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有效的活动体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小学品德教学中活动体验教学策略
【作者】 周 捷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教研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缺陷就在于轻视了学生的活动、忽略了师生的互动交流,从而造成了单向的知识传输。活动体验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产生的教学模式,它本着“人类的一切真知始于实践活动”的理念,凸显学科特色,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制定教学目标,组织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 品德 活动体验 教学 策略
活动体验教学,就是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性活动,使他们从中获得亲身感悟和心里内化,从而深化认知、陶冶情操和增强能力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式利用能够把教材中的文字、图片、故事等无声的符号用讨论、游戏、设计制作、小品等活动方式展现出来,并能将课堂教学与校内、校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学生综合发展的教学形式。
一、实施活动体验教学的必然性
课程标准中《品德与生活》确定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标准中明确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育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品德与社会》中在教学建议中新增了“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这一条。指出:本学科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地发挥每种教学活动的效用。同时提出在教学中要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活动体验教学是小学品德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的客观要求。
二、活动体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活动体验教学也成为教师课堂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教师要知道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验,所以引导好体验是活动体验策略重要的环节。首先,在开展活动前先给学生提示,让他们明白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体验的重点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得到更多正确的体验;二是在开展体验活动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在表达时由浅入深,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实现共享。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实施以下策略:
1、把握教学目标,获得情感体验。
准确把握活动目标。体验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体验活动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依归。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活动都应该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因此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该是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进行的。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是谁》一课。这位老师两次都设计了让学生上台来模拟生活中的不同角色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人在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在第一次上课时,老师让一部分学生上台表演,然后说:“请大家认真看,然后来评一评谁表演得好?”。第二次教学进行到这里的时,老师问道:“他们在台上表演的时候是什么角色?”学生说“演员”。“你们这时候是什么角色”?“观众”学生答道。“观众有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呢?”“认真看,尊重演员的劳动。”“好,就让我们按照这个要求来做”。很显然,第二次的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引导,每一个问题都是紧扣教学目标进行的。
2、挖掘真实元素,提高学习效果
活动体验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用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活动情绪。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谈到“有限的自然资源正在频频告急”这一话题时,许多学生感到这似乎和他没什么关系,离他们很远。教师说:在地球上每20分钟就有一种动物或植物从地球上消失.现在许多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快.可悲的是,这种灭绝并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的结果。随着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越来越多的野生物种将走上灭绝的边缘,自然环境的不平衡现象也越发严重,而最后的输家只能是人类自己。这时,教师用一个苹果代表地球的自然资源,将这组数据设计成一个切苹果的体验式学习活动,让孩子们跟着教师将苹果从1/2切到1/4,又切到1/8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当他们看到苹果被切得只剩下一小片时,全场鸦雀无声,他们显然被震撼了:世界上可用的淡水资源原来那样少。情感的体验是一个精细独特的精神过程,这样的情境创设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时刻提醒着他们必须节约资源,从不浪费一滴水、一张纸做起,使学生形成敏锐、细致、深刻的情感品质。
3、利用好冲突实施活动,教育无声胜有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结构特点,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学目标出发,我们的孩子想法多面,变化很快,也容易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现象。
此时,通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让学生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处理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宽容礼让,相互理解的品质。班上有位学生为了显示自己,在班里模仿看见盲人走路的情景,拿着笤帚在地上敲来敲去,慢悠悠的走着,滑稽的动作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当李老师问他这样做对不对时,他却响亮的回答:“不对,要帮助残疾人。”由此可见他是懂得尊重人的道理,但没有感受过盲人的不便,未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于是李老师在讲授《伸出爱的手》一课时,让他扮演盲人,独立在教室走一圈。活动后,他说到:“当时我感到很无助,不敢迈步,刚才不小心碰到课桌上,现在还痛,失去眼睛好可怕。”教师问:“你还会(下转第27页)(上接95页)学他们走了吗?”这位学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其实在教育过程中,有许多这样的矛盾和困惑,有时就是通过学生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流露出来,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它,深入地挖掘它,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的心海卷起波澜。
4.开展多样活动,进行情感体验
一年级下册《风儿吹呀吹》一课,教师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找风。教师在窗户上挂了风铃,让学生说说风铃为什么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活动二:发现风。让学生在图片上找出风在哪里。活动三:制造风。动手制造风,吹灭燃烧的蜡烛和让风车转的更快。这三个活动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并以“和风姐姐交朋友”的拟人化方式,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感受风,欣赏风。突出文本重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玩中,感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三、活动体验教学中教师的转变
品德课堂的活动过程中,要想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必须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参与活动”为“主动参与活动”,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学生只有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参与活动,学习有效性才会大大加强。
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因此,活动过程中,教者应注意角色的转换,把传统满堂灌教学中的导师形象,改变为学生的“学友”角色,教师应有充当学生的勇气,和学生一起共建课堂,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共同学习。只有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体验,获得最真实、最真切的道德情感。
在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思考时间和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的积极性。教师还要注重活动的动静结合,让学生在活动后,在静静的思考中感悟、体会。只有这样,他们的活动体验才能更深刻,情感的碰撞才能更强烈。
总之,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实施活动,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分享、交流,启发学生对活动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提炼活动深层的意义,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新版2011年《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标准;
2、《有效的教学技能》 小学品德 启蒙教学
关键词: 品德 活动体验 教学 策略
活动体验教学,就是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性活动,使他们从中获得亲身感悟和心里内化,从而深化认知、陶冶情操和增强能力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式利用能够把教材中的文字、图片、故事等无声的符号用讨论、游戏、设计制作、小品等活动方式展现出来,并能将课堂教学与校内、校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学生综合发展的教学形式。
一、实施活动体验教学的必然性
课程标准中《品德与生活》确定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标准中明确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育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品德与社会》中在教学建议中新增了“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这一条。指出:本学科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地发挥每种教学活动的效用。同时提出在教学中要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活动体验教学是小学品德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的客观要求。
二、活动体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活动体验教学也成为教师课堂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教师要知道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验,所以引导好体验是活动体验策略重要的环节。首先,在开展活动前先给学生提示,让他们明白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体验的重点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得到更多正确的体验;二是在开展体验活动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在表达时由浅入深,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实现共享。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实施以下策略:
1、把握教学目标,获得情感体验。
准确把握活动目标。体验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体验活动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依归。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活动都应该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因此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该是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进行的。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是谁》一课。这位老师两次都设计了让学生上台来模拟生活中的不同角色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人在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在第一次上课时,老师让一部分学生上台表演,然后说:“请大家认真看,然后来评一评谁表演得好?”。第二次教学进行到这里的时,老师问道:“他们在台上表演的时候是什么角色?”学生说“演员”。“你们这时候是什么角色”?“观众”学生答道。“观众有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呢?”“认真看,尊重演员的劳动。”“好,就让我们按照这个要求来做”。很显然,第二次的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引导,每一个问题都是紧扣教学目标进行的。
2、挖掘真实元素,提高学习效果
活动体验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用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活动情绪。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谈到“有限的自然资源正在频频告急”这一话题时,许多学生感到这似乎和他没什么关系,离他们很远。教师说:在地球上每20分钟就有一种动物或植物从地球上消失.现在许多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快.可悲的是,这种灭绝并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的结果。随着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越来越多的野生物种将走上灭绝的边缘,自然环境的不平衡现象也越发严重,而最后的输家只能是人类自己。这时,教师用一个苹果代表地球的自然资源,将这组数据设计成一个切苹果的体验式学习活动,让孩子们跟着教师将苹果从1/2切到1/4,又切到1/8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当他们看到苹果被切得只剩下一小片时,全场鸦雀无声,他们显然被震撼了:世界上可用的淡水资源原来那样少。情感的体验是一个精细独特的精神过程,这样的情境创设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时刻提醒着他们必须节约资源,从不浪费一滴水、一张纸做起,使学生形成敏锐、细致、深刻的情感品质。
3、利用好冲突实施活动,教育无声胜有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结构特点,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学目标出发,我们的孩子想法多面,变化很快,也容易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现象。
此时,通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让学生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处理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宽容礼让,相互理解的品质。班上有位学生为了显示自己,在班里模仿看见盲人走路的情景,拿着笤帚在地上敲来敲去,慢悠悠的走着,滑稽的动作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当李老师问他这样做对不对时,他却响亮的回答:“不对,要帮助残疾人。”由此可见他是懂得尊重人的道理,但没有感受过盲人的不便,未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于是李老师在讲授《伸出爱的手》一课时,让他扮演盲人,独立在教室走一圈。活动后,他说到:“当时我感到很无助,不敢迈步,刚才不小心碰到课桌上,现在还痛,失去眼睛好可怕。”教师问:“你还会(下转第27页)(上接95页)学他们走了吗?”这位学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其实在教育过程中,有许多这样的矛盾和困惑,有时就是通过学生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流露出来,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它,深入地挖掘它,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的心海卷起波澜。
4.开展多样活动,进行情感体验
一年级下册《风儿吹呀吹》一课,教师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找风。教师在窗户上挂了风铃,让学生说说风铃为什么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活动二:发现风。让学生在图片上找出风在哪里。活动三:制造风。动手制造风,吹灭燃烧的蜡烛和让风车转的更快。这三个活动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并以“和风姐姐交朋友”的拟人化方式,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感受风,欣赏风。突出文本重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玩中,感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三、活动体验教学中教师的转变
品德课堂的活动过程中,要想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必须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参与活动”为“主动参与活动”,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学生只有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参与活动,学习有效性才会大大加强。
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因此,活动过程中,教者应注意角色的转换,把传统满堂灌教学中的导师形象,改变为学生的“学友”角色,教师应有充当学生的勇气,和学生一起共建课堂,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共同学习。只有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体验,获得最真实、最真切的道德情感。
在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思考时间和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的积极性。教师还要注重活动的动静结合,让学生在活动后,在静静的思考中感悟、体会。只有这样,他们的活动体验才能更深刻,情感的碰撞才能更强烈。
总之,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实施活动,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分享、交流,启发学生对活动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提炼活动深层的意义,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新版2011年《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标准;
2、《有效的教学技能》 小学品德 启蒙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