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构建中学和谐班级路径的探究
【作者】 殷爱梅
【机构】 常州市勤业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价值观和人生观发展的启蒙阶段。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很长,而学校的所有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都要通过班级来进行,所以班级环境建设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班级的愉悦而和谐的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张扬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整个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班级集体意志的升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创造一个优美的教育人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创设一个教育人的班级环境呢?
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谐的班级环境具有优化人际关系、营造温馨人际氛围、滋润同学们心田、熏陶同学们心灵之良效,走和谐班级建设也许是创设优美育人环境的有效路径。
具体来说,和谐班级是指有和谐的班级制度、明确的班级目标、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学生和教师形成和谐的统一体。班级师生对班级有着强烈的爱心、责任感,懂得真、善、美,有强大凝聚力,能够满足于学生想学习、能学习、会学习的班集体。现结合十多年的带班经验谈谈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一、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
团结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能充分发扬班集体观念,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能均衡各方面的发展,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使整个班级群体能融洽相处、诚信相待、平等尊重,共同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努力。班级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1、构建和谐的教师共同体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班主任要不断加强心理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管理和协调能力,以自己精湛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令人尊敬的人格魅力,引领班级组教师团队和全班学生共同成长。
班级建设的效果如何与任课教师密切相关,一个班级班风、学风的好坏,教育教学的效果往往决定于有没有一个团结而乐于奉献的任课教师队伍。班主任要经常和任课老师交流本班学生在各学科中的学习状况和课堂表现,让各任课教师能比较全面的认识每一位学生,这样教师就能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强调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性。调动任课教师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会对班级的管理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真情实感的和学生相处,蹲下身聆听他们的心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学生产生相互信任感,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赖。具体做法如下:
(1)走近学生。如在班内设立“心语信箱”,当学生对班级管理事务有自己想法或不同见解时,都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班主任,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及时给予答复或沟通,促进师生相互理解,相互走进对方的心灵。
(2)给予期待。教师对学生期待的力度影响着全体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思维。教师有责任对每位同学进行良好、可行的期待。对班级建设而言,应当提出群体期待,力图将学生个体期待与班级群体期待相结合。
(3)善待错误。学生犯错时,教师要利用心理置换法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体验学生的心理感受,采取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对待学生,做到批评的方式、语言、时空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3、培养和谐的同学关系
同学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班级的最根本要素。为使班级学生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教师要在班级里营造和谐互助的氛围,让班内学生相互帮助、和谐竞争。
(1)可以利用主题班会等,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感、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在学科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分享精神等。
(2)将班级的要求内化成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可以问学生一个问题:大家是愿意生活在一个事事落后的班级,还是一个处处争优的班级?答案一定是后者,那么请同学们奉献力量,为班级争取荣誉,培养学生“争先”的优良品质。另外,还要对学生的归因问题进行引导,学校要求的每一项任务都是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完成的,没有做好就是自己努力不够,将学校或班级的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二、打造和谐的班级文化
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在班级中创设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班级精神,能凝聚学生的目标,能协调学生的行动等。因此,和谐的班级文化是实现和谐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1、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教室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室环境布置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教师应组织全体同学,把教室打造成为让学生接受班级文化的洗礼的场所,增强班级协同力和凝聚力。如黑板报和文化角的布置,可由学生分工、合作,能写的写,能画的画,能做的做,能评的评,自行去完成等。另外,还要根据实际给教室布置得美丽、舒适,地面要保持干净清洁,桌椅要摆放得整整齐齐,墙上要挂上合适的名言警句,平时在教室应使用文明用语,不应该大声吵闹等。如果教室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自带些花花草草到教室,一是可以美化教室环境,二是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2、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是班级群体学习、生活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 是班级个性、思想和品质的集中反映。班级精神一般由班级目标、班风、班训、班级口号等构成。
组建新的班级之初,通过集体制定班级目标、班训和班级口号,把大家的心连在一起,营造出家的氛围。通过班委会给班级每位学生建立小主人档案,写上学生的生日和爱好,当有学生过生日时,一起唱生日歌、送祝福。教室里设立图书角,同学们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图书贡献给图书角,图书角由学生专人负责登记和整理。学生空闲时可自由阅读图书。要求学生定期给老师写心灵日记,让学生有发声和建言的机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个倾诉的对象,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意识。
3、班级管理文化建设
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能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改进,自我成长。好的班级管理文化应该有组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1)制定班纪班规
制度是对管理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硬制度的强制性与软制度的宽容性的有机结合,是实现班级管理高效运作的基本前提。班主任应从班级实际出发,积极探求适合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服务空间,突破传统的班级管理思维模式和固定的行为框架。譬如: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从“人治”转向“法治”,让学生参与讨论制订,然后组织班委会成员集体讨论,明确界定班级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与错,好与坏的标准,形成一定的规范条例。在执行班纪班规要公正公平。班主任应当尽最大可能让奖罚公正公平,唯有如此,才能维护班纪班规的严肃性,才能增强学生的信任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形成人人维护制度的管理文化。
(2)重视班干部队伍建设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重视班干部队伍培养和选拔。班长是在学生自荐前提下,结合同学投票和任课教师推荐下产生。其他班委成员在班主任和班长共同商量下提名,交由同学们投票决定。管理理念是:各负其责,不越权做事,该学生自己完成的任务,班干部不代做;班委职责的事,班长不越权;该班长的事,班主任不干涉。这样,既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也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期达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
此外,坚持定期召开班委议,一方面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班级中的好人好事以及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对班委管理工作进行适当的培训,教会班委如何辨别是非、如何制订计划和总结得失等。而对于班委们自身学习或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加以批评和引导,教会他们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影响并带动班级同学进行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班风和学生自身的个性品质。
(3)共同解决问题
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免不了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果所有的问题都由教师说了算,表面上看问题好像解决了,但学生很可能是屈于老师的威严,不一定心悦诚服。如果经常这样,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学生对老师就会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严重影响良好班级文化的养成。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当班级管理出现问题时,要先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通过分析、归纳和引导,全班会共同提出良好的问题解决方法。通过培养班级群体舆论去影响学生的发展,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自己是时刻被同学们关注的,这样即能规范学生个体的行为,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同时,让学生多参与问题处理,也是民主管理的具体体现。
三、创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
1、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魏书生曾说:“学校、班集体决不是制造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升学零件的机器,应是学生走向社会各个不同岗位的实习场所。”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应当发扬民主作风,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一个班级数十个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必须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作为班主任,应了解到学生的差异,设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潜能,从而找到自己在班上的位置,唤醒他们的自我存在意识,树立自信心。
2、发现学生闪光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注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欢乐。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愿望”。学生都有优缺点,教师应当用放大镜去看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不断给他们以表扬和鼓励,让学生获取自信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一句“你真棒”对教师是举手之劳,但对哪些学习不理想,不经常被老师关注的学生来说,也许是一次心灵的震撼。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有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美的需要。因此,要坚持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促进其在自省中明理和改进。
3、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班级建设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有了和谐的班集体,就有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它犹如巨大的磁体,对每个成员起着同化作用,它可以教育每个学生,规范学生个体行为,促进其积极向上。每当我班获流动红旗或被评为校模范班级、先进班集体时,我都会召开主题班会,让所有同学讨论,这荣誉属于谁?这样的主题班会最热闹,最有正能量,给了大家一个相互表扬和机会,对培养和谐的同学关系和集体主义观很有帮助,也是对那些在班集体活动中努力克服自身弱点,不断磨砺坚强意志、塑造自我的学生的最好荣誉奖章。
总之,和谐班级建设是学生共同生活、学习、内化规范和积累经验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和谐班级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管理和自我发展,也是学生人格的完善的重要阵地。中学的班级建设也只有走“和谐”之路才能适应当前教育形势,才能激活学生的教育新需要和己有教育水平之间的矛盾,才能促使学生真正有效地自主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学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和谐学校建设。
参考文献:
[1]林冬桂.班级教育管理学[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2]蒋关军,袁金祥.班级管理的境界变迁:从矛盾他律走向和谐自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班级的愉悦而和谐的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张扬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整个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班级集体意志的升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创造一个优美的教育人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创设一个教育人的班级环境呢?
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谐的班级环境具有优化人际关系、营造温馨人际氛围、滋润同学们心田、熏陶同学们心灵之良效,走和谐班级建设也许是创设优美育人环境的有效路径。
具体来说,和谐班级是指有和谐的班级制度、明确的班级目标、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学生和教师形成和谐的统一体。班级师生对班级有着强烈的爱心、责任感,懂得真、善、美,有强大凝聚力,能够满足于学生想学习、能学习、会学习的班集体。现结合十多年的带班经验谈谈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一、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
团结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能充分发扬班集体观念,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能均衡各方面的发展,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使整个班级群体能融洽相处、诚信相待、平等尊重,共同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努力。班级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1、构建和谐的教师共同体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班主任要不断加强心理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管理和协调能力,以自己精湛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令人尊敬的人格魅力,引领班级组教师团队和全班学生共同成长。
班级建设的效果如何与任课教师密切相关,一个班级班风、学风的好坏,教育教学的效果往往决定于有没有一个团结而乐于奉献的任课教师队伍。班主任要经常和任课老师交流本班学生在各学科中的学习状况和课堂表现,让各任课教师能比较全面的认识每一位学生,这样教师就能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强调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性。调动任课教师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会对班级的管理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真情实感的和学生相处,蹲下身聆听他们的心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学生产生相互信任感,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赖。具体做法如下:
(1)走近学生。如在班内设立“心语信箱”,当学生对班级管理事务有自己想法或不同见解时,都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班主任,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及时给予答复或沟通,促进师生相互理解,相互走进对方的心灵。
(2)给予期待。教师对学生期待的力度影响着全体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思维。教师有责任对每位同学进行良好、可行的期待。对班级建设而言,应当提出群体期待,力图将学生个体期待与班级群体期待相结合。
(3)善待错误。学生犯错时,教师要利用心理置换法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体验学生的心理感受,采取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对待学生,做到批评的方式、语言、时空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3、培养和谐的同学关系
同学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班级的最根本要素。为使班级学生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教师要在班级里营造和谐互助的氛围,让班内学生相互帮助、和谐竞争。
(1)可以利用主题班会等,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感、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在学科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分享精神等。
(2)将班级的要求内化成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可以问学生一个问题:大家是愿意生活在一个事事落后的班级,还是一个处处争优的班级?答案一定是后者,那么请同学们奉献力量,为班级争取荣誉,培养学生“争先”的优良品质。另外,还要对学生的归因问题进行引导,学校要求的每一项任务都是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完成的,没有做好就是自己努力不够,将学校或班级的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二、打造和谐的班级文化
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在班级中创设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班级精神,能凝聚学生的目标,能协调学生的行动等。因此,和谐的班级文化是实现和谐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1、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教室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室环境布置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教师应组织全体同学,把教室打造成为让学生接受班级文化的洗礼的场所,增强班级协同力和凝聚力。如黑板报和文化角的布置,可由学生分工、合作,能写的写,能画的画,能做的做,能评的评,自行去完成等。另外,还要根据实际给教室布置得美丽、舒适,地面要保持干净清洁,桌椅要摆放得整整齐齐,墙上要挂上合适的名言警句,平时在教室应使用文明用语,不应该大声吵闹等。如果教室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自带些花花草草到教室,一是可以美化教室环境,二是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2、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是班级群体学习、生活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 是班级个性、思想和品质的集中反映。班级精神一般由班级目标、班风、班训、班级口号等构成。
组建新的班级之初,通过集体制定班级目标、班训和班级口号,把大家的心连在一起,营造出家的氛围。通过班委会给班级每位学生建立小主人档案,写上学生的生日和爱好,当有学生过生日时,一起唱生日歌、送祝福。教室里设立图书角,同学们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图书贡献给图书角,图书角由学生专人负责登记和整理。学生空闲时可自由阅读图书。要求学生定期给老师写心灵日记,让学生有发声和建言的机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个倾诉的对象,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意识。
3、班级管理文化建设
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能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改进,自我成长。好的班级管理文化应该有组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1)制定班纪班规
制度是对管理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硬制度的强制性与软制度的宽容性的有机结合,是实现班级管理高效运作的基本前提。班主任应从班级实际出发,积极探求适合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服务空间,突破传统的班级管理思维模式和固定的行为框架。譬如: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从“人治”转向“法治”,让学生参与讨论制订,然后组织班委会成员集体讨论,明确界定班级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与错,好与坏的标准,形成一定的规范条例。在执行班纪班规要公正公平。班主任应当尽最大可能让奖罚公正公平,唯有如此,才能维护班纪班规的严肃性,才能增强学生的信任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形成人人维护制度的管理文化。
(2)重视班干部队伍建设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重视班干部队伍培养和选拔。班长是在学生自荐前提下,结合同学投票和任课教师推荐下产生。其他班委成员在班主任和班长共同商量下提名,交由同学们投票决定。管理理念是:各负其责,不越权做事,该学生自己完成的任务,班干部不代做;班委职责的事,班长不越权;该班长的事,班主任不干涉。这样,既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也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期达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
此外,坚持定期召开班委议,一方面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班级中的好人好事以及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对班委管理工作进行适当的培训,教会班委如何辨别是非、如何制订计划和总结得失等。而对于班委们自身学习或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加以批评和引导,教会他们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影响并带动班级同学进行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班风和学生自身的个性品质。
(3)共同解决问题
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免不了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果所有的问题都由教师说了算,表面上看问题好像解决了,但学生很可能是屈于老师的威严,不一定心悦诚服。如果经常这样,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学生对老师就会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严重影响良好班级文化的养成。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当班级管理出现问题时,要先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通过分析、归纳和引导,全班会共同提出良好的问题解决方法。通过培养班级群体舆论去影响学生的发展,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自己是时刻被同学们关注的,这样即能规范学生个体的行为,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同时,让学生多参与问题处理,也是民主管理的具体体现。
三、创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
1、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魏书生曾说:“学校、班集体决不是制造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升学零件的机器,应是学生走向社会各个不同岗位的实习场所。”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应当发扬民主作风,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一个班级数十个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必须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作为班主任,应了解到学生的差异,设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潜能,从而找到自己在班上的位置,唤醒他们的自我存在意识,树立自信心。
2、发现学生闪光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注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欢乐。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愿望”。学生都有优缺点,教师应当用放大镜去看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不断给他们以表扬和鼓励,让学生获取自信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一句“你真棒”对教师是举手之劳,但对哪些学习不理想,不经常被老师关注的学生来说,也许是一次心灵的震撼。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有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美的需要。因此,要坚持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促进其在自省中明理和改进。
3、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班级建设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有了和谐的班集体,就有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它犹如巨大的磁体,对每个成员起着同化作用,它可以教育每个学生,规范学生个体行为,促进其积极向上。每当我班获流动红旗或被评为校模范班级、先进班集体时,我都会召开主题班会,让所有同学讨论,这荣誉属于谁?这样的主题班会最热闹,最有正能量,给了大家一个相互表扬和机会,对培养和谐的同学关系和集体主义观很有帮助,也是对那些在班集体活动中努力克服自身弱点,不断磨砺坚强意志、塑造自我的学生的最好荣誉奖章。
总之,和谐班级建设是学生共同生活、学习、内化规范和积累经验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和谐班级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管理和自我发展,也是学生人格的完善的重要阵地。中学的班级建设也只有走“和谐”之路才能适应当前教育形势,才能激活学生的教育新需要和己有教育水平之间的矛盾,才能促使学生真正有效地自主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学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和谐学校建设。
参考文献:
[1]林冬桂.班级教育管理学[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2]蒋关军,袁金祥.班级管理的境界变迁:从矛盾他律走向和谐自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