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民族地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王春华

【机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资源优势,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践行课改理念,引导学生建塑优良人格,”“充分发挥历史老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等方面的简要论述,阐明了德育渗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要性。
  关键词:中学历史    德育渗透    民族地区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历史教学在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并长期发挥着培养学生思想素质的特殊作用。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与所学课程相关的德育教育和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水平,是高中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探索:
  一、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深厚的感情。”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千百年来的史实做依据,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如孟子、屈原、岳飞、文天祥、张骞、班超、史可法、林则徐、陈化成、冯子材、谭嗣同等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不断探索与发展,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发展史。让学生从中国翻天覆地的发展历程中,认识到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才能实现民富国强。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既要让学生们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又要激发学生们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资源优势,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新课程充分发掘了历史上那些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比如,坚持真理,热爱科学的教育。哥白尼面对异端裁判所的审判时,教皇要他改变自己的看法,维护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学说,只要他放弃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学说,就可以获得自由。但是,哥白尼坚持正确的学说,绝不动摇,最后,被烧死在异端裁判所。一百多年后,他的学说得到科学的肯定和人们的认可。哥白尼的这种坚持真理,用生命捍卫真理的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科学献身的革命精神。
  三、践行课改理念,引导学生建塑优良人格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硬“灌”给学生。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课堂教学必须有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乐于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我采取了以下的一些形式,自编口诀的形式,有效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记忆历史史实;自设情景的形式;利用诗词等形式。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与历史相关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塑造良好的人格修养。如: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小论文、地方历史考察和实践等。
  四、充分发挥历史老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抓住机会,适时渗透。
  教学中,老师要胸怀天下、心系祖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和谐共处,襟怀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激励学生超越老师,其言行处世态度做学生的的榜样。因此,要求老师专研精深的历史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知识广泛的吸纳。教学中不拘泥于中学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注意中国史、世界史的前沿研究动态,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与时俱进,求真创新。这样随着教学岁月的推移和教学经验积累,上课时教材内容点面结合,取舍有度,条理清楚,信息量广泛和剖析事理的深度透彻,既讲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影响,又能揭示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课堂气氛活跃。深受学生拥戴,德育渗透如春风化雨,沁人心脾,教育效果显著,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境界。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点燃他们心中的德育之火,从而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母永晏,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中外交流》,2017
  2、夏树田,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中国科技投资》,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