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职业技术素质教育的全面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杨云龙 宋志轩 林琨智
【机构】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如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等职业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在学院职业技术素质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开展全面课程改革,建立专业诊断与改革制度,拓展职业教育资源,初步形成注重需求、以人为本、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技术技能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招生人数逐年递增,而各省高考考生数量却逐年递减,最后导致高职教育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却不断提高,致使许多高职院校面临招生难、管理难、教学难和就业难的困境[1]。要想摆脱困境,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不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强化特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职业教育吸引力,以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全面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基本都是通过在校期间的课程教育来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便是课程建设与改革,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2]。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件中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于是各个高职院校便如火如荼的开展了课程改革。但目前的课程改革依然集中在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管理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改革者主要是真正承担建设与改革任务的一线专任教师和教研室主任等,开展的课程改革基本局限在专业核心课程上。部分高职院校为突出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单元实训或单项实训课程的比重,从而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某一方面的培养。从整个人才培养目标上看,它是分散的、局部的,缺少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为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缩小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开展全面的课程改革[3]。
二、全面课程改革的探索
1. 全面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建设中逐步形成“以职业需求为引领,以技术技能为特长,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职业、技术、素质”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模式旨在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高等专门人才工作为中心,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实施全面的课程改革。通过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以满足需求为标准的质量观、尊重与爱的教育的教育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观。
“职业、技术、素质”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全面课程改革是以专业为单位,将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转变为以技术技能为主的课程体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职业技术技能教学标准,坚持以实践教学为导向,根据专业的关键技术技能要求,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要求,重构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以现行的行业企业的短期高技能培训标准和培训教材为参照,融入基本知识和人文素质要求,系统设计重构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精简够用,宜少不宜多的原则,形成由若干课程支撑的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与行业企业高技能培训的衔接,突出教学对学生职业技术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公共素质等课程要依据专业课程改革要求开展课程改革,最后形成由公共素质课程、技术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个性发展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2. 全面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殊特征,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4],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表1 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课程的区别
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确立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再仅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知识素养与职业素养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5]。特别是在如今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无论是《华盛顿协议》还是《悉尼协议》和《都柏林协议》,本质上都是认证经过专业工程教育训练的学生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和从业能力[6]。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则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与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12项内容。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的理念。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已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这相对于高职院校的总体数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7]。因此,专业课程改革首先要经过必要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在此前提下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规范、职业技能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等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创新与创业教育整合形成专业职业技术技能教学标准,并将其纳入职业技术素质要求之中,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素质、创新创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共同形成专业培养(毕业)规格要求,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公共素质等课程与专业培养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基本依据。
3. 教学模式的改革
依据目前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强于数理思维、实践学习强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强于抽象能力等思维、学习、能力特点,对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技术技能为特长、素质教育为主线、适合学生为前提的“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完善,针对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积极实施“理实一体”、“学、做、教”或“教、学、做”或“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普遍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并辅以一定数量的微课、PPT、动画演示等现代技术教学手段,广泛运用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按照“实践-探究”的学习途径,通过 “理实一体”、“学、做、教”或“教、学、做”或“做、学、教” 的实践结合,开发“学生主体、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从而提高学生以实践思维为主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符合技术技能要求的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对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
4. 坚持高职课程内容改革为重点
技术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以技术知识、技术工具、技术程序和技术精神等形态和方式存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和课程中[8]。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组织教学多以学科为本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高职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且往往依据已经成形的教材,每段时间安排讲什么内容都是标准化的,提前设定好的。课程内容明显与企业现实生产脱节,甚至有些知识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并且所授内容中缺少对职业素质的培养环节[9]。
全面的课程改革要以符合岗位需求的岗课证融合为前提,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和具体课程特点,综合考虑职业技能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操作规范和技术技能课程教学要求的实训条件,开展课程内容改革。以技术技能课程为主,调整课程结构,重组课程内容,纳入职业岗位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形成融技能训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课程。
5. 注重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要建有与理实一体课程配套的教材,形成理实一体化课程特色教材。为保证教学实施,还需做好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案(实施方案)。教案形式应该包括基本情况(课程名称、主要内容、授课日期、授课对象、分组情况、授课地点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步骤)、教学方法、师生活动、课后要求等。同时配有理实一体教学的计划书、任务书、指导书、考核标准、考核表、授课的ppt等课件等。建设理实一体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案例、仿真软件、教学课件、运行环境、模型、虚拟材料等,以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育。
6.考核与评价方式的改革
在知识体系的教学计划中,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课程考核评价一般为一次性终结考核。基本是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掌握程度的考察和考核,无法准确反映所形成的能力。全面的课程改革则消除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界限,形成理实一体课程,根据各门课程中的具体项目进展,把评价模式由终结性考试转为过程考核,以学生获得的能力为标准,开展过程性考核评价。教师应针对教学项目、案例等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学习态度及职业素养相结合的考核,在注重技术技能训练与提高的同时,不能淡化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化整为零,实行“累积计分法”,真实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获得”情况;也可将相关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以考证代替考试考核。
7.开展专业持续诊改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达到预期经济效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教育质量来为社会输送合格和优秀人才,因此持续改进就成了学院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10]。各教学单位(院或系)要建立基本的教学改革评价诊断制度。专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病症”,教学改革评价诊断是观察专业发展的历史状态,对专业进行体检,查找症结。建立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促进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建立起自我完善的质量保证机制,持续不断地改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不断适应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
8.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中的难点,它涉及到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课程标准的重新编制、教材的重新编写、实训条件建设等方方面面,其中每一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心血和劳动。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真正推行者和落实者,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取决于教师[11]。正所谓“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院校的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还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理念、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增强技术技能水平”。面对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教师只有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重视专业能力的发展,强化所有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技术规范,真正的课程改革才能开始实施,课程改革也才可能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12]。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既是学校发展的重要 内容,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更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驱动力[13]。
三、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原则
1.全面发展原则
坚持职业技术素质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使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科学人文素质、技术技能素质、创新创业素质得到全面培养。
2.整体优化原则
要按照整体优化的思路,科学的处理好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关系,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知识体系的关系,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3.因材施教原则
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公共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培育相结合,努力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培养特色人才和不同层次的人才。
4.分层培养原则
要根据不同入学基础、不同学习趣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要,实施分层教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5.资源效益原则
要充分发挥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室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工作的支持保障系统,努力探索与创造多种形式的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高职教育都在向新的深度延伸[14]。面对全面课程改革,既需要勇气和信念,又需要智慧。只有依据教育目标持续推进全面课程改革和重视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才能使全面课程改革的功效落到实处,从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增强职业教育的魅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2016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基于技术技能体系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ZCZ010,项目主持人:宋志轩)
作者简介:杨云龙(1976-)、男、吉林舒兰、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宋志轩(1964-)、男、吉林舒兰、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林琨智(1959-)、男、吉林通化、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宋兴甫.以课改教改为抓手提升高职内涵发展[J] 机械职业教育.2016,(3):19-21
[2]张荣庆.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1,(3):110-111
[3]张玉武,张云敏. “2+1”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 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0:59-61
[4]李学锋,黄燕,杨 蓉.高职课程开发理念、模式和技术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2):75-76
[5]刘振云.基于高职教育目标定位的数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24(12):104-105
[6]沈洁,周本卫. 国际工程教育学历互认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197-200,225
[7]刘文君. 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8(9):111-112
[8]徐宏伟,庞学光。技术内涵转变的职业教育意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7):15-20
[9]钱伟荣, 黄盈. 综合职业发展观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2):72-75
[10]杨辉. 运用PDCA改进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探讨[J] 检验医学教育,2011,2(6):5-8
[11]石伟平.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 职业技术教育.2005,31(11):15-18
[12]赵静静,徐新民. 论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J]教育探索,2007,187(1):26-27
[13]林坚.“卓越技师”教育理念下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6,22(11):109-111
[14]彭玲芳.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1(3):45-4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技术技能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招生人数逐年递增,而各省高考考生数量却逐年递减,最后导致高职教育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却不断提高,致使许多高职院校面临招生难、管理难、教学难和就业难的困境[1]。要想摆脱困境,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不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强化特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职业教育吸引力,以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全面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基本都是通过在校期间的课程教育来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便是课程建设与改革,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2]。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件中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于是各个高职院校便如火如荼的开展了课程改革。但目前的课程改革依然集中在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管理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改革者主要是真正承担建设与改革任务的一线专任教师和教研室主任等,开展的课程改革基本局限在专业核心课程上。部分高职院校为突出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单元实训或单项实训课程的比重,从而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某一方面的培养。从整个人才培养目标上看,它是分散的、局部的,缺少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为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缩小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开展全面的课程改革[3]。
二、全面课程改革的探索
1. 全面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建设中逐步形成“以职业需求为引领,以技术技能为特长,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职业、技术、素质”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模式旨在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高等专门人才工作为中心,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实施全面的课程改革。通过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以满足需求为标准的质量观、尊重与爱的教育的教育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观。
“职业、技术、素质”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全面课程改革是以专业为单位,将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转变为以技术技能为主的课程体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职业技术技能教学标准,坚持以实践教学为导向,根据专业的关键技术技能要求,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要求,重构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以现行的行业企业的短期高技能培训标准和培训教材为参照,融入基本知识和人文素质要求,系统设计重构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精简够用,宜少不宜多的原则,形成由若干课程支撑的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与行业企业高技能培训的衔接,突出教学对学生职业技术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公共素质等课程要依据专业课程改革要求开展课程改革,最后形成由公共素质课程、技术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个性发展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2. 全面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殊特征,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4],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表1 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课程的区别
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确立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再仅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知识素养与职业素养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5]。特别是在如今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无论是《华盛顿协议》还是《悉尼协议》和《都柏林协议》,本质上都是认证经过专业工程教育训练的学生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和从业能力[6]。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则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与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12项内容。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的理念。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已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这相对于高职院校的总体数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7]。因此,专业课程改革首先要经过必要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在此前提下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规范、职业技能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等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创新与创业教育整合形成专业职业技术技能教学标准,并将其纳入职业技术素质要求之中,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素质、创新创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共同形成专业培养(毕业)规格要求,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公共素质等课程与专业培养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基本依据。
3. 教学模式的改革
依据目前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强于数理思维、实践学习强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强于抽象能力等思维、学习、能力特点,对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技术技能为特长、素质教育为主线、适合学生为前提的“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完善,针对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积极实施“理实一体”、“学、做、教”或“教、学、做”或“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普遍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并辅以一定数量的微课、PPT、动画演示等现代技术教学手段,广泛运用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按照“实践-探究”的学习途径,通过 “理实一体”、“学、做、教”或“教、学、做”或“做、学、教” 的实践结合,开发“学生主体、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从而提高学生以实践思维为主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符合技术技能要求的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对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
4. 坚持高职课程内容改革为重点
技术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以技术知识、技术工具、技术程序和技术精神等形态和方式存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和课程中[8]。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组织教学多以学科为本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高职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且往往依据已经成形的教材,每段时间安排讲什么内容都是标准化的,提前设定好的。课程内容明显与企业现实生产脱节,甚至有些知识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并且所授内容中缺少对职业素质的培养环节[9]。
全面的课程改革要以符合岗位需求的岗课证融合为前提,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和具体课程特点,综合考虑职业技能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操作规范和技术技能课程教学要求的实训条件,开展课程内容改革。以技术技能课程为主,调整课程结构,重组课程内容,纳入职业岗位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形成融技能训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课程。
5. 注重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要建有与理实一体课程配套的教材,形成理实一体化课程特色教材。为保证教学实施,还需做好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案(实施方案)。教案形式应该包括基本情况(课程名称、主要内容、授课日期、授课对象、分组情况、授课地点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步骤)、教学方法、师生活动、课后要求等。同时配有理实一体教学的计划书、任务书、指导书、考核标准、考核表、授课的ppt等课件等。建设理实一体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案例、仿真软件、教学课件、运行环境、模型、虚拟材料等,以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育。
6.考核与评价方式的改革
在知识体系的教学计划中,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课程考核评价一般为一次性终结考核。基本是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掌握程度的考察和考核,无法准确反映所形成的能力。全面的课程改革则消除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界限,形成理实一体课程,根据各门课程中的具体项目进展,把评价模式由终结性考试转为过程考核,以学生获得的能力为标准,开展过程性考核评价。教师应针对教学项目、案例等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学习态度及职业素养相结合的考核,在注重技术技能训练与提高的同时,不能淡化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化整为零,实行“累积计分法”,真实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获得”情况;也可将相关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以考证代替考试考核。
7.开展专业持续诊改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达到预期经济效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教育质量来为社会输送合格和优秀人才,因此持续改进就成了学院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10]。各教学单位(院或系)要建立基本的教学改革评价诊断制度。专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病症”,教学改革评价诊断是观察专业发展的历史状态,对专业进行体检,查找症结。建立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促进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建立起自我完善的质量保证机制,持续不断地改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不断适应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
8.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中的难点,它涉及到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课程标准的重新编制、教材的重新编写、实训条件建设等方方面面,其中每一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心血和劳动。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真正推行者和落实者,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取决于教师[11]。正所谓“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院校的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还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理念、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增强技术技能水平”。面对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教师只有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重视专业能力的发展,强化所有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技术规范,真正的课程改革才能开始实施,课程改革也才可能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12]。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既是学校发展的重要 内容,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更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驱动力[13]。
三、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原则
1.全面发展原则
坚持职业技术素质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使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科学人文素质、技术技能素质、创新创业素质得到全面培养。
2.整体优化原则
要按照整体优化的思路,科学的处理好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关系,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知识体系的关系,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3.因材施教原则
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公共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培育相结合,努力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培养特色人才和不同层次的人才。
4.分层培养原则
要根据不同入学基础、不同学习趣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要,实施分层教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5.资源效益原则
要充分发挥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室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工作的支持保障系统,努力探索与创造多种形式的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高职教育都在向新的深度延伸[14]。面对全面课程改革,既需要勇气和信念,又需要智慧。只有依据教育目标持续推进全面课程改革和重视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才能使全面课程改革的功效落到实处,从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增强职业教育的魅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2016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基于技术技能体系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ZCZ010,项目主持人:宋志轩)
作者简介:杨云龙(1976-)、男、吉林舒兰、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宋志轩(1964-)、男、吉林舒兰、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林琨智(1959-)、男、吉林通化、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宋兴甫.以课改教改为抓手提升高职内涵发展[J] 机械职业教育.2016,(3):19-21
[2]张荣庆.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1,(3):110-111
[3]张玉武,张云敏. “2+1”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 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0:59-61
[4]李学锋,黄燕,杨 蓉.高职课程开发理念、模式和技术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2):75-76
[5]刘振云.基于高职教育目标定位的数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24(12):104-105
[6]沈洁,周本卫. 国际工程教育学历互认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197-200,225
[7]刘文君. 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8(9):111-112
[8]徐宏伟,庞学光。技术内涵转变的职业教育意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7):15-20
[9]钱伟荣, 黄盈. 综合职业发展观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2):72-75
[10]杨辉. 运用PDCA改进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探讨[J] 检验医学教育,2011,2(6):5-8
[11]石伟平.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 职业技术教育.2005,31(11):15-18
[12]赵静静,徐新民. 论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J]教育探索,2007,187(1):26-27
[13]林坚.“卓越技师”教育理念下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6,22(11):109-111
[14]彭玲芳.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1(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