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多媒体与数学课堂的整合
【作者】 达瓦普尺
【机构】 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网络时代的到来,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给教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各学科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单调的模式,使乐学做到实处,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门小学主要学科的数学,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简单,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学生学起来觉得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教学带来一片生机,多媒体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结论,而且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想象,促使主动发现。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主动地发现。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多媒体课件展示: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一只猴子坐在一辆正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狼狈地往前行进。同学们看到猴子被颠得一上一下,乐得哈哈大笑。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在问“为什么”的同时思维迸发出火花。学生展开想象:有的想把车轮换成三角形的试试;有的想把车轮改成椭圆形的看看效果……这便是孩子们心中久存的疑惑:大街上飞驰的汽车,车轮为什么一定要是圆的呢?各种形状的车轮岂不是能让世界显得五彩缤纷。教师轻点鼠标选择了一组多媒体信息来论证学生的想法:车轮换成椭圆形的,可怜的猴子仍被颠得七上八下。在“怎么办”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开始深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得出:因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车轮做成圆形的,在滚动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不变。这样车子在前进时就会保持平稳,所以车轮要做成圆的。悦耳的音乐响起,小猴子愉快的表情映射出学生快乐的心情。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大胆的想象有了验证的机会。
二、创设思维情境,扩展时空,开发智力潜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多媒体技术能形象地模拟思维世界,再现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思维。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需要通过“等积变形”,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以前,教师运用教具演示,很难较好的完成“由曲变直”。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后,可以在学生动手剪拼图形,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的基础上,再由计算机演示将圆等分成32份、64份……直至无限。分的过程具体、形象、清晰,突破了现实的局限,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开启了心智,不仅掌握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而且创造性地提出可把圆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同样也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多媒体课件的动态生成,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极、多元状态,从而培养了学生“雪融化后是春天而不是水”的“不惟书不惟上”的创新精神。
三、创设生活情境,虚拟现实,培养创新精神。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加盟课堂教学后,创设了丰富的生活情境,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制作了“佳佳过生日”的课件,通过切分蛋糕的画面演示,让抽象的分数知识变成活生生的图形运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折纸、涂色、分蛋糕的实际操作,学生一直兴趣盎然,教学效果相当好.
又如:一年级新授课“找规律”,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情境:教室里张灯结彩,小朋友们手拉手围着圈跳舞,庆祝“六一”儿童节。学生围绕“小朋友是怎样排列的?挂在教室里的小灯笼、小旗子等又是怎样排列的呢?……”的问题展开思考,在通过计算机的闪烁、放大、定格等进行验证和说明,使学生对“规律”感到“豁然开朗”。最后计算机又出示了一组生活中的规律,如淘气堡中的蹦床、街道中的花坛、广场上的音乐喷泉等。漂亮的界面 、熟悉的影像,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学生在活学活用中拓展了思维,如淘气堡中的蹦床,有的学生发现蹦床栏杆一红一蓝,一红一蓝是规律;有的学生认为一个圆柱形栏杆上顶着一个圆规,再间隔四个圆柱形栏杆又出现一个圆柱形栏杆上顶着一个圆锥是规律等等,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四、提供人机互动平台,互动性好,知识信息量大。
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为一个综合中心,利用多种媒体信息,在不同的界面上组合、流通、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实现人机交互操作。多媒体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的模拟现实的能力和交互能力,使间接知识和抽象的概念、原理,得以通过多种方式转化为感性的直接经验,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快,也节省了教学时间,从而可以扩大教学容量。
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吸引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合理、大胆地想象,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尝到成功的喜悦。但这些都依赖于一个条件而存在,那就是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总之,多媒体教学以它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立体感强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动画、游戏的内在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门小学主要学科的数学,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简单,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学生学起来觉得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教学带来一片生机,多媒体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结论,而且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想象,促使主动发现。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主动地发现。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多媒体课件展示: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一只猴子坐在一辆正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狼狈地往前行进。同学们看到猴子被颠得一上一下,乐得哈哈大笑。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在问“为什么”的同时思维迸发出火花。学生展开想象:有的想把车轮换成三角形的试试;有的想把车轮改成椭圆形的看看效果……这便是孩子们心中久存的疑惑:大街上飞驰的汽车,车轮为什么一定要是圆的呢?各种形状的车轮岂不是能让世界显得五彩缤纷。教师轻点鼠标选择了一组多媒体信息来论证学生的想法:车轮换成椭圆形的,可怜的猴子仍被颠得七上八下。在“怎么办”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开始深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得出:因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车轮做成圆形的,在滚动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不变。这样车子在前进时就会保持平稳,所以车轮要做成圆的。悦耳的音乐响起,小猴子愉快的表情映射出学生快乐的心情。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大胆的想象有了验证的机会。
二、创设思维情境,扩展时空,开发智力潜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多媒体技术能形象地模拟思维世界,再现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思维。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需要通过“等积变形”,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以前,教师运用教具演示,很难较好的完成“由曲变直”。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后,可以在学生动手剪拼图形,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的基础上,再由计算机演示将圆等分成32份、64份……直至无限。分的过程具体、形象、清晰,突破了现实的局限,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开启了心智,不仅掌握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而且创造性地提出可把圆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同样也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多媒体课件的动态生成,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极、多元状态,从而培养了学生“雪融化后是春天而不是水”的“不惟书不惟上”的创新精神。
三、创设生活情境,虚拟现实,培养创新精神。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加盟课堂教学后,创设了丰富的生活情境,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制作了“佳佳过生日”的课件,通过切分蛋糕的画面演示,让抽象的分数知识变成活生生的图形运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折纸、涂色、分蛋糕的实际操作,学生一直兴趣盎然,教学效果相当好.
又如:一年级新授课“找规律”,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情境:教室里张灯结彩,小朋友们手拉手围着圈跳舞,庆祝“六一”儿童节。学生围绕“小朋友是怎样排列的?挂在教室里的小灯笼、小旗子等又是怎样排列的呢?……”的问题展开思考,在通过计算机的闪烁、放大、定格等进行验证和说明,使学生对“规律”感到“豁然开朗”。最后计算机又出示了一组生活中的规律,如淘气堡中的蹦床、街道中的花坛、广场上的音乐喷泉等。漂亮的界面 、熟悉的影像,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学生在活学活用中拓展了思维,如淘气堡中的蹦床,有的学生发现蹦床栏杆一红一蓝,一红一蓝是规律;有的学生认为一个圆柱形栏杆上顶着一个圆规,再间隔四个圆柱形栏杆又出现一个圆柱形栏杆上顶着一个圆锥是规律等等,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四、提供人机互动平台,互动性好,知识信息量大。
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为一个综合中心,利用多种媒体信息,在不同的界面上组合、流通、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实现人机交互操作。多媒体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的模拟现实的能力和交互能力,使间接知识和抽象的概念、原理,得以通过多种方式转化为感性的直接经验,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快,也节省了教学时间,从而可以扩大教学容量。
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吸引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合理、大胆地想象,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尝到成功的喜悦。但这些都依赖于一个条件而存在,那就是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总之,多媒体教学以它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立体感强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动画、游戏的内在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