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作文教学中的现存误区和应对策略探究
【作者】 卿文平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平武镇安佛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我们要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创新策略,从反思中找到困扰作文进步瓶颈的新方法,从而实现作文教学新突破。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现存误区 应对策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担当的不仅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还有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任务。因此,加强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特别是在越来越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今天。然而,现实并非是我们想象那样,学生写作却是“谈文色变”,不想写、不敢写,也写不出。
一、语文作文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目前,作文教学效果显明较差,与其他知识教学或能力培养相比较,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迫切需要。虽然我们曾这样思考和探索过,但由于没找到更好的教学策略,导致作文教学还是“老大难”问题,没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当然,出现这样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教学模式简单,不注重创新。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很多教师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只注重知识教学,重点花在于阅读教学的分析讲解上了,忽视了作文教学,认为作文教学作为一种能力训练培养,见效是缓慢、不明显的,教与不教差别不大,因而在急功近利思想驱使下,不注重日常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效应用,就是让学生写。长期久之,这种背景下的学生作文,不仅没效果,反而让学生仅有的写作兴趣被扼杀。
(二)不注重作文兴趣培养,导致学生“谈文色变”。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文教学,教师开课便是对上次作文进行通报,在对极个别写得好的学生进行褒讲之后,便是对大多数学生的不良作品进行贬斥、批评。这种作文教学,伤了大多数作文主体的作文积极性,使他们不但不能感受到作文成功,反而还受不完的气。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还会愿意写吗?象这种不注重兴趣激发培养的作文教学,学生因不能体验到作文快乐,其会对作文产生恐惧心理的,久之,则就会形成“谈文色变”的消极心理,其作文能力也会越来越差,写不出好作文来。
(三)读写不能结合,忽视了“读”在促“写”中的积极作用。我们知道,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不可分割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把作文教学单列出来,在作文课上就是让学生写作。殊不知,写是“读”的延伸,是“读”后的输出,没有大量地读,也就没有更多的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更没有写作方法的积累。这是造成学生不能有效写作的重要原因。我们要知道,写的源头是阅读,不能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的作文教学,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没有阅读课上的教材作为写作范本或例子的模仿,我们很多作文就感到“无法可依”,“无本可范”,自然也就写不好。
二、改进作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出现上述问题,是我们作文教学应该可以避免的。只有我们精心设计,创新作文教学方法,便可对上述问题迎刃而解。
(一)注重学生写作兴趣培养。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到:“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是的,当学生有了作文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表达心中之积淀,就会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学习,而不是一种负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作文兴趣培养,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致参与到作文学习与实践中,自觉成为作文主体,而不是被动去完成作文任务。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积极评价和体验成功等方法,都是富有激趣性的教学策略,都能达成既营造教学氛围,又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语文源于生活,作文则是以生活为平台的情感吐露。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不论是写作所需要的素材,还是情感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影子。因此,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是激发学生写作冲动的良好策略。教学中,我们要发挥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导演”作用,引导学生作一次深刻的生活体验式旅游,不仅要带学生到达景点,还应带学生感知景点、体验美景。学生在写作中的通病是“无话可说”“无米下锅”,我们分析发现,不是有人认为的是由于学生缺乏生活阅历,而是缺乏感知。“对于写作来讲,所谓生活不应是表面意义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和心灵碰撞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的并成为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毛荣富《说“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始终被生活浸泡着,他们所缺乏的并不是“走千里路”去寻找生活,而是感知生活,走进生命成长的喜悦与幸福之中。正像人们常说的,我们不缺少才情,我们不缺乏生活,却缺乏对生活的感受。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体验情境呢?
(三)注重作文教学情境创设。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感觉脑子里没有东西,出现这样结果,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平时不注意积累,感到“无米可炊”;二是没有写作兴趣,不想写,以没有写作素材作借口;三是作文氛围不浓,思维受到压抑,没有创新和写作灵感。出现这样局面,我们就可能通过情境教学策略予以解决。实践中,我们可将情境创设的内容和学生自我生活尽可能地叠加、拉近,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当然,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是缓慢的,没有立杆便可见影的神速,我们必须抱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创新策略,并从日常中细节抓起,才能在反复的实践平台中看到与日渐长的作文效果。特别是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我们要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注重反思,从误区分析中找到新策略,实现作文教学新突破。
参考文献:
[1]王光磊,谈作文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J].作文教学研究,2006年。
[2]王爱春,新形势下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J].文教资料,2005年。
[3]慈雪莹,浅谈如何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J].考试(教研版),2008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现存误区 应对策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担当的不仅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还有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任务。因此,加强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特别是在越来越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今天。然而,现实并非是我们想象那样,学生写作却是“谈文色变”,不想写、不敢写,也写不出。
一、语文作文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目前,作文教学效果显明较差,与其他知识教学或能力培养相比较,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迫切需要。虽然我们曾这样思考和探索过,但由于没找到更好的教学策略,导致作文教学还是“老大难”问题,没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当然,出现这样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教学模式简单,不注重创新。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很多教师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只注重知识教学,重点花在于阅读教学的分析讲解上了,忽视了作文教学,认为作文教学作为一种能力训练培养,见效是缓慢、不明显的,教与不教差别不大,因而在急功近利思想驱使下,不注重日常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效应用,就是让学生写。长期久之,这种背景下的学生作文,不仅没效果,反而让学生仅有的写作兴趣被扼杀。
(二)不注重作文兴趣培养,导致学生“谈文色变”。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文教学,教师开课便是对上次作文进行通报,在对极个别写得好的学生进行褒讲之后,便是对大多数学生的不良作品进行贬斥、批评。这种作文教学,伤了大多数作文主体的作文积极性,使他们不但不能感受到作文成功,反而还受不完的气。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还会愿意写吗?象这种不注重兴趣激发培养的作文教学,学生因不能体验到作文快乐,其会对作文产生恐惧心理的,久之,则就会形成“谈文色变”的消极心理,其作文能力也会越来越差,写不出好作文来。
(三)读写不能结合,忽视了“读”在促“写”中的积极作用。我们知道,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不可分割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把作文教学单列出来,在作文课上就是让学生写作。殊不知,写是“读”的延伸,是“读”后的输出,没有大量地读,也就没有更多的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更没有写作方法的积累。这是造成学生不能有效写作的重要原因。我们要知道,写的源头是阅读,不能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的作文教学,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没有阅读课上的教材作为写作范本或例子的模仿,我们很多作文就感到“无法可依”,“无本可范”,自然也就写不好。
二、改进作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出现上述问题,是我们作文教学应该可以避免的。只有我们精心设计,创新作文教学方法,便可对上述问题迎刃而解。
(一)注重学生写作兴趣培养。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到:“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是的,当学生有了作文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表达心中之积淀,就会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学习,而不是一种负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作文兴趣培养,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致参与到作文学习与实践中,自觉成为作文主体,而不是被动去完成作文任务。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积极评价和体验成功等方法,都是富有激趣性的教学策略,都能达成既营造教学氛围,又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语文源于生活,作文则是以生活为平台的情感吐露。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不论是写作所需要的素材,还是情感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影子。因此,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是激发学生写作冲动的良好策略。教学中,我们要发挥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导演”作用,引导学生作一次深刻的生活体验式旅游,不仅要带学生到达景点,还应带学生感知景点、体验美景。学生在写作中的通病是“无话可说”“无米下锅”,我们分析发现,不是有人认为的是由于学生缺乏生活阅历,而是缺乏感知。“对于写作来讲,所谓生活不应是表面意义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和心灵碰撞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的并成为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毛荣富《说“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始终被生活浸泡着,他们所缺乏的并不是“走千里路”去寻找生活,而是感知生活,走进生命成长的喜悦与幸福之中。正像人们常说的,我们不缺少才情,我们不缺乏生活,却缺乏对生活的感受。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体验情境呢?
(三)注重作文教学情境创设。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感觉脑子里没有东西,出现这样结果,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平时不注意积累,感到“无米可炊”;二是没有写作兴趣,不想写,以没有写作素材作借口;三是作文氛围不浓,思维受到压抑,没有创新和写作灵感。出现这样局面,我们就可能通过情境教学策略予以解决。实践中,我们可将情境创设的内容和学生自我生活尽可能地叠加、拉近,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当然,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是缓慢的,没有立杆便可见影的神速,我们必须抱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创新策略,并从日常中细节抓起,才能在反复的实践平台中看到与日渐长的作文效果。特别是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我们要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注重反思,从误区分析中找到新策略,实现作文教学新突破。
参考文献:
[1]王光磊,谈作文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J].作文教学研究,2006年。
[2]王爱春,新形势下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J].文教资料,2005年。
[3]慈雪莹,浅谈如何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J].考试(教研版),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