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探索
【作者】 龙小丽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万善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新课标的需要,也是语文人文性特征的需要。加强情感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三观”,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实施
现行语文教材,大多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可以说,这些文章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以及细细地品味,能够受到很大的启示,不但对初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很有好处,就是其语文学习成绩提升也是很有积极意义,能通过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发挥到极致。因此,我们要重视情感教育,充分应用语文教材的情感资源实施达成。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任务,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进而产生新的高级情感品质的过程。初中阶段是学生养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情感教育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情感教育质量。但要实现这种效果,还需要我们创新策略,寓情感于之中,才能达到目的。
一、实施情感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非常重视情感教育,明确提出了语文情感教育的根本要求:“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初步能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此等等,同时,新课标还在解读中说明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操。”这不仅我们进行情感教育提出了方法指南,还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坚定了信心。
二、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创设导入情境进行情感教育。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奠定高效教学基础的关键环节,是我们聚焦学生注意力的主阵地。大凡优秀教师都特别这一环节的创新设计,都希望通过新颖有趣别致的导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随着情境教学策略的兴起,导入也多了一种策略,那就是导入情境。因为有三大功能,激趣、诱思和煽情,而好的导入情境在这三个方面都会得到凸显。而我们要进行情感教育,更要发挥情境的煽情功能,既可以借文本煽情,也可通过语言渲染煽情。而后一种方式就是使用导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为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引入,利用简单的导语来为整节课奠定一个基调,一旦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以后,就会慢慢地“走进”这节课。例如:在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这一节课时,通过文章的名字我们就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情感,中国人真的失掉了自信了吗?这就要求老师在导入的时候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是在什么样环境下提出此问题,又是怎么样进行反驳的。在“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论调弥漫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众多,为了鼓舞民族的自信力,鲁迅写下了这篇文章。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培养。
(二)充分利用教材情感资源进行情感教育。文以载道,是现行课文的典型特征,这就说明了教材自身是情感资源的。只要我们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当中的情感因素,再通过饱满热情的教学语言,就能起到教育感染作用。现代教育学家蔡元培曾经说过:“人人都有情感,情感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就有待于陶冶”,准确阅读这些情感丰富的文献,可以进入佳境,感同身受,寻找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例如,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一首诗文时,诗人在当中写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要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描写,表现了诗人一种悲痛的情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此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怎能不引起学生们心目中强烈的共鸣。对于初中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最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的便是真实的情感。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做一个情感的引路人,让学生主动去进入这个状态,感受其中的情感熏陶,这样最终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文学作品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字描绘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教师在讲解语文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情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中,在感受一种愉悦和欢快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再披文入情地去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以及当时创作的内心世界。当然,这样的效果,需要我们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才能实现。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我们可借助信息技术首先播放这首歌曲,把学生情感中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让学生体会到冰封雪覆、粉妆玉砌的美景,然后再配上朗读,则会很有效地将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伴随着音乐,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又如现行教材中很多描写母亲的文章,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母亲辛勤劳作的图片、视频,其中这些图片和视频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观看,可以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这种方式的情感教育能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总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语文人文性质的要求和呼唤。情感教育作为一种策略,或一种目标,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语文认知能力,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重视情感教育,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特点,使学生情感能够健康向上,并且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娥,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方法[J].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蒋荣,试论情感教育与知识方法教学的整合[J].读写算,2015年。
[3]刘晓利,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实施
现行语文教材,大多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可以说,这些文章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以及细细地品味,能够受到很大的启示,不但对初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很有好处,就是其语文学习成绩提升也是很有积极意义,能通过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发挥到极致。因此,我们要重视情感教育,充分应用语文教材的情感资源实施达成。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任务,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进而产生新的高级情感品质的过程。初中阶段是学生养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情感教育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情感教育质量。但要实现这种效果,还需要我们创新策略,寓情感于之中,才能达到目的。
一、实施情感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非常重视情感教育,明确提出了语文情感教育的根本要求:“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初步能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此等等,同时,新课标还在解读中说明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操。”这不仅我们进行情感教育提出了方法指南,还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坚定了信心。
二、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创设导入情境进行情感教育。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奠定高效教学基础的关键环节,是我们聚焦学生注意力的主阵地。大凡优秀教师都特别这一环节的创新设计,都希望通过新颖有趣别致的导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随着情境教学策略的兴起,导入也多了一种策略,那就是导入情境。因为有三大功能,激趣、诱思和煽情,而好的导入情境在这三个方面都会得到凸显。而我们要进行情感教育,更要发挥情境的煽情功能,既可以借文本煽情,也可通过语言渲染煽情。而后一种方式就是使用导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为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引入,利用简单的导语来为整节课奠定一个基调,一旦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以后,就会慢慢地“走进”这节课。例如:在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这一节课时,通过文章的名字我们就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情感,中国人真的失掉了自信了吗?这就要求老师在导入的时候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是在什么样环境下提出此问题,又是怎么样进行反驳的。在“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论调弥漫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众多,为了鼓舞民族的自信力,鲁迅写下了这篇文章。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培养。
(二)充分利用教材情感资源进行情感教育。文以载道,是现行课文的典型特征,这就说明了教材自身是情感资源的。只要我们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当中的情感因素,再通过饱满热情的教学语言,就能起到教育感染作用。现代教育学家蔡元培曾经说过:“人人都有情感,情感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就有待于陶冶”,准确阅读这些情感丰富的文献,可以进入佳境,感同身受,寻找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例如,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一首诗文时,诗人在当中写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要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描写,表现了诗人一种悲痛的情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此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怎能不引起学生们心目中强烈的共鸣。对于初中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最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的便是真实的情感。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做一个情感的引路人,让学生主动去进入这个状态,感受其中的情感熏陶,这样最终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文学作品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字描绘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教师在讲解语文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情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中,在感受一种愉悦和欢快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再披文入情地去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以及当时创作的内心世界。当然,这样的效果,需要我们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才能实现。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我们可借助信息技术首先播放这首歌曲,把学生情感中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让学生体会到冰封雪覆、粉妆玉砌的美景,然后再配上朗读,则会很有效地将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伴随着音乐,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又如现行教材中很多描写母亲的文章,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母亲辛勤劳作的图片、视频,其中这些图片和视频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观看,可以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这种方式的情感教育能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总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语文人文性质的要求和呼唤。情感教育作为一种策略,或一种目标,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语文认知能力,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重视情感教育,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特点,使学生情感能够健康向上,并且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娥,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方法[J].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蒋荣,试论情感教育与知识方法教学的整合[J].读写算,2015年。
[3]刘晓利,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