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关于“德育生活化”的思考

【作者】 李储良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里岔海尔希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2001年我国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回归生活”作为新课改的核心,德育课程的改革更是其主要的改革学科。2004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德育内容应来源于生活,必须更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更贴近未成年人思想生活的实际,更贴近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最新发展实际。”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提出德育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德育才能凸显其真正的价值。随着改革的进行,“德育生活化”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必然的选择。“德育生活化”已经成为了所有人在德育观念上的共识,但是在小学开设的德育课上,旧有的注入式、说教式、以教师讲为主的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德育课堂的主要地位,德育课上教师没有真正做到把道德的知识带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致使德育生活化教学在课堂上消失了,或者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实施了生活化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很好的预期的效果。
  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种种困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失去生活化"所致。德育内容经过教育者的“选择”和“过滤”,越来越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些德育工作者过于注重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很少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践行德育,忽视学生在各种生活实践中的道德理解和体验,这样的德育只是让学生学到了僵硬无生气的道德原则。在笔者看来,提出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即建立家校合一的德育网络、德育生活化应贯穿小学的整个阶段、德育生活化应渗透进各门学科和各项活动、德育生活化离不开对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首先,建立家校合一的德育网络,把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教育统一起来,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构建教育一体化网络,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教育合力,争取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网络的中心环节,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 对学生 品德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在师生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身教胜于言教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良好的行为品质影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意志品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的课余生活,寓教于乐。同时学校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家长的教育知识,指导家长在生活中以身作则,积极与家长配合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其次,德育生活化应渗透进各门学科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整体工程,教师应树立系统化的德育理念,从学科建设到校园活动策划,系统化地思考和设计德育工作,建立一整套系统的德育教育体系,以提高其科学性与实效性。在学科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德育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贯彻到各个学科,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将德育的理念传授到学生手中,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观念。同时,组织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实践中用实际行动传达道德理念,让学生在实践在感受道德情感,提升道德行为。
  最后,利用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教育。在互联网迅猛崛起的背景下,青少年学生无疑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受到了比书本知识更加广泛和强烈的网络信息的冲击。网络时代不仅对学生思想道德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而且对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积极适应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特点,认清互联网对学生思想及行为的冲击,加强和改进自己的德育工作,是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德育网络的功能,拓宽学校德育的渠道,把互联网作为德育的有效手段,同时为德育构建起良好的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构建德育的立体社会网络,加强对学生道德规范的教育,以便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指导网络时代的德育实践。
  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发展迅速、价值取向多元、功利主义思想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小学生的成长面临众多诱惑害,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德育回归生活成了当前热门话题。德育要回归生活的本真,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助力,离不开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更离不开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引导,小学教师在这三个环节中都发挥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认识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做好榜样形象,从外在的教育影响到内在的思想模式固化再到实践层面的行为自觉,在生活中最终达到和实现道德教育是我们教师的最终目标也是最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