活所必需的具备的条件,也是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主要培养内容。那么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就不容被我们忽视,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是这些学生步入社会、回归社会的必然条件。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特教老师观念,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身教重于言教。因此,要求学生做的事情,老师躬亲示范;以自己的言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智力落后儿童做事往往缺乏主动性、自信,缺乏观察周围环境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他们体会不到做一件事情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感。有些儿童往往以失败的心态对待任务,经常会说“我不会”、“我做不来”这样的语言,这都是缺少自信的表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明白兴趣是学习的兴奋剂,而自信是成功大门的钥匙。
(三)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
1、培养智力落后孩子学习生活技能的积极性.
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只有让孩子对某些事情产生了兴趣才能促使他们更加喜欢地去做,更加积极地去学习、探究。对于智力落后孩子来说,其实越简单越有趣的事情是最受他们欢迎的。针对这一特点,我就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来训练智力落后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刚入学年龄较小的智力落后孩子特别喜欢玩水,经常把衣袖弄湿。于是我就利用孩子这一兴趣来训练孩子洗手。我告诉孩子们洗手前先把袖子拉上一点点,水龙头开的小一点,先搓手心,再搓手背。我还结合洗手儿歌进行训练“清清水,哗啦啦,卷起袖子洗手啦。先洗小手心,再洗小手背,个个手指都洗到,人人夸我讲卫生。”通过形象的洗手游戏,加上自己亲自示范,孩子们掌握了基本的洗手方法。孩子们不会用肥皂洗手,我就想了一个新的游戏,把水和肥皂变成了他们的新玩具。我让孩子们看到手上哪儿脏乎乎,就把肥皂来来回回地擦在那儿。肥皂和水用手搓产生了许多肥皂泡泡,孩子们可兴奋了。在玩中他们发现肥皂泡越搓越多,泡泡渐渐由白变黑,被水冲走了。孩子们在玩肥皂泡泡的游戏中渐渐学会使用了肥皂。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训练智力落后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们不但易于接受,而且能掌握得很好。
2、时刻满足智力落后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于好奇的事物往往都会具有探索的欲望。智力落后孩子同样如此,尤其对于新鲜的事物,对他们来说极具吸引力。如:孩子们看到大人或其他人干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时候会要求也要做。但家长更多的想法是:孩子智力上存在缺陷,万一伤到孩子可不得了。或者是孩子又不会干,干得乱七八糟的,到时候还是自己来收拾。陶行知说过这样的话:“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这时,大人其实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需求,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可以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和条件,支持鼓励孩子完成这件事情,同时大人也要参与他的活动,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不要担心孩子做得不好或做得乱七八糟,给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要用积极的语言为孩子打气,“你真聪明!”“你动手能力真强!”等让智力落后孩子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有个叫任思佳的女孩,手指力量和手指动作非常差。但孩子非常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洗手帕、洗袜子。任思佳的妈妈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并没有阻止她的行为。渐渐地,任思佳在洗袜子的过程中手指动作得到锻炼。现在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强,连拉拉链、扣纽扣这样对手指精细动作要求较高的技能,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
3、注重“小步子、多循环”的训练.
智力落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训练的时候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指望孩子一学就会,也不要对孩子失去耐心。在训练的时候要注重“小步子、多循环”的原则,可以把一项技能分成若干个动作,每天反复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训练,直至让孩子逐步学会掌握各种生活技能。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老师无私奉献的典范。智力落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我们多循环来进行训练。如训练班上一位智力落后孩子上厕所,先训练孩子脱裤子,再在此基础上训练蹲着上厕所,最后再训练拉裤子。这样的过程是一遍一遍的,每个课间都会带领他去上厕所。一是训练他怎样上厕所,而是让他有去上厕所的意识,逐步养成主动去上厕所的习惯。这样“小步子、多循环”训练了一年时间,现在这位孩子已经能自己主动去上厕所了,上完厕所后还能自己拉好裤子,洗干净手。
4、家校密切配合、共同培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智力落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仅靠在学校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要让孩子在生活中接受教育,那将是极好的教育。教师应和家长一起相互沟通、了解、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家庭教育很好地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班上一位叫常宇青的女孩,来校后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她的家长对她的期望值非常高,希望她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快乐成长。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我处处都拉着她的手,保护着她,同时也方便教她自理的方法。手把手教她吃饭,教她上厕所,教她洗手,简单收拾东西等。同时也请家长积极配合我们老师的教育指导方式,在家给她充分提供锻炼的机会。经过家校共同不懈的努力,现在孩子已经能自己吃饭和上厕所了。对于智力落后孩子来说,我们首先要让他们学会如何生活,学会生活自理。当然,孩子自己是不知道如何去克服困难的。智力落后孩子的命运取决于家校的共同努力,家校统一思想,统一教育,共同培养智力落后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使孩子走向独立自主的唯一途径。
四、研究结果:
增强了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促进了智力落后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了智力落后儿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首先,要求智力落后儿童自己能做到的自己做,不能做到的,能在老师、生活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完成。比如:每天吃营养餐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剥鸡蛋、打开包装袋、将垃圾放进纸篓里,吃完后,能把自己的嘴擦拭干净,部分学生能收拾卫生。?上感统课时,要求学生把脱下来的鞋子摆放地整齐,下课后,将玩具归类(对不能把鞋摆放整齐、玩具归类的学生,必须要有这种意识)。
其次,家长明显的感觉到孩子能干了,懂事了,在家也能参与劳动。
在前期的活动中,孩子不仅在学校有很大的进步,而且在家里明显的依赖性不强了,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有家长反映说以前都要家长喂他们吃饭,帮他们洗脸,穿衣服,现在不仅能自己吃饭,还能在妈妈的帮助下,自己穿简单的衣服、裤子、袜子、鞋子自己洗脸等。我们不仅在学校如此要求,同时叮嘱家长在家庭中也应该这样训练孩子。只有这样,这些孩子将来曾有可能脱离父母的照顾独立生活。
五、研究结论:
提高智力落后孩子自理能力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必须用无限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来帮助他们,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他们有所发展,有所贡献。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才能补偿其智力缺陷,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是他们的适应能力获得提高,为回归主流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北京海淀培智中心学校《儿童生活适应教育评估手册》
2、孙鹏《儿童生活适应教育训练丛书——之课程目标》蓝天出版社2004
3、原国家教委《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
4、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试行)
5、《全日制培智学校老师教学用书(试用本)劳动技能》(轻度)人民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