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
【作者】 祁 敏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方水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为此,做到“两个善于”,其一,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心态,激发学生自主获取学习信息的强烈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求知探究;其二,善于设计数学问题,激发学生自主的思维方式。数学情景的实施大致可以用以下的模式: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导演)→尝试学习(学生演戏)→铺垫研究(教师导演)→解决问题(学生演戏)。采用数学情景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下面就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来谈谈我近几年在教学中的体会。
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创设探索性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3、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4、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5、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6、趣味性教学。
“趣味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数学学科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都因其枯燥无味而缺乏兴趣,有的甚至“恨之入骨”。缺乏兴趣,成绩不理想,于是,愈加缺乏兴趣,成绩更加不理想: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学业受阻。小学数学是基础,也是培养数学兴趣的基石,小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所以笔者认为要采用“趣味性”教学。
其一,注目学生“玩性”,采用“游戏式”教学。小孩子大多比较贪玩,很多家长都抱怨孩子贪玩而不愿学习。其实,老师正好可以利用学生贪玩的性情,在“玩”中传授知识。
其二,注目学生“好奇心”,采用“悬念式”教学。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这就是他们喜欢问“为什么”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可以精心设置悬念,调动起孩子的兴趣。其三,注目学生“好胜心”,采用“竞争鼓励式”教学。
7、学生主体性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处提出了“学生主体性”教学,对此,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首先,教学思想的转变。传统教学重视教师的作用,其重心在“教”。教师是主导也是主体。教师采用的多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着力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于此,学生也能习得一些知识,但是思维训练和智力开发多有欠缺。《标准》强调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其由重“教”而转向重“学”,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有所学”,而且让学生“想学”、“会学”,智力也得以“学”。这种转变是一大进步,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其次,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体现在老师教授和学生自学探究两种教学模式当中。一方面,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心里始终要有学生的存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老师在教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考,要采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介入。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讲课”。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学好需要学习的知识。当然,要因材施教,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授课任务”。
再次,教师作用的再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是教师依然很重要。教师不能像“满堂灌”课堂一样灌输知识,但也不能作为一个消极的“旁观则”,其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教授型课堂姑且不论,在学生自主探索型课堂中,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好引导和指导。要探索,但不能让学生盲目的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高效的探索;学生在行径中会遇到困难与困惑,需要有教师的指导,教师不但要做学生的良师,而且要做学生的益友,要成为他们探索知识道路上的伙伴和助手。
数学教学特别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让他们不但勤学而且善思,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训练。
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创设探索性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3、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4、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5、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6、趣味性教学。
“趣味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数学学科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都因其枯燥无味而缺乏兴趣,有的甚至“恨之入骨”。缺乏兴趣,成绩不理想,于是,愈加缺乏兴趣,成绩更加不理想: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学业受阻。小学数学是基础,也是培养数学兴趣的基石,小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所以笔者认为要采用“趣味性”教学。
其一,注目学生“玩性”,采用“游戏式”教学。小孩子大多比较贪玩,很多家长都抱怨孩子贪玩而不愿学习。其实,老师正好可以利用学生贪玩的性情,在“玩”中传授知识。
其二,注目学生“好奇心”,采用“悬念式”教学。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这就是他们喜欢问“为什么”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可以精心设置悬念,调动起孩子的兴趣。其三,注目学生“好胜心”,采用“竞争鼓励式”教学。
7、学生主体性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处提出了“学生主体性”教学,对此,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首先,教学思想的转变。传统教学重视教师的作用,其重心在“教”。教师是主导也是主体。教师采用的多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着力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于此,学生也能习得一些知识,但是思维训练和智力开发多有欠缺。《标准》强调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其由重“教”而转向重“学”,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有所学”,而且让学生“想学”、“会学”,智力也得以“学”。这种转变是一大进步,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其次,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体现在老师教授和学生自学探究两种教学模式当中。一方面,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心里始终要有学生的存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老师在教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考,要采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介入。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讲课”。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学好需要学习的知识。当然,要因材施教,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授课任务”。
再次,教师作用的再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是教师依然很重要。教师不能像“满堂灌”课堂一样灌输知识,但也不能作为一个消极的“旁观则”,其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教授型课堂姑且不论,在学生自主探索型课堂中,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好引导和指导。要探索,但不能让学生盲目的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高效的探索;学生在行径中会遇到困难与困惑,需要有教师的指导,教师不但要做学生的良师,而且要做学生的益友,要成为他们探索知识道路上的伙伴和助手。
数学教学特别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让他们不但勤学而且善思,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