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做快乐有效的教师培训
【作者】 乔能珍
【机构】 湖北省兴山县教育培训研究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成人学习,很多时候愿意听,不愿表达。使用捆绑式过程性评价,培训内容变教授“心法”为讲练结合的“手法”,可以激发学员参与到学习中的热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到可复制可操作的技能,使培训活动做到快乐而有效。
关键词:教师培训 快乐有效 过程评价 心法手法
在教师培训中,要紧紧把握住“三条线”:情绪疏导线,学习梳理线,心智改善线;要努力达成“四个目的”:找到感觉,找到快乐,找到朋友,获得成长。通过捆绑式过程性评价”的控场方法和“心法”变“手法”的教学,可以有效达成培训目标。
一、捆绑式过程性评价
要使培训有效果,首先要疏导学员的情绪,让学员愿意学,热情参与进来。培训师自始至终都要有“控场”的意识,“控场”的技能。“捆绑式过程性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控场方法。
一是破冰暖场。通过游戏,学员互动,相互认识,学员与培训师互动,打破学员与培训师、 学员与学员之间的陌生感和隔核,建立温暖、融洽、信任、安全的团体氛围。
二是建小组。通过游戏、抽签或者报数等形式,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做到小组成员人人有角色,个个有职责,确保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同时又分工合作。
三是小组捆绑式积分。整个培训中,所有培训师都用同一规则在同一张积分表上以积分的形式对小组进行过程评价,激励学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种小组捆绑式过程评价,激励参训学员抢着回答培训师的提问,抢着完成培训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内互相支持,努力发挥各自智慧、优势,力求创新,激发了学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同时,在分享、完成任务过程中实现了“做中学”,实现了实践、体验、感悟一体化。
四是课前分享。每节课前都安排专门时间让几位学员用精练的语言分享上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感悟,安排小组展示活动,以此作为每节课的开场暖心活动,吸引学员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同时分享活动也激励学员集中精力学习,并及时梳理所学知识与技能、课程传达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练习用精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是结果应用。既然是评价,就要对评价结果有应用。在培训结束的时候,班主任对小组评价表进行总结和评比,并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请优胜组组长代表小组上台亮相接受表扬,给予优胜组所有成员物质奖励,奖品不必贵重,不拘一格,起到肯定和激趣的作用就好。由此再掀起高潮,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培训。
成人学习,很多时候愿意听,不愿表达。而这种捆绑式过程性评价,疏导了学员的学习情绪,激发了学员发言、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仅愿意回答讲师的提问,参与活动,更是抢答题机会,抢参加活动的机会。学员课前学习成果分享,梳理了上节课所学的理念、知识与技能并通过演讲进行了强化。
“捆绑式过程性评价”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一是积分规则事先要设计精细,设计科学,所用的时间要短,不要因为积分花太多时间,甚至冲断了主题,喧宾夺主。二是“破冰”游戏要指向目标。破冰的目的是建立温暖的课堂氛围,导入主题。所以选择的游戏始要有趣,也要与培训主题相关,能从游戏活动自然导入主题,与主题无关的游戏不要用。三是设计准备要精细,考虑周全。比如,用找相同数字扑克牌的游戏分组,给出任务“找到与自己相同数字的扑克牌,聚到一起”就能达到分组、体验同伴互助的乐趣和威力的目的,如果让学员找同花色同数字的一模一样的扑克牌,那么众多学员在狭小的空间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培训师设计的所有活动,必须指向课堂目标,祥略得当。
二、“心法”变“手法”
为什么会出现学员参加了培训,觉得学习内容也不错,可就是回来后用不了,不能实际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呢?培训师讲什么、怎样讲,才能真正改善学员的心智,提高学员的操作技能?
“心法”变“手法”,可有效达成学员学得会,用得到的目标。所谓“心法”是指理念、原则、原理; “手法”是指技术、操作。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学员会用,会操作。培训师说心法是没有用的,学员要的是手法。培训师要做的就是把心法变成可复制、可传播的手法,传递给学员,学员才学得会,用得到。培训师给手法命名要有讲究:简洁、生活化、朗朗上口,有画面感。这样的命名使得手法易理解、易记忆,易学会,易运用。如教给新上岗的教师“控场五招”:站门口——看一圈——盯着看——走过去——拍拍肩。每一招都是动作,每一招的名字都是三个字,每一招都有画面感,每一招老师都能照着做。按这五步做,就能让学生安静,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来,集中到课堂上来。讲了“控场五招”,教会学员做,然后再讲每一招背后的理念、理论依据,学员就能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就能牢固记忆,灵活运用。单纯讲理念、讲理论是没有人爱听的。而传授学员关心的课堂教学需要的具体的技术、操作方法,是学员们愿意学,而且是学得会的东西。将讲课内容与方法通过变“心法”为“手法”,最终达到改善心智,获得成长的目标。
关键词:教师培训 快乐有效 过程评价 心法手法
在教师培训中,要紧紧把握住“三条线”:情绪疏导线,学习梳理线,心智改善线;要努力达成“四个目的”:找到感觉,找到快乐,找到朋友,获得成长。通过捆绑式过程性评价”的控场方法和“心法”变“手法”的教学,可以有效达成培训目标。
一、捆绑式过程性评价
要使培训有效果,首先要疏导学员的情绪,让学员愿意学,热情参与进来。培训师自始至终都要有“控场”的意识,“控场”的技能。“捆绑式过程性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控场方法。
一是破冰暖场。通过游戏,学员互动,相互认识,学员与培训师互动,打破学员与培训师、 学员与学员之间的陌生感和隔核,建立温暖、融洽、信任、安全的团体氛围。
二是建小组。通过游戏、抽签或者报数等形式,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做到小组成员人人有角色,个个有职责,确保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同时又分工合作。
三是小组捆绑式积分。整个培训中,所有培训师都用同一规则在同一张积分表上以积分的形式对小组进行过程评价,激励学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种小组捆绑式过程评价,激励参训学员抢着回答培训师的提问,抢着完成培训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内互相支持,努力发挥各自智慧、优势,力求创新,激发了学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同时,在分享、完成任务过程中实现了“做中学”,实现了实践、体验、感悟一体化。
四是课前分享。每节课前都安排专门时间让几位学员用精练的语言分享上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感悟,安排小组展示活动,以此作为每节课的开场暖心活动,吸引学员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同时分享活动也激励学员集中精力学习,并及时梳理所学知识与技能、课程传达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练习用精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是结果应用。既然是评价,就要对评价结果有应用。在培训结束的时候,班主任对小组评价表进行总结和评比,并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请优胜组组长代表小组上台亮相接受表扬,给予优胜组所有成员物质奖励,奖品不必贵重,不拘一格,起到肯定和激趣的作用就好。由此再掀起高潮,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培训。
成人学习,很多时候愿意听,不愿表达。而这种捆绑式过程性评价,疏导了学员的学习情绪,激发了学员发言、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仅愿意回答讲师的提问,参与活动,更是抢答题机会,抢参加活动的机会。学员课前学习成果分享,梳理了上节课所学的理念、知识与技能并通过演讲进行了强化。
“捆绑式过程性评价”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一是积分规则事先要设计精细,设计科学,所用的时间要短,不要因为积分花太多时间,甚至冲断了主题,喧宾夺主。二是“破冰”游戏要指向目标。破冰的目的是建立温暖的课堂氛围,导入主题。所以选择的游戏始要有趣,也要与培训主题相关,能从游戏活动自然导入主题,与主题无关的游戏不要用。三是设计准备要精细,考虑周全。比如,用找相同数字扑克牌的游戏分组,给出任务“找到与自己相同数字的扑克牌,聚到一起”就能达到分组、体验同伴互助的乐趣和威力的目的,如果让学员找同花色同数字的一模一样的扑克牌,那么众多学员在狭小的空间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培训师设计的所有活动,必须指向课堂目标,祥略得当。
二、“心法”变“手法”
为什么会出现学员参加了培训,觉得学习内容也不错,可就是回来后用不了,不能实际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呢?培训师讲什么、怎样讲,才能真正改善学员的心智,提高学员的操作技能?
“心法”变“手法”,可有效达成学员学得会,用得到的目标。所谓“心法”是指理念、原则、原理; “手法”是指技术、操作。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学员会用,会操作。培训师说心法是没有用的,学员要的是手法。培训师要做的就是把心法变成可复制、可传播的手法,传递给学员,学员才学得会,用得到。培训师给手法命名要有讲究:简洁、生活化、朗朗上口,有画面感。这样的命名使得手法易理解、易记忆,易学会,易运用。如教给新上岗的教师“控场五招”:站门口——看一圈——盯着看——走过去——拍拍肩。每一招都是动作,每一招的名字都是三个字,每一招都有画面感,每一招老师都能照着做。按这五步做,就能让学生安静,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来,集中到课堂上来。讲了“控场五招”,教会学员做,然后再讲每一招背后的理念、理论依据,学员就能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就能牢固记忆,灵活运用。单纯讲理念、讲理论是没有人爱听的。而传授学员关心的课堂教学需要的具体的技术、操作方法,是学员们愿意学,而且是学得会的东西。将讲课内容与方法通过变“心法”为“手法”,最终达到改善心智,获得成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