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
【作者】 金福芬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文化路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数学同生活的紧密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能动反映。丰富的生活有利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这就告诉我们:教数学,要跳出书本之外,并能回到书本当中来。经过反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进一步加深,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将得到强化,两者相得益彰。
(一)走进数学课堂,解决生活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例如我在学习小数乘法时有这样一个信息窗《今天我当家》:出现了这样的生活场景——兄弟二人要去打球了,弟弟招呼哥哥:“快点啊!”
哥哥说:“妈妈说,出门前要关灯。”引导学生关注“8月份的水电用量情况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 “8月份的水费是多少钱”、“8月份的电费是多少钱”,在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同时,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呈现的是工人安装楼梯玻璃的场景,通过学生观察,提出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进而引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确,只有教师敢于超越教材,才会有鲜活的教学内容,学生才能爱学、乐学,数学才能以她特有的魅力将学生紧紧地吸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就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蕴含在生活生产中,要靠我们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数学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觉得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例如,我在教授《千克 克的认识》时,让学生走进超市,调查一下一包白糖500克,1包饼干200克,1包薯片50克,16个鸡蛋1千克,1袋面粉50千克,自己的体重25千克,1枚1分的硬币是1克的数学知识……学生带着自己的材料走进课堂,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获得2袋盐是1000克,1000克=1千克,20袋面粉的质量是1000千克,1000千克=1吨。
又如我在教授《认识人民币——元 角 分》时,学生带着自己的小宝贝——储蓄罐,通过数一数自己存了多少钱,同伴换一换,模拟购物等活动,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你发现和收集了生活中的哪些数学问题,解答了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去,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来收集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学生收集了有关资源后,能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解决的,则让学生自己解决,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或班上集体分享;如果学生不能解决的,则把它放在班上由全体同学和老师一起共同解答,当学生收集到的问题超出学生所学知识范围,我们就引导学生,留到以后解决,我们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增加实践经验,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课标》中强调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生活体验,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联系教学实际,创造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体验。
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我思索着:百闻不如一见。课堂上,学生用自己的直尺、米尺、或卷尺测量橡皮的长、宽、高,测量数学书的长、宽,测量课桌的长、宽、高,进而测量黑板的长、宽,教室的长、宽,学校操场的长、宽……,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数学活动中寻找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能从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并获得相应的经验,以便更好地学好数学。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践证明,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把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智能的提高。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数学同生活的紧密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能动反映。丰富的生活有利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这就告诉我们:教数学,要跳出书本之外,并能回到书本当中来。经过反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进一步加深,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将得到强化,两者相得益彰。
(一)走进数学课堂,解决生活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例如我在学习小数乘法时有这样一个信息窗《今天我当家》:出现了这样的生活场景——兄弟二人要去打球了,弟弟招呼哥哥:“快点啊!”
哥哥说:“妈妈说,出门前要关灯。”引导学生关注“8月份的水电用量情况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 “8月份的水费是多少钱”、“8月份的电费是多少钱”,在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同时,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呈现的是工人安装楼梯玻璃的场景,通过学生观察,提出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进而引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确,只有教师敢于超越教材,才会有鲜活的教学内容,学生才能爱学、乐学,数学才能以她特有的魅力将学生紧紧地吸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就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蕴含在生活生产中,要靠我们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数学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觉得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例如,我在教授《千克 克的认识》时,让学生走进超市,调查一下一包白糖500克,1包饼干200克,1包薯片50克,16个鸡蛋1千克,1袋面粉50千克,自己的体重25千克,1枚1分的硬币是1克的数学知识……学生带着自己的材料走进课堂,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获得2袋盐是1000克,1000克=1千克,20袋面粉的质量是1000千克,1000千克=1吨。
又如我在教授《认识人民币——元 角 分》时,学生带着自己的小宝贝——储蓄罐,通过数一数自己存了多少钱,同伴换一换,模拟购物等活动,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你发现和收集了生活中的哪些数学问题,解答了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去,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来收集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学生收集了有关资源后,能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解决的,则让学生自己解决,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或班上集体分享;如果学生不能解决的,则把它放在班上由全体同学和老师一起共同解答,当学生收集到的问题超出学生所学知识范围,我们就引导学生,留到以后解决,我们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增加实践经验,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课标》中强调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生活体验,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联系教学实际,创造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体验。
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我思索着:百闻不如一见。课堂上,学生用自己的直尺、米尺、或卷尺测量橡皮的长、宽、高,测量数学书的长、宽,测量课桌的长、宽、高,进而测量黑板的长、宽,教室的长、宽,学校操场的长、宽……,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数学活动中寻找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能从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并获得相应的经验,以便更好地学好数学。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践证明,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把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智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