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洋葱式”研训 分层次推进 ——以幼儿园“社会教学活动研磨”为例
【作者】 方 珺 金燕莉
【机构】 杭州市滨江区国信嘉园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一、“洋葱式”研训的解读
洋葱大家都很熟悉,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层一层包裹,而且每剥一层都会让你流泪,但是因为洋葱能杀菌、促进消化、降血压降、防癌抗癌延缓衰老、补钙,所以为了吃到美味和健康我们还是会一层一层地去剥。这就像我们的教研一样,想要让老师们真正地在教研中有所提升,就必须通过一次次的研训来进行解读文件、熟读指南、确定目标、调整环节等,在一次次的设计、执教、反思中鼓励教师主动思考,点燃教师思维火花,在“剥”与“被剥”的过程中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研讨,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洋葱式”研训路径图
剥什么——文件解读、目标制定、核心经验、环节设置、教学风格
怎么剥——个人设课、个人试教、园区推荐、分层研磨、集团助推
三、抽丝剥茧、层层深入
1.第一层:解读文件
当学期初教研室下发了评审文件后,我们就组织教师自学,然后进行集团文件解读,从“自学”到“集体研读”,使每个教师都清晰明白了本次活动的背景、内容、方式、活动开展的时间等等,那么对于在暑假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的老师来说就能很明确的针对自己设计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整了。文件下传后,我们各园区开始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尤其是社会领域的结构、目标及内容,了解各年龄阶段中孩子的表现以及特征,做到心中有数。
2.第二层:确定目标
“目标是起点,也是归宿”,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决定教育有效性的关键要素。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最具体化的体现,它是基础之基础,决定着整个教育总目标的落实与达成度。然而我们老师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发现社会领域的目标很容易产生偏差,因此在目标制定上我们下了很多功夫。
例如:小班社会活动《不要跟陌生人走》
例如:大班社会活动《国旗我爱你》
通过研磨我们的老师们知道了在审视任何活动设计时,都必须首先研磨社会活动目标,根据本班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经验,对目标进行修改。
3.第三层:调整环节
我集团的徐小莉老师教龄6年,她设计的活动是《小熊失踪了》,本活动是她,结合平时带班的经验、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能力而制定的原创社会教学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指南》社会领域目标2中找到了落脚点: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解决;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因此我们经过团队研讨,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于是在环节中进行大胆地创新,为幼儿的合作分工搭建平台。
(1)研修过程一:尊重原教案的基础上对几个环节进行了添加了一个分工操作的环节。
(2)研修过程二:在试教中发现孩子还是“分工合作”合作还是没有怎么体现得更好,于是我们将操作的内容调整为拼图、数字、联想、找脚印。
(3)研修过程三:将教具换成了小组操作卡的形式,操作卡孩子们很感兴趣,这样的教具更加体现了简单、适合。
(4)研修过程四:第三次我们尝试通过“分工合作“让孩子们自己选择,然后自己来认识到自己对角色意识的认识和责任意识。
(5)研修过程五: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很投入,并能很好的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有了同伴一起完成任务的角色意识。
在我们研讨团队成员的帮助下,我们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实践,在研修过程中,从最开始的把握目标核心是否准确凸显,到后来层层剥笋般剖析师幼互动的细节是否有效,让我们对这个活动有了更深的体会,同伴互助不仅让老师感受到团队对自己专业发展的意义,也让其他教师与同伴互动、团队合作,主动寻求专业支持,在团队中获得更大的力量。
4.第四层:核心经验
活动要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又要给予经验的提升。“保卫萝卜”是幼儿经常玩的一种游戏,容易理解游戏玩法,又能给予更多的空间思考战术战略;大班幼儿喜欢有挑战的游戏,同时又能和同伴一起协作完成任务,《保卫萝卜2》活动中给予幼儿自主讨论规则的意义,帮助他们理解规则的含义,这就是我们觉得对于幼儿来说最核心的经验,也是对他们未来发展有益的。
第一次试教后,大家认为目标定位和环节设计较为合理,四个环节体现了幼儿经验的呈递进发展,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浓厚。同时大家也提出了质疑:
*如何让其他人快速的知道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最后需要要再次现场进行游戏,更直观的反应出课堂效果?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采取了解决的方案:
(1)利用图示等材料帮助幼儿回忆游戏玩法,重点是游戏的规则,教师加以归类总结,并通过提问的时候引导幼儿去思考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则,进而理解规则的重要性,也让观看的人理解我们的活动。
(2)最后需要现场再次进行游戏,通过幼儿事先定下来的违法规则的处理方式,约束并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同时经过活动中的思考讨论,在游戏中验证自己和团队的想法,体验团队合作带来的成功感。
5.第五层:教学风格
教龄仅仅两年的杨玥,是个胖乎乎很可爱的女孩子,她的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舒服,可是好的活动舒服就不够了,远远不够。我们将研讨的重点放在教师如何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如何更好的让幼儿从已有经验牵引到图片、视频中来,如何让孩子们大胆表达自己对于拥抱的理解,那么提问就是关键。于是我们在一问一答中激发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让亲和的杨老师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伙伴,做到提问丝丝入扣,回应对打入流。比如一开始就让幼儿回忆自己在不同场合得到的拥抱,思考这些拥抱表达的情感,我们的提问预设是 “你在生活中得到过谁的拥抱?她为什么要拥抱你?你难受的时候得到过谁的拥抱?”,在反复试教中,了解孩子们的大致回答并做好积极回应以及辅助性提问。而且我们还将杨老师的每一次试教都录下来,针对她的语言、表情、动作都进行针对性地分析,期待她逐步形成个人执教风格。
四、我们的收获
针对本次社会活动的研究过程,我们的收获我想用改编的一段歌词来做个总结。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的剥开教研的心,虽然会鼻酸,会流泪,但是更多的是收获,是惊喜,是我们对孩子的全心全意;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的剥开教研的心,你会发现,你会惊叹每位老师最无穷的潜质……
“洋葱式”教研其实就是一种叠层式逻辑关系,最外面的应该是最需要最该普及的,越到核心越是接触面小,但是越重要。这意味着,我们的教研必须普及学习,取精去糙,最终是促进了个别教师的真成长!
当我们努力剥开洋葱会发现它并没有心,这就告诉我们教研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学习之路, 虽然这次我们在社会领域展示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国幼人会一切归零,重新出发! 我们努力前行着,要将教研活动从以教研组长带领的人治走向以教科研制度引领的法治最终形成教研文化不断深入的文治状态,这也就是洋葱式团队研修的最终方向。
洋葱大家都很熟悉,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层一层包裹,而且每剥一层都会让你流泪,但是因为洋葱能杀菌、促进消化、降血压降、防癌抗癌延缓衰老、补钙,所以为了吃到美味和健康我们还是会一层一层地去剥。这就像我们的教研一样,想要让老师们真正地在教研中有所提升,就必须通过一次次的研训来进行解读文件、熟读指南、确定目标、调整环节等,在一次次的设计、执教、反思中鼓励教师主动思考,点燃教师思维火花,在“剥”与“被剥”的过程中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研讨,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洋葱式”研训路径图
剥什么——文件解读、目标制定、核心经验、环节设置、教学风格
怎么剥——个人设课、个人试教、园区推荐、分层研磨、集团助推
三、抽丝剥茧、层层深入
1.第一层:解读文件
当学期初教研室下发了评审文件后,我们就组织教师自学,然后进行集团文件解读,从“自学”到“集体研读”,使每个教师都清晰明白了本次活动的背景、内容、方式、活动开展的时间等等,那么对于在暑假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的老师来说就能很明确的针对自己设计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整了。文件下传后,我们各园区开始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尤其是社会领域的结构、目标及内容,了解各年龄阶段中孩子的表现以及特征,做到心中有数。
2.第二层:确定目标
“目标是起点,也是归宿”,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决定教育有效性的关键要素。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最具体化的体现,它是基础之基础,决定着整个教育总目标的落实与达成度。然而我们老师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发现社会领域的目标很容易产生偏差,因此在目标制定上我们下了很多功夫。
例如:小班社会活动《不要跟陌生人走》
例如:大班社会活动《国旗我爱你》
通过研磨我们的老师们知道了在审视任何活动设计时,都必须首先研磨社会活动目标,根据本班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经验,对目标进行修改。
3.第三层:调整环节
我集团的徐小莉老师教龄6年,她设计的活动是《小熊失踪了》,本活动是她,结合平时带班的经验、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能力而制定的原创社会教学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指南》社会领域目标2中找到了落脚点: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解决;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因此我们经过团队研讨,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于是在环节中进行大胆地创新,为幼儿的合作分工搭建平台。
(1)研修过程一:尊重原教案的基础上对几个环节进行了添加了一个分工操作的环节。
(2)研修过程二:在试教中发现孩子还是“分工合作”合作还是没有怎么体现得更好,于是我们将操作的内容调整为拼图、数字、联想、找脚印。
(3)研修过程三:将教具换成了小组操作卡的形式,操作卡孩子们很感兴趣,这样的教具更加体现了简单、适合。
(4)研修过程四:第三次我们尝试通过“分工合作“让孩子们自己选择,然后自己来认识到自己对角色意识的认识和责任意识。
(5)研修过程五: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很投入,并能很好的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有了同伴一起完成任务的角色意识。
在我们研讨团队成员的帮助下,我们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实践,在研修过程中,从最开始的把握目标核心是否准确凸显,到后来层层剥笋般剖析师幼互动的细节是否有效,让我们对这个活动有了更深的体会,同伴互助不仅让老师感受到团队对自己专业发展的意义,也让其他教师与同伴互动、团队合作,主动寻求专业支持,在团队中获得更大的力量。
4.第四层:核心经验
活动要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又要给予经验的提升。“保卫萝卜”是幼儿经常玩的一种游戏,容易理解游戏玩法,又能给予更多的空间思考战术战略;大班幼儿喜欢有挑战的游戏,同时又能和同伴一起协作完成任务,《保卫萝卜2》活动中给予幼儿自主讨论规则的意义,帮助他们理解规则的含义,这就是我们觉得对于幼儿来说最核心的经验,也是对他们未来发展有益的。
第一次试教后,大家认为目标定位和环节设计较为合理,四个环节体现了幼儿经验的呈递进发展,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浓厚。同时大家也提出了质疑:
*如何让其他人快速的知道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最后需要要再次现场进行游戏,更直观的反应出课堂效果?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采取了解决的方案:
(1)利用图示等材料帮助幼儿回忆游戏玩法,重点是游戏的规则,教师加以归类总结,并通过提问的时候引导幼儿去思考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则,进而理解规则的重要性,也让观看的人理解我们的活动。
(2)最后需要现场再次进行游戏,通过幼儿事先定下来的违法规则的处理方式,约束并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同时经过活动中的思考讨论,在游戏中验证自己和团队的想法,体验团队合作带来的成功感。
5.第五层:教学风格
教龄仅仅两年的杨玥,是个胖乎乎很可爱的女孩子,她的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舒服,可是好的活动舒服就不够了,远远不够。我们将研讨的重点放在教师如何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如何更好的让幼儿从已有经验牵引到图片、视频中来,如何让孩子们大胆表达自己对于拥抱的理解,那么提问就是关键。于是我们在一问一答中激发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让亲和的杨老师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伙伴,做到提问丝丝入扣,回应对打入流。比如一开始就让幼儿回忆自己在不同场合得到的拥抱,思考这些拥抱表达的情感,我们的提问预设是 “你在生活中得到过谁的拥抱?她为什么要拥抱你?你难受的时候得到过谁的拥抱?”,在反复试教中,了解孩子们的大致回答并做好积极回应以及辅助性提问。而且我们还将杨老师的每一次试教都录下来,针对她的语言、表情、动作都进行针对性地分析,期待她逐步形成个人执教风格。
四、我们的收获
针对本次社会活动的研究过程,我们的收获我想用改编的一段歌词来做个总结。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的剥开教研的心,虽然会鼻酸,会流泪,但是更多的是收获,是惊喜,是我们对孩子的全心全意;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的剥开教研的心,你会发现,你会惊叹每位老师最无穷的潜质……
“洋葱式”教研其实就是一种叠层式逻辑关系,最外面的应该是最需要最该普及的,越到核心越是接触面小,但是越重要。这意味着,我们的教研必须普及学习,取精去糙,最终是促进了个别教师的真成长!
当我们努力剥开洋葱会发现它并没有心,这就告诉我们教研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学习之路, 虽然这次我们在社会领域展示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国幼人会一切归零,重新出发! 我们努力前行着,要将教研活动从以教研组长带领的人治走向以教科研制度引领的法治最终形成教研文化不断深入的文治状态,这也就是洋葱式团队研修的最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