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作者】 彭 玲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数学既是枯燥的,又是有趣的。对于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或任何一项技能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要提高学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培养基本的数学素养,就要善于诱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数学的自觉能动性。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时,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由此可见,如果学生能够有较强的数学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的去求知,那我们的数学教育一定能实现事半功倍。那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方面
一、精心研究并设计教法,从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期知识克和千克和吨的认识之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利用时间去调查了解家里所用的盐、豆瓣、洗洁精等的重量和货车所标的载重量等。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表,然后通过体验老师所准备的不同克数的实物再次体验100克、1000克等不同物体的重量;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米、厘米的理解。如测量书的桌的长宽高,测量茶几的长度,测量教室门和窗户的宽度,测量身高等等。通过这些动手实践活动,有效达到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二、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老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合理的情境,如游戏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生活情境及问题情境等,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学习。
三、多开展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也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之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激发学生无穷无尽的创新思维,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强化学习效果,并取得求知的成功。学生在一次次的被赏识下,就会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就会自然而然地向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教育与被教育的目的。
学生没有自信心自然是因为他很少获得成功的体验,很少获取老师的赏识,然后慢慢陷入恶性循环而最终所致。因此老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不断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在各种群体性活动中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并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老师也要对学生的好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和表扬,从而使学生不断获取成功、获取赏识中培养自信,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另外,也可以发掘学生的潜在优势,有意识地让他们在班级上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大胆自信。但是学生的自信心不是一下就形成了的,是要经过多次锻炼才能逐渐形成。为此,我们需要遵循意识的形成规律,反复的刺激加以强化,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自信心。切忌急躁粗暴,尤其是在心急或生气时不但忘了鼓励,反而讽刺或挖苦学生,这样很可能前功尽弃,使“差生”好不容易积淀的一点点自信瞬间灰消散殆尽。
四、爱屋及乌,充分发挥师爱的作用
师爱,是教书育人的基础,是思想教育的催化剂,是学生进步的动力,是教育学生的巨大能量。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中会引起共鸣,会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慕、尊敬之情。学生会把他们对老师的爱迁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喜欢听他们的课,积极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布置的作业,积极参加他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这样,老师就容易在教育上取得较高的成效。但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冷淡,甚至感情相互对立,即使老师是好意的要求,学生也往往无动于衷,教育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一个小学数学老师,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学习起来不仅不觉得苦和累,而且会感到其乐无穷。
一、精心研究并设计教法,从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期知识克和千克和吨的认识之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利用时间去调查了解家里所用的盐、豆瓣、洗洁精等的重量和货车所标的载重量等。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表,然后通过体验老师所准备的不同克数的实物再次体验100克、1000克等不同物体的重量;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米、厘米的理解。如测量书的桌的长宽高,测量茶几的长度,测量教室门和窗户的宽度,测量身高等等。通过这些动手实践活动,有效达到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二、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老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合理的情境,如游戏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生活情境及问题情境等,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学习。
三、多开展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也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之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激发学生无穷无尽的创新思维,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强化学习效果,并取得求知的成功。学生在一次次的被赏识下,就会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就会自然而然地向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教育与被教育的目的。
学生没有自信心自然是因为他很少获得成功的体验,很少获取老师的赏识,然后慢慢陷入恶性循环而最终所致。因此老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不断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在各种群体性活动中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并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老师也要对学生的好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和表扬,从而使学生不断获取成功、获取赏识中培养自信,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另外,也可以发掘学生的潜在优势,有意识地让他们在班级上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大胆自信。但是学生的自信心不是一下就形成了的,是要经过多次锻炼才能逐渐形成。为此,我们需要遵循意识的形成规律,反复的刺激加以强化,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自信心。切忌急躁粗暴,尤其是在心急或生气时不但忘了鼓励,反而讽刺或挖苦学生,这样很可能前功尽弃,使“差生”好不容易积淀的一点点自信瞬间灰消散殆尽。
四、爱屋及乌,充分发挥师爱的作用
师爱,是教书育人的基础,是思想教育的催化剂,是学生进步的动力,是教育学生的巨大能量。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中会引起共鸣,会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慕、尊敬之情。学生会把他们对老师的爱迁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喜欢听他们的课,积极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布置的作业,积极参加他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这样,老师就容易在教育上取得较高的成效。但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冷淡,甚至感情相互对立,即使老师是好意的要求,学生也往往无动于衷,教育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一个小学数学老师,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学习起来不仅不觉得苦和累,而且会感到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