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研究

【作者】 叶维忠 张伟越 宋国东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华尖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人的心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的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师生人际关系还存在着与素质教育的障碍,因而革新师生关系是每一位老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由此,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已成必然。
  一、调节师生关系,呵护学生学习灵性。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首先应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与学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派往儿童心灵世界的友好使者,他必须重新找回那些已被遗忘的价值观,真诚关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等,自觉地与自己的教学对象“相似”,还要善于换位移情,研究儿童心理,精心为学生服务,细致耐心地与学生达到情感的沟通,心理上的认同,使学生去掉心理压力和戒备,精神得到彻底的解放,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来了解知识,认识客观世界。
  反思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人们称这种关系为“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因此必须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营造和谐氛围,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人生来是平等的,学生之间当然如此,可是由于性别、学习、个性、经济状况、生命的价值常常得不到有效的体现,相貌较好的学生犯错误受到批评远比相貌差的学生轻得多,同样平时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在学习发生困难时得到的帮助和鼓励也比一般学生多得多。反之,那些相貌差的、家境贫困的、习惯不良的等诸如此类的学生在学校受到的待遇常常差强人意,有时他们就因为这些原因,始终在班级里抬不起头,而这种情况往往与他们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有关,平等就意味着学生之间是没有高低的,学生个体的差异,能力的大小,家境的富裕和贫困,家长权力的大小等都不能影响他受尊重的权利。因此,教师必须抛弃世俗的目光,必须摆脱利益的诱惑,真正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三、整合多元学法,拓展自主学习渠道。
  生命需要多样化,学生需要多元发展,具有多元发展观的教师能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时间、适合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的潜力迸发灿烂之花。同样应该看到多样化也是社会对未来人才的一种需求,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作为教师有其自身职业的局限,但至少可从两方面着手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一是允许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二是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学习机会。允许学生自我展示,自我表白,要经常倾听学生的心声,感受到他们的需求,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倘若自己的举动得到教师的首肯,教师的欣赏,对他们的内心是一种极大的震动,这时教师的认可和赞同会因为他们的权威地位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从而产生一股无法抑制的原动力。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多元化的学习机会,也可帮助学生学会选择、鉴别,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新课程要求确立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顺应世界范围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潮流,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程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改革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及只记忆教师讲授的固定知识,而不能去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的现状,这就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
  四、追求创新求异,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学生是生活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常常和教师自己的感觉大相径庭,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可能出现的新鲜的活动内容,让学生经常有一种全新的体验。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工作模式,创造性地拿出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情感,在创设各类活动时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求新、求异、求变上下功夫,如果我们的学生始终面对的是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万人一腔的叙述语言,从小到大一成不变的活动内容,那么能在学生心底激起多少思想浪花,显然是微乎其微的。
  现代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具有坚实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对学习抱有强烈的兴趣和要求,而且要让他们的行为和能力深入到精神生活之中,这样他们的抱负和意向,觉悟和睿智,责任感和事业心,竞争和宽容等可融入具有时代意义的新鲜内容,他们的思想也就可以绽放出灿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