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 蒋亚梅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东湖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教育平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更是不可推脱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我们要以激趣为策,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唤醒他们创新意识,在促进思维萌芽过程中,促进其创新行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思维  培养  加强
  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实践能力提升成为了教育的本质和改革追求,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奠基教育平台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其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以激趣为策,唤醒创新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基础
  有意识,才会主动去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自然就会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只有意识到创新的积极作用,才能去思考如何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诱发其创新意识,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促进创新思维萌芽,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方法
  创新思维受自于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又来自于质疑。所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这个道理。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爱因斯坦也有同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应鼓励质疑,促进其创新思维萌芽。落实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元素,并以此为平台,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质疑,多提问题,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尽量不要用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思维,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创新积极性。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想象,从本质上是创新,二者都是运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新的组合或加工改造,创造出新事物的过程。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是衡量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是其最本质的内涵,没有想象力也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因此,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我们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例如,有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四、赏识评价,鼓励创新行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而经常赏识学生,鼓励学生,自然就给学生营造了“我敢想,敢于标新”的心理氛围,思维不受束缚自然就会驰骋无度。因此,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敢于创新思维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梁雪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
  [2]张振军,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沙棘(教育纵横),2010年。
  [3]韦佑宁,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