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李 欣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金牛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从运用不同策略进行施教。但都需要基于学生主体选择应用。本文中的趣味教学、小组合作、活动实践都是提效的良好策略,也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有效性  提高  实践策略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新课改的主题词之一,也是我们一线教师为之努力的事业目标。但从众多探索实践来看,教学有效性还是高耗低效,还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努力。初中语文作为奠基教育的重要平台,提高教学有效性,其意义更加重大。为达到新课标赋予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不同的人在语文素养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想目标,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有效性,而创新策略、丰富方法无疑是其最好的实践出路。
  一、转变观念,体现学生主体理念
  转变观念,虽然不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直接策略,但对其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却有很大现实意义,这是我们教师进行新课改,达成新课标要求首要前提。因此,作为一线的我们,必须从传统学以应试,学以求分中转变观念,上升到素质教育中来。而体现这种观念的,首要的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我们知道,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缺少任何一方,教学双边活动都无法开展。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上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满堂灌”为主要方式的进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教育之本,是教育能够生动存在的灵魂。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活动,作为教师不能总是做教学的“主演”,?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教师更要做教学的“导演”,高度重视学生这个接受主体,把传统的老师“教”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使教育成为一种十分重视学生个性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兴趣,增强主体学习欲望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有了这种心向,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反而学得有劲,乐此不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们积极参与的内驱力。有了这种内驱力,学生“我要学”的学习欲望显然增强,甚至产生不学不快之感。这时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愤悱”状态。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课文第一部分描绘了一个精彩的童年世界,无忧无虑,充满童真与好奇。在教学完这一部分时,我们可组织学生来描述自己记忆中的童年趣事,可以用写作的方式,或者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还可以用画画的方式来表达。如果学生兴趣不够高,我们还可用《童年》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可以来配合进行,或直接播放给学生听,或安排学生合唱,让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意境,并与课文中的意境相联系。当讲到课文中关于美女蛇故事的时候,我们还讲讲《白蛇传》或者《聊斋》中类似的故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主体学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为其主体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组合作,拓展主体学习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新课标提出要丰富学生学习方式而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理念,其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难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促使他们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在新课改实践中,这种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我们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选择。但也不乏效果打折现象,为合作而合作,把合作当点缀的也不是个别。导致低效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顺利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认为至少要做三方面工作。一是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学生的分组不是随意的,教师应根据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原则,将全班按照4~6人合理分成一组,每组包括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同时明确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从而以优培差,使他们共同进步。二是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布置小组任务。小组任务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而设置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从教学目的出发,根据学生实际,设置具体的任务,即任务应具有层次性。三是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若学生在小组中还是单打独斗,根本不可能达成这一目的。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在不断的争论中得出最佳答案,进而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放手,而应做好引导、点拨工作,以使学生始终沿着探究主题去合作,去完成学习任务。
  四、活动教学,搭建主体实践平台
  语文是实践性非常的工具学科,教学中,我们要把这种实践性通过活动教学的方式体现出来,也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机会无处不在,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有。而要达到这种目的,我们就要对其资源进行挖掘,并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主体综合性地应用各个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发展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舂》一课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春的语文实践活动,启发学生收集一系列关于舂天的文章、诗歌、对联、谚语、成语等等,进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地感悟春。如此一来,不但使学生的知识变得丰富起来,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关键的是,借助这种纵横的联系与全方位的扩展,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多法齐施,但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我们能从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方面考虑,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师生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程占波,如何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3年。
  [2]张兆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2016年。
  [3]尤向会,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有效培养策略探讨[J].课外语文,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