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对高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甘培荣

【机构】 桂林市第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高中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高中学生独立个性的形成及对个人未来发展的选择,往往会受到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高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非常必要,这也是历史与时代赋予的责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高中学生特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回归教育的常态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辨别水平,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敢担当的现代高中学生。
  关键词:高中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高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家强。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担负着培养民族未来的责任。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如今,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中,人才培养要适应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在全国中小学如火如荼的开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注意到:在很多单位、很多地方,特别是在显目的地方,都大幅悬挂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这是非常必要的,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牢记并努力践行的。我也看到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24字内容背得滚瓜烂熟。我以为,熟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更多的是要见于行。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是教育教学的阵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学段、年龄特点,开展常态性教育,这是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措施。本文以高中学段为例,谈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些做法与体会。
  1  理解核心价值观内涵,提高教育工作的主动性,是教师的责任所在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什么书?育什么人?国家的教育方针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为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为国家建设服务。教育部出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各门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各课程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科教师应在这个指导刚要的指导下,结合学科性质与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要深刻领会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理解与把握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依照教育法律法规与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给予高中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教师永远要做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与践行者,还要当好学生的指导者与带头人。
  2   研究高中学生特点,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是实施教育高效性的前提基础
  高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除了生理变化之外,其心理、思想意识出现了成人化趋势,对社会问题,特别是网络社会带来的不良信息冲击着他们的头脑,会对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的特点主要表现有:
  2.1  青春鼎盛时期,成人思想彰显
  成人感的出现强化了高中生的独立意识,他们的生活能力以及学习、工作能力不断加强,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有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欲望强烈;面对一些传统观念或者一直认为权威的结论,有时候还会持有自己的主张,甚至会发表偏激的言论。
  2.2  个人价值上扬,自我意识突出
  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奉行的价值观比较单一,集体主义的观念强,个人利益常被忽视。在改革开放之后,由计划经济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思想领域也随着经济发展发生新的变革,也在引导着人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发生变化。而作为90、00后的高中学生在面对社会经济变化,思想上势必受到一些影响。在考虑社会与个人利益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个人与社会关系,知道实现个人抱负不能脱离社会实际,个人价值一定要回到社会中才能实现。所以,他们都想使自己的价值取向不与社会规范产生冲突,能够兼顾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但个人的价值追求非常明显,用单一的说教来改变他们的价值追求绝非易事。
  2.3  经济环境多元,个性发展宽广
  经济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也使高中学生从比较注重思想追求到比较重视现实功利。对社会中那些高收入行业与职业投以羡慕的目光,在思想上萌芽了经济收入高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把追求“个人工作愉快,家庭生活美满”作为人生的目标,个人价值更趋现实,目标更世俗,更功利性。与此同时,社会环境开放,也给高中学生的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另外价值评价的宽容,也引起学生的思想更加富于个性。市场经济的确立与运作为中学生的价值取向转变提供了现实条件,充满自由与竞争的经济条件,宽松的政治环境,这些都为高中学生价值取向转变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土壤,而随之而来的评价的宽容,无疑提高了高中学生的价值观个性化的比重。
  2.4  价值观易波动, 教育难度加大
  高中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他们获得的经验主要是间接经验。特别是当前思想文化领域中存在诸多负面因素,尤其在网络时代,没有过滤的信息充斥,例如网络小说,特别是武侠、奇幻等小说,这些小说中有大量的教育主题不鲜明,甚至一些格调低劣,缺乏积极向上的作品,严重影响到中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增加教育难度,影响了教育效果。
  3   加强课堂阵地建设,发挥学科教学的渗透作用,是教育高效的主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中小学各学科都有明确的要求,各科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实际,结合学科内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例如生物等学科在指导刚要中就有明确的阐述:“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要在引领学生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和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规律中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学习猜想与假设、观察与收集、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总结与评估等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上述学科进行的价值观教育是非常明确的,操作性也是明显的。本文就以生物学科为例,探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些做法:
  3.1   用好实验案例,实施科学精神及方法的教育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在高中课程改革中,生物课本中有大量的科学发现的经典实验,例如孟德尔的豌豆自交实验、果蝇杂交试验等;还安排有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学生课外的自主探究实验等,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手、动脑、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多角度、维度的体验科学发现以及发展的过程,不断领悟科学的原理及结论,逐步学会科学家科学发现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思维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把握思想方法及原理,与此同时,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创新求异的思维品质,严谨科学的实验方法。
  3.2   坚持科学求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作为生物科学来说,就是研究生物如何流向人类有益的方向,具体说,就是解决好怎么样让人类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要与生物共同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高中新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更为紧密。比如告诉学生,利用基因工程原理,通过大肠杆菌大量产生胰岛素,为糖尿病人带来福音,这就是科学求真,求是应有之义。但也要让学生明白,在科学的发现和利用为人类造福的时候,仍然看到一些利欲熏心之人,把新的科学技术用于追逐个人私利目的,不惜破坏规则,甚至危害社会。例如养猪上有“瘦肉精”事件、竞技运动上有使用兴奋剂事件,这些都是曲解科学,乱用科学,违背社会规则、法律和人的良知,与时代与社会发展主流格格不入。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问题时,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反对利用新科技进行不法行为,培养学生公正、实事求是、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
  3.3  传播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是关于人类健康及疾病防治等内容,不但为学生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理念,关注自身健康,关心人类发展。如在讲免疫调节时,以“艾滋病”为切入点,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为课堂交流讨论做准备。在课堂上,以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发言。在交流与讨论中,学会与人相处,养成团结互助、竞争合作的良好心态。一方面,学生能对艾滋病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到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明确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病毒的受害者,不应该对他们有偏见和歧视,而是对他们多一些关爱。传播“珍爱生命”的情感价值观,让学生珍爱生命,还要懂得关爱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3.4  关注科技成果,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有人誉为21世纪是生物世纪,生物科技确实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在农作物的种植上,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农民增收摆脱贫困。结合教材中《其他植物激素》内容,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整理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实例,比如促进生根、促进果实发育等,让学生知道激素提高农业生产上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生物科学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就在我们身边的科学。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去不断挖掘问题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及科学原理,从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及成果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形成创新思维习惯。
  3.5  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我们一直引以自豪。但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地区和单位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重视不够,由此产生了环境恶化的后果。在课堂上,一要通过播放录像来展示我国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二要暴光动植物资源的破坏事件,使广大学生了解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与此同时,通过列举环境被坏产生的后果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教育学生要居安思危,从中引导学生对国策的理解,增强法律意识及观念,自觉地做到守护家园,爱护地球。
  3.6  肩负时代重托,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习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中国作为后发展中大国,既面临着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任,又必须总结经验教训,走出一条不一样的新型工业化的新路。既要GDP,确保人民康足富裕,更要绿水青山的宜居环境。近几年,我国在环境保护上出台了严厉措施,但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尤其在北方地区,沙尘暴、雾霾天气困扰人们的生活。在课堂上,可以结合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内容,让同学进行学习与反思,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理解与把握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重要意义,从而能够从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做一个绿色理念的践行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肩负着育人的重任,要使教育回归本真,回归常态化。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务必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教育教学;务必要教会学生做人为先;务必要激励学生学做勇于担当,建设祖国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2、 教育部制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
  作者简介:大学本科、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桂林市教育学会生物专业委员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