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语文生活化教学
【作者】 李建军 高树平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石桥子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课堂 语文素材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所以,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语文,势必会成为一潭死水,要想使语文教学取得成效,就得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
一、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活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是创造。而传统教育是以“书”为中心,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轻视“做”,轻视行动,结果是“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终了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如果有所知,也不过是知人之所知,不是我之所谓知”。所以扩展生活化的活动时其目的在于“教、学、做三合一”,在做中学活的知识,用活的知识。首先,作业生活化的扩展。作业除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而不只是机械的操练。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如:学了诗歌《感谢》,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生活,你要感谢谁,照样子写一写。又如:在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之前,布置学生用各种方法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课后可让学生模仿课文编一编。另外,还有交流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等,都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生活中学习的主人。
二、以自然为依托,把自然融入课堂,化枯燥为愉悦
“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绚丽色彩及富有音乐感的声响,又成为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课本。我们应该顺乎自然,利用儿童学习语言的经验,让儿童回归大自然,投入周围世界宽阔而丰富的怀抱中去。”的确,大自然是最丰富、最生动的教材,大自然课堂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感。
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正好我们学校操场东边就有完整的一面墙长满爬山虎。于是我就让孩子们带上语文书和笔,直接将课堂搬到了操场。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着重抓住以下环节:一是让孩子们实地观察爬山虎的茎、叶、脚,让同学之间互相说说看到的样子,由同学互相记录,然后到课文中去找到相应的句子,和作者比一比谁说得好。二是让孩子们到文章中去读读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然后到实际的爬山虎身上去寻找答案。三是将现实中观察到的、文中没有描写到的关于爬山虎的一些细节,在课文后面进行补充描述或续写。在这三个环节之中,同学们始终充满兴趣。在同学们依托“自然”这一教材自学了本课后,我组织大家开展“你问我答”,即以课本为题目,以观察到的爬山虎为内容展开竞赛。孩子们因为有了先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铺垫,充满自信、对答如流。他们在自然情境中学会了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合作学习。同学们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正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既紧扣教材特点,又突破教材难点。
三、在生活中创新,延伸拓展教材,化单一为多彩 。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广泛,其潜在的生活美更是丰富多彩。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头活水,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习作,都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真可谓来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学生怕上作文课,总觉得作文没东西可写。于是我在引导学生多读书的同时,更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即学会在生活中求创新,延伸拓展教材,化单一为多彩。如在阅读了名著《西游记》中“猪八戒偷吃人参果”一节后,我就专门买了一些人参果,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每人分别尝一小块),然后让学生二度创作《“猪八戒”吃人参果》;学生在作文中不知如何描写心理活动,我就从家里搬来一盆罕见的“落地生根”植物,用它做奖品,层层设计悬念(会是什么礼物?这次是谁获奖?下次有我吗?为什么老师给他这样的一棵?……),举办了别开生面的表彰会,学生的心情从头到尾都在变化,表彰会开完了,学生的“心理活动片段描写”也收到了奇效,学生们感叹:“哦,原来生活中的心理活动描写并不难,只要写出真实感受就行了!”显然,设计层层悬念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做好有效的铺垫。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从课堂这一教育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通过生活中多样性的教育活动延伸和拓宽教育空间,有利于丰富“教育源”,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学生的心灵身在学校中无处不受到滋润、感悟,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四、丰富课外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单纯的课堂学习所无法比拟的,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经常参与课外活动,使他们获得“实战”的乐趣。如建立文学社、科普小组,定期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郊游等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以下是一位学生春游之后的写作片断:春天来了!不信,你听:小溪正弹着畅想曲,载着岸边的一抺抺新绿,欢乐地奔向远方;不信,你看:小草正悄悄地探出头来,像一个个初生的婴儿,久久地凝视着周围的世界;不信,请你闭上眼:是不是感受到温馨的风儿在抚摸着你,诗人的“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否拂起你的缕缕情思……
这足以见得,惟有在生活大课堂里,精心观察,细心感悟,方可在运用语言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此,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寻找生活和语文的撞击点,全力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领域。
总之,语文教学与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新课标形势下,更要注重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用刘国正先生的话说,就是“语文一旦与生活相结合,便立刻生动活泼起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善于运用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学习的“渠”才会永不枯竭。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课堂 语文素材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所以,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语文,势必会成为一潭死水,要想使语文教学取得成效,就得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
一、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活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是创造。而传统教育是以“书”为中心,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轻视“做”,轻视行动,结果是“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终了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如果有所知,也不过是知人之所知,不是我之所谓知”。所以扩展生活化的活动时其目的在于“教、学、做三合一”,在做中学活的知识,用活的知识。首先,作业生活化的扩展。作业除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而不只是机械的操练。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如:学了诗歌《感谢》,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生活,你要感谢谁,照样子写一写。又如:在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之前,布置学生用各种方法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课后可让学生模仿课文编一编。另外,还有交流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等,都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生活中学习的主人。
二、以自然为依托,把自然融入课堂,化枯燥为愉悦
“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绚丽色彩及富有音乐感的声响,又成为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课本。我们应该顺乎自然,利用儿童学习语言的经验,让儿童回归大自然,投入周围世界宽阔而丰富的怀抱中去。”的确,大自然是最丰富、最生动的教材,大自然课堂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感。
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正好我们学校操场东边就有完整的一面墙长满爬山虎。于是我就让孩子们带上语文书和笔,直接将课堂搬到了操场。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着重抓住以下环节:一是让孩子们实地观察爬山虎的茎、叶、脚,让同学之间互相说说看到的样子,由同学互相记录,然后到课文中去找到相应的句子,和作者比一比谁说得好。二是让孩子们到文章中去读读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然后到实际的爬山虎身上去寻找答案。三是将现实中观察到的、文中没有描写到的关于爬山虎的一些细节,在课文后面进行补充描述或续写。在这三个环节之中,同学们始终充满兴趣。在同学们依托“自然”这一教材自学了本课后,我组织大家开展“你问我答”,即以课本为题目,以观察到的爬山虎为内容展开竞赛。孩子们因为有了先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铺垫,充满自信、对答如流。他们在自然情境中学会了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合作学习。同学们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正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既紧扣教材特点,又突破教材难点。
三、在生活中创新,延伸拓展教材,化单一为多彩 。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广泛,其潜在的生活美更是丰富多彩。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头活水,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习作,都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真可谓来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学生怕上作文课,总觉得作文没东西可写。于是我在引导学生多读书的同时,更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即学会在生活中求创新,延伸拓展教材,化单一为多彩。如在阅读了名著《西游记》中“猪八戒偷吃人参果”一节后,我就专门买了一些人参果,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每人分别尝一小块),然后让学生二度创作《“猪八戒”吃人参果》;学生在作文中不知如何描写心理活动,我就从家里搬来一盆罕见的“落地生根”植物,用它做奖品,层层设计悬念(会是什么礼物?这次是谁获奖?下次有我吗?为什么老师给他这样的一棵?……),举办了别开生面的表彰会,学生的心情从头到尾都在变化,表彰会开完了,学生的“心理活动片段描写”也收到了奇效,学生们感叹:“哦,原来生活中的心理活动描写并不难,只要写出真实感受就行了!”显然,设计层层悬念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做好有效的铺垫。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从课堂这一教育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通过生活中多样性的教育活动延伸和拓宽教育空间,有利于丰富“教育源”,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学生的心灵身在学校中无处不受到滋润、感悟,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四、丰富课外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单纯的课堂学习所无法比拟的,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经常参与课外活动,使他们获得“实战”的乐趣。如建立文学社、科普小组,定期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郊游等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以下是一位学生春游之后的写作片断:春天来了!不信,你听:小溪正弹着畅想曲,载着岸边的一抺抺新绿,欢乐地奔向远方;不信,你看:小草正悄悄地探出头来,像一个个初生的婴儿,久久地凝视着周围的世界;不信,请你闭上眼:是不是感受到温馨的风儿在抚摸着你,诗人的“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否拂起你的缕缕情思……
这足以见得,惟有在生活大课堂里,精心观察,细心感悟,方可在运用语言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此,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寻找生活和语文的撞击点,全力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领域。
总之,语文教学与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新课标形势下,更要注重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用刘国正先生的话说,就是“语文一旦与生活相结合,便立刻生动活泼起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善于运用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学习的“渠”才会永不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