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试议小学语文有效性预习及其策略

【作者】 张治荣

【机构】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湖村中心学校

【摘要】学会学习是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新课改也倡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首先应在小学语文预习环节得以落实。文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讨了小学语文有效性预习的意义,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文章倡导课前预习,要求语文教师加强预习指导,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自主学习习惯,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升质量和效率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预习;意义;影响因素;策略
【正文】

在小学阶段,语文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为学生奠定了一生的语文基础和人文素养。学好语文,做好预习工作非常关键。语文预习还是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高质量开展预习工作,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在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全面了解预习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层面的重要性。但就实际的小学语文预习教学活动的开展来看,其中依然有一些影响预习教学效果的因素,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有效改进,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文章阐述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及其意义,分析了影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效果的因素,提出了小学语文有效性预习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前有效性预习及其意义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行先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有效性预习要求教师加强指导,如设置一些有助于学生进入预习状态的辅助练习,以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或者检测预习效果。课前预习让学生在尝试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因而在新课改新理念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而课前预习也正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演练。传统教学观是传授知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这也就是“鱼”与“渔”的关系。传统教学观教给知识,就是直接给学生“鱼”,这样收获自然有限;新课改新理念要求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就是指导学生“渔”的方法,让学生自主下水捕鱼,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鱼”。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改要求我们语文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课前预习作为语文学习最重要的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它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让学生明确了学习是自我知识内化的过程。课前预习也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有了期待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更加专注。预习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就让学生更加注意去听教师的讲解。当发现教师讲解和自己预习过程一致时,就会有对自己预习效果进行肯定的欣喜;当发现教师讲解的和自己预习时想法不一致时,又会在头脑中做比对,从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影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效果的因素

影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效果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外在的因素和学生内在的因素。下面概略地提出以下几点。

1.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足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是大多数小学生的共同特点,小学生在放学之后,比较喜欢自由活动,并不愿意参与预习活动,即使教师提出了预习要求,设计了预习作业,他们在缺少家长监督的情况下,依然不会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所以,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是影响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2.学生过度依赖教师

预习是一项自主学习类的活动,学生只有自主参与其中,并发挥个人的预习作用,才可以提高预习的效果。而实际上,不少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在离开教师独立预习时,不仅非常不习惯,而且不知所措,这将会影响预习的效果,也会对课程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3.学生未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学生未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也是小学语文预习活动无法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不少学生对预习都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所以会片面地认为预习意义不大,甚至部分学生会认为预习是在耽误自己的时间。在错误观念的引领下,学生对待教师提出的预习要求,不重视也不能及时完成,这就会影响预习活动的开展质量。

4.课前预习指导不到位

在小学语文预习中,教师对学生的科学指导,能够降低学生预习的盲目性。但是就实际的小学语文预习教学来看,存在预习指导不到位甚至是缺乏指导的问题,导致学生陷入了看教材、完成简单习题的低层次预习中,缺乏对重难点内容的深层次思考与分析。学生在无法正确把握预习方向时,即使运用的预习时间再多,也会出现预习效果不如人意的问题,且学生语文的思维能力也难以得到发展。所以,教师预习指导不到位问题的解决也十分重要。

二、小学语文高段有效性预习的策略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及以上预习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科学设定预习任务

传统小学语文预习活动开展中,之所以成效不高,与教师预习中缺乏为学生设定合理的预习任务以及课堂中任务检查不到位有关系,这让不少学生对于预习的认识比较片面。所以,为了解决预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教师应做好科学设定预习任务这一工作,将预习目标、问题等展示给学生,并要在课前预留合适时间进行预习情况的检查,这样预习活动的效果才会有明显的提升。教师通过落实该项工作,学生对预习活动的认识就会发生转变,参与预习任务的态度也更加积极,为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在学生预习时,教师为学生提供预习任务,如熟读两遍课文标注重要词汇或是不认识词汇,利用词典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同时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思考秋天的雨有哪些美好感受?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美好的感受与体验?这是预习的重点,教师应借助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彰显预习的作用。而在预习检查环节,教师则要及时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哪些问题,以便于课中针对性授课。

2.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预习中,不少学生都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这也是他们预习费时低效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预习过程进行指导。在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不同预习方法之时,自主预习的积极性更高,预习能力才能够随之提高,预习的目标也才可以更顺利地达成。

例如,在教学《穷人》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了解预习的流程和方法,以便于后续进行自主预习。具体而言,学生应进行课文的朗读,在这一过程中了解课文并对课文分段,之后对课文中的生字、优美语句进行圈化,并借助字典、网络工具把握其内涵。其次,在学生了解了课文是在描述桑娜夫妇在十分贫穷的情况下,依然帮助照顾邻居孩子的故事,在对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品质感受之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也就是利用网络搜集更多类似的文章,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认识。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学生课前预习的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积累的预习经验也会随之增加,为学生自主预习以及自主预习习惯的养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3.建立预习效果评价机制

针对小学生自我约束力普遍不足这一点,教师应在对学生预习指导的过程中,建立预习效果的评价机制,并由此将其督促学生预习的作用发挥出来。在具体评价中,教师可以在向学生布置任务时,为学生提供预习任务表,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填写任务表,并提出问题,而教师则根据学生完成的预习任务表,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问题进行综合性点评,实现科学预习评价机制的构建。另外,语文教师还应与家长合作,由家长对孩子的预习过程进行监督,这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向语文教师提供预习监督信息,为语文教师对学生预习过程的点评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将会持续提升。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有效性预习的开展十分重要,教师应充分认识课前预习的意义,始终加强对学生预习过程的分析,针对预习问题提出有效的优化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预习观,在主动、有效预习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红.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策略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4(95)32.

[2] 林芊芊.小学语文中高段学生利用互联网预习有效性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26)158-159.

[3] 吴玲歧.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J].学园,2013(30)113.

[4] 殷朝珍.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有效预习策略和方法[J].学周刊,2016(32)32-33.

[5] 吕新亮.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J].教育,201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