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术”“道”之辨——浅谈班主任工作

【作者】 江建平

【机构】 新疆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班主任工作的“道”,即班主任工作的一般规律以及班主任工作的“术”即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与此同时还着重阐述了班主任工作中“道”与“术”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班主任   道    术    关系
        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种种具体办法简单的说就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术”,也就是具体的技巧,手段。这种“术”是学习的一种结果,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反复操练便可使得术业有专攻,水平臻于完美。这就是为什么班主任当得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会掌握很多管理技巧和手段,正所谓 “熟能生巧”。
  但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道”不是通过学就可以简单获得,它更是在德育的实践中通过“悟”的一种结果,也只有通过悟才能获得。他向班主任及其工作指出工作的一般规律和超具体感知的智慧和处理工作中问题的根本方法。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班主任用了很多的手段、技巧但是没有悟出班主任的“道”,甚至班主任的“道”从根本上是错误,那么德育工作自然就会事半功倍或者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就在于“术”者有可能不讲“道”,也就是说,班主任在工作中所用的手段、技巧不符合学生的成长的规律。
  那么,如何看待班主任工作中的“道”与“术”的关系呢?
  首先,以“道”御“术”,寻觅德育工作之本质
  班主任的“道”,就是要在教学中探讨何为教育的本质?教育是指教师着眼于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而进行影响其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的消息传递活动。就其功能定位而言,教育所要做的可以放到三个层次上去理解,即传授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润泽、成全生命。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黄克剑所说:“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在多,也只是外在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卢梭也认为:“教育就是生长”。可见班主任的“道”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认识,是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践行,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只有用这种“道”来驾驭德育工作的“术”,才能让德育之术彰显灵魂,体现人性,获得生命力。
  在平时的带班中总是会遇到学习困难或者行为习惯偏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也是某些老师眼中的差生,不能为班级争光,有时也不能让班主任省心。班主任们在聊到他们的时候总是说这个差生如何如何。可是在笔者实习的时候,班里这种学生在班主任王老师的眼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王老师从来不认为他们是差生,王老师第一次介绍到他们时会说“这是一位在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当笔者听到这个耳生且有点绕口的称谓时,心生困惑。现在想来,在王老师心中总是把学生看成是不断发展的有鲜活生命的人,因为他坚信学生的“差”是暂时的,获得进步是必然的;不仅如此,王老师还全面的看待生命个体,因为他相信学习上的“差”并不代表其他方面都“差”。
  只有像王老师这样,才能完成现代教育的使命:发现孩子,解放孩子,激活孩子。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前提是敬畏生命。激活是教育应该触动孩子的心灵,从而唤醒孩子成长的愿望和激发孩子成长的动力。正是王老师对德育工作“道”的正确把握,自觉的把这种育人的智慧和思想运用到具体的德育工作中,才使得王老师赢得学生的认可,获得一项项殊荣。
  其次,以“术”弘“道”,彰显德育工作之艺术
  班主任工作的“术”就是在管理班级中遵循教育规律,结合自身特点,依靠教育智慧,在教育实践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策略和方法。
  教育智慧就是我们在处理日常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技巧和艺术。教育智慧根植于对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掌握,根植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那么教师的教育智慧来自哪呢?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教师的教育智慧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或通过学习古代贤者的教育思想,比如孔子的教育思想,或通过对他人的教育案列的思考,但是教育智慧的获得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德育实践,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笔者在长期的德育教育中比较过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第一种教育方式是:发现问题——批评教育——达到老师的教育目的;第二种教育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生认识问题——学生获得成长。第一种教育方式完全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忽视了产生问题的具体成因,虽能滔滔不绝,往往感动自己,学生或环顾四周,或诺诺称是却未走心。第二种教育方式却以学生为主体,分析产生问题的成因,内化成学生要求成长的动因,最终成人达己,教师自己的育人之“术”也大获涨益。
  最后,“道”“术”相辅,提升德育工作之成效
  在具体的班主任工作中,“道”与“术”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术”而无“道”的班主任工作是没有教育灵魂的德育,甚至只是一味讲究“术”的德育会把鲜亮的生命变得黯然无光;同样,只有“道”而无“术”的班主任工作是无根之木,是大海上的浮萍,无所凭借,最终也无法结出硕果。
  班里又一个小姑娘,家庭贫困,在极度自卑心理的驱使下却是一个要强和倔强的学生,学习成绩自然名列前茅。那年学校获得一家企业的公益基金,在班主任的争取下,小姑娘也获得了资助。正当班主任为之高兴的时候,却得到通知,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要在媒体的陪同下采访这位受助的学生。班主任深知,如果这样的话,这位自卑又要强的学生宁可不受助也不会接受采访,让自己见诸于媒体之间。而这笔钱对这位学生来讲又是那么重要。怎么办呢?正在两难之际,他灵机一动,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多年后,小姑娘已经是小有成就,踏入社会也多有善举,每每九月的教师节,总有一束鲜花插在他的桌前,吐露芬芳。原来那天,是班主任代表小姑娘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并表达了对企业的感谢。
  因此,任何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他所处理的每一个德育故事都凝结着班主任的“道”与“术”,都是“道”与“术”的完美结合,使德育工作卓有成效,最终点亮学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