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母语高等教育

【作者】 陈必欢

【机构】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母语高等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发展母语教育成为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拟从母语高等教育的内涵、母语高等教育的对策等方面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目的是为母语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母语高等教育;对策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以经济为纽带,国际间的文化交往也越来越密切。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处在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将成为必然。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以自己瑰丽多彩的文明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近年来,随着汉语的推广,更多的人通过汉语了解到中华悠久的文化,而随之出现的“汉语危机”也深深地困扰着我们。对于如何认识母语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实施母语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在文化全球化这一背景下,从考察母语高等教育的内涵入手,对母语高等教育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提供一些有关母语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母语高等教育的重视。
  一、何为母语高等教育
  对于“母语”,《辞海》中作如下解释:“1、一般指一个人最初学会的本民族标准语或某一种方言;2、一种语言演变出多种语言的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也解释道:“1、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种方言;2、有些语言是从一个语言演变出来的,那个共同的来源,就是这些语言的母语。”可见,这两本权威的工具书对“母语”这个词的解释基本相同。就具体而言,“母语”主要是第一种意思,主要指的是汉语。以“母语高等教育”而言,意思是以汉语这种语言为载体,用之于高等教育中,来达到传递汉语文化、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正如李瑞山、迟宝东所说:“这里的‘母语高等教育’,主要指高等学校中面对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汉语教育,亦被习称为‘大学语文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1]众所周知,母语是承载体,是民族传统、文化观念、道德准则、思维模式的载体。伴随着文化的全球化,中华民族也认识到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国人的语文应用能力确实令人担忧。2005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的每年一度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大赛,获取第一名的是由韩国、俄罗斯、新加坡学生组成的留学生队。另外,据报道,扬州一位从事多年高中语文教育的老师向媒体的热线诉称,他的大学三年级的儿子,一则不足百字的申请书,竟有28个错别字!这两个鲜活的例子说明,国人对汉语的使用能力不佳。正是由于像这样的事实存在,再加上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背离,母语教育的危机才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不同,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因此,“母语高等教育”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需要考虑如何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
  二、母语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
  作为实现母语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具有重要的作用。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从2007年9月起,几百所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程。江西理工大学则规定,全校理工科学生都须选修“大学语文”课程才能获准毕业。不仅如此,有些高校还选派有经验的教授来担负起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如南开大学,积极探索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以说,大学语文不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很多高校对此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这给母语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许多国家的公民都积极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在那些国家都出现了“汉语热”的现象。截至2009年8月,国家汉办已在世界8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国内61所高校和机构也积极参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到2010年,全球已建成5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此外,还有50多个国家的250多个机构提出申请,包括一些世界一流大学。随着汉语的推广,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母语高等教育,这给母语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
  2.挑战
  21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国文化面临着文化全球化的挑战。在英语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诸多难题。由于历史、传统、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出现了不和谐的一面。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各种文化都纷纷涌入中国。这些文化深深地冲击并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随之而来,国人对国外的思想、文化也产生了一种盲目的崇拜感。虽说这将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国人的价值观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国人对民族文化传统也逐渐漠视和丢弃。近十年来,不少学者积极呼吁“复兴国学”就是这种情况的明证。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才提出加强母语高等教育。就实际情况而言,高校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但师资力量参差不齐,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作为学生而言,他们对大学语文的兴趣不足,严重影响到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
  三、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母语高等教育的对策
  针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母语高等教育迎来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1.树立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母语,承载着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深深地影响中国人的心理、习惯等方面。作为高等教育而言,应着力向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大学语文而言,在教材编写方面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由于这些篇目都是文言文所写,语言方面对学生存在着阻碍。在讲解的时候,教师要着力诠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同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课下阅读的方式来阅读相关书目,展开研讨式的探讨,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正如李鹏辉所言:“面对文化转型带来的文化失范、文化迷失,大学的学术不仅秉承着文化守护的责任,还肩负着文化探索、文化创新的使命。依托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背景,大学语文的教育不仅应当成为主导文化的示范者、多元文化的整合者、融通者、指向者。”[2]可见,大学语文的教学传承着文化教育的职能,其目的是从更深层次来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此外,高校也必须开设与传统文化相配套的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如《中国文化概论》,像这样的课程,我们一定要做到精讲。通过这些措施,来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加深对其理解。另外,我们要注意处理好本国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会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种种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应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实现更新与融合,就是一种整合。整合,不是要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抛弃自己的民族性,而是要在全球的文化中,提升民族性。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评论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创作时,一方面指出,他的作品“充溢着俄国的精神,跳动着俄国的脉搏”[3],“比较充分地表现出他的俄罗斯民族的力量,正是他的诗歌的民族性”[3];另一方面又说,“你们只要看普希金的一个方面,一个特点:体察全世界性、深谙全人类性、善于对一切做出反应的能力”[3];以及“对欧洲民族各种迥然不同的精神方面做出反应的才能”[3];即“能够深刻地领会其中任何一种文学并能够在自己的诗歌中加以体现”[3],“能够巧妙地将别国文学特有的神韵和奥妙熔于一炉。”[3]这表明,普希金像莎士比亚、歌德文学大家一样,不仅是民族文学的伟大代表,也总是积极地处于世界各国文化艺术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之中心。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对民族文化进行新的整合。当然,我们要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一切文化都是某一民族文化。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要立足中国文化本身。张岱年先生指出:“治一切学术者,脑子里应存个民族的观念。学术研究工作,一方面固为求真理,一方面也是为求本国学术之独立,本国新文化之创建。”[4]在文化引进中,我们要真正追求真理和追求本国新文化创建的统一。
  2. 加强审美能力方面的培养
  母语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蕴含着审美性。曹丕讲到:“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5]这一主张凸显出文学审美意识。当陆机在《文赋》中提到“诗缘情而绮靡”[6]时,已经明确地将文学抒情性和语言的美感结合起来,追求抒情性和文采性。从此,文学展开了飞翔的翅膀。正如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所说:“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7]在以后进行阅读时,读者可以从作者抒发的真实感情中得到感染。另外,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给了我们极大的审美人格的提升。老子提到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由一种有限上升到无限的境界,充分调动人的想象空间,让人达到了极大的愉悦感。《庄子》这本著作,既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也是一本文学色彩浓厚的作品。庄子《逍遥游》中提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8]可见,庄子所追求的是“逍遥自然”的自由境界。这种精神对人的审美精神具有极大推动作用。同时,庄子善用“三言”来说理,想象丰富,使人能够体会无限美感。正如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所说:“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9]此外,佛家思想也能在审美方面具有提升作用。佛家有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10]这要求我们放弃对现实世间的执着或眷恋,达到解脱。同时,佛家也提出“顿悟”思想,使人进入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除了这些传统文化经典,现当代文学经典也对人的审美具有提升作用。如张爱玲的作品,语言华丽,富有内涵,是一种极有意味式的作品。正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提到:“五四以来的作家在意象的运用上,在人生观察透彻和深刻方面,实在都不能同张爱玲相比。”[11]因此,我们要注意经典对人产生的涵养作用。经典是经过时代积淀的,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这需要母语高等教育的努力。
  3. 提高汉语实际应用能力
  如果一个国家缺乏对母语教育的重视和优质高效的母语教育,就难有发达的外语教育和强大的语言输出。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母语教育的弱化和边缘化、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下降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大力提升母语的社会地位和教育地位。谈起汉语应用能力下降的原因,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英语学习带来的冲击。长期以来,我们重视英语这门外语的学习。在大学中,我们强调大学英语的学习,为各种过级而努力。同时,大家认为,学习好英语可以为将来晋升职称做好准备。不可否认,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培养能够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人才。但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国人的汉语应用能力在严重退化。2010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涉及3269人,54.4%的受访者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调查显示,在汉语应用中存在着词语贫乏的占64.8%、词语使用不当的占28.6%、行文格式问题的占27.8%、语法错误较多的占17.4%;在汉字书写方面,83%的人经常提笔忘字,16.4%?的人不认识的汉字太多。同时,生活的粗鄙化也给汉语的应用带来巨大的影响。在西方金钱至上观的冲击下,我们渐渐发现,对精神之美和细节之美被忽略,发现和保持“汉语之美”成为一句空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提高汉语的地位。一方面,我们必须开设相关课程,并不断地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国家应大力开展语言应用能力的考试,提高全民语言应用能力。另外,汉语教育应注意进入日常生活之中。作为高等教育而言,我们要引导学生追求得体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汉语言应用方式。
  我相信,通过以上的措施,母语高等教育会得到比较大的发展。但是,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实现母语高等教育的目标,使母语的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仍然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瑞山、迟宝东.母语高等教育情况报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37页。
  [2]李鹏辉.论大学语文教学的文化示范[J].教育评论,2007(6)。
  [3][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冯增义、徐振亚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第259页,第283页,第257页,第260页,第263页,第265页。
  [4]张岱年.张岱年文集(第1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62页。
  [5][6]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0页,第68页。
  [7]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M].刘若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 曹葆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6页。
  [8][清]王先谦撰,陈凡整理.庄子集解[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6页。
  [9]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1页。
  [10]赖永海主编,陈秋平译注.金刚经?心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12页。
  [1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8页。
  作者简介:陈必欢,男,汉族,1979年1月,湖北省孝感市,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影视传媒,写作,大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