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课堂教学中如何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者】 梁 丽
【机构】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教学活动作为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能够有效的配合,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发挥,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无论是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还是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如何思维、如何理解、掌握和探求知识。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必须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让学生成为“好知者乃至乐知者”。可以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在中国古代已具雏形。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好知者”。但是,当兴趣不足以成为激发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时,教师还必须帮助学生习得高效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习得学习方法并取得一定成绩后才能有成就感和自信心,如果能继续学习,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为“乐知者”,这样才能更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此我就这个问题,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有不恰当的地方,还请大家帮助指正。
一、更新理念,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一对最主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基础和有利手段,教师只有同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才能体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否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热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一旦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知技能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因而,教师只有把学生作为具体的人来对待,以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亲近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学生的进步,满腔热忱地培植他们正当的兴趣和爱好、专长,期望他们成才,并甘当他们“登高望远”的阶梯,才能真正和学生打成一片,使课堂得到感情的滋润。
2.讲求教学民主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激励评价法对学生的看法、独到的见解,给予热情而中肯的评价,对于学生答错的问题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坐下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发表。
3.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观点,敢于挑战权威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说“不”,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主动引导学生以个性化的观点提出见解或疑问,教师和学生之间有足够的探讨和交流,教师不要回避师生在认识上的矛盾而是抓住学生的疑问作为契机,把学生创造性的主体活动与主导作用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使思想品德课充满活力。
每逢遇到带一个新的班级,我首先会抓紧时间去记住学生的名字,因为本人任课班级较多,所以课上课下能准确喊出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在关注他们了,学生被老师的尊重和关心所感动,自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和谐亲密了师生间的情感。
二、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学生群体中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如果教师教学程序的安排中照顾了少数学生,疏远了多数学生,势必会挫伤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只限于几个学生的课堂提问、无论师生如何配合,整个课堂气氛也活跃不起来。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充满真挚的爱,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观念。教师喜欢聪明勤奋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很自然的,但更要尊重、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的温暖、激励强化全体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比较抽象、枯燥,往往难以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但是,教师只要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用各种符合心理和生理的手段,如讲各种故事、典故、名言警句,利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手段,课堂中适当穿插时事讲述、小品表演、小组辩论等教学形式,去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同样能唤起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的主动追求。
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新的舞台,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堂课教师都应精心准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导入,在教学过程中搜集相关的材料。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注意搜集,注意留意,教师想要交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所以我们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下转第6页)
(上接第29页)
叶圣陶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不教”,教师的“教”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它具有主导性和长效性。其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主题设疑导入,制造悬念,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思考,有所发现,有所进步;也可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设置情景导入,引导学生在情景中积极思维。良好的提问和回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在设问时难度要适宜,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过高,超出了学生现有的认知范围,则挫败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过于简单则浪费了时间,所设计的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启发学生领会知识,提升学习的能力。设问还要有一定的梯度,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同一问题,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问,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创新性、求异性。
总之,教学活动作为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对于这个过程的积极引导,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能够有效的配合,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发挥,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无论是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还是启发式、讨论式等,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如何思维、如何理解、掌握和探求知识。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必须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我的教育理想(2014年修订)》,朱永新,漓江出版社,2015。
2.《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王克伟,王琳编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让学生成为“好知者乃至乐知者”。可以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在中国古代已具雏形。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好知者”。但是,当兴趣不足以成为激发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时,教师还必须帮助学生习得高效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习得学习方法并取得一定成绩后才能有成就感和自信心,如果能继续学习,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为“乐知者”,这样才能更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此我就这个问题,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有不恰当的地方,还请大家帮助指正。
一、更新理念,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一对最主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基础和有利手段,教师只有同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才能体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否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热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一旦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知技能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因而,教师只有把学生作为具体的人来对待,以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亲近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学生的进步,满腔热忱地培植他们正当的兴趣和爱好、专长,期望他们成才,并甘当他们“登高望远”的阶梯,才能真正和学生打成一片,使课堂得到感情的滋润。
2.讲求教学民主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激励评价法对学生的看法、独到的见解,给予热情而中肯的评价,对于学生答错的问题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坐下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发表。
3.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观点,敢于挑战权威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说“不”,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主动引导学生以个性化的观点提出见解或疑问,教师和学生之间有足够的探讨和交流,教师不要回避师生在认识上的矛盾而是抓住学生的疑问作为契机,把学生创造性的主体活动与主导作用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使思想品德课充满活力。
每逢遇到带一个新的班级,我首先会抓紧时间去记住学生的名字,因为本人任课班级较多,所以课上课下能准确喊出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在关注他们了,学生被老师的尊重和关心所感动,自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和谐亲密了师生间的情感。
二、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学生群体中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如果教师教学程序的安排中照顾了少数学生,疏远了多数学生,势必会挫伤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只限于几个学生的课堂提问、无论师生如何配合,整个课堂气氛也活跃不起来。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充满真挚的爱,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观念。教师喜欢聪明勤奋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很自然的,但更要尊重、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的温暖、激励强化全体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比较抽象、枯燥,往往难以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但是,教师只要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用各种符合心理和生理的手段,如讲各种故事、典故、名言警句,利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手段,课堂中适当穿插时事讲述、小品表演、小组辩论等教学形式,去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同样能唤起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的主动追求。
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新的舞台,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堂课教师都应精心准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导入,在教学过程中搜集相关的材料。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注意搜集,注意留意,教师想要交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所以我们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下转第6页)
(上接第29页)
叶圣陶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不教”,教师的“教”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它具有主导性和长效性。其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主题设疑导入,制造悬念,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思考,有所发现,有所进步;也可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设置情景导入,引导学生在情景中积极思维。良好的提问和回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在设问时难度要适宜,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过高,超出了学生现有的认知范围,则挫败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过于简单则浪费了时间,所设计的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启发学生领会知识,提升学习的能力。设问还要有一定的梯度,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同一问题,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问,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创新性、求异性。
总之,教学活动作为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对于这个过程的积极引导,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能够有效的配合,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发挥,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无论是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还是启发式、讨论式等,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如何思维、如何理解、掌握和探求知识。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必须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我的教育理想(2014年修订)》,朱永新,漓江出版社,2015。
2.《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王克伟,王琳编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