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农村偏远山区寄宿制学校“问题生”成因调查报告

【作者】 周昕明

【机构】 安定区公园路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国家对农村寄宿条件的完善,农村住宿学生越来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多。但是针对寄宿制学校“问题生”产生根源研究较少。本案研究以50名在校寄宿制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个案辅导—结果分析”的思路,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种种表现、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几点思考。
  关键词:问题生  个案分析  对策  思考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生”是指家在农村偏远山区,周一至周五寄宿在学校,由于家庭、学校、社会造成性格偏执、思想怪异、有不良学业情绪以及纪律、心理等方面存在严重偏差,用常规的教育手段不能矫正的学生。
  通过对国内外的刊物以及文献的对比发现,目前关于学校“问题生”的研究较多,并形成了相关的应对方法。但就农村偏远山区寄宿制学校“问题生”的研究缺乏系统的而有价值的论述。本研究结合学校实际,采取人性化、科学化的方法,运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辅导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全面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问卷法、个案心理辅导等进行研究。
  1.观察法
  在自然状态下考察“问题生”的生理、心理、学习、生活等状况,随时注意学生出现的新问题,并及时提供帮助。做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2.问卷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对农村寄宿制中学50名学生发放问卷,年龄12—16岁。
  3.个案心理辅导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个案心理辅导方法,使其发展良好的自我概念,进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有利于成员主动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改善、自我教育。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通过调查摸排梳理出住宿“问题生”存在问题的表现。
  (1)厌学、逃学,具有极强的逆反心理。
  (2)存在自卑、抑郁心理,总是独来独往,不与其他同学交往。
  (3)打架斗殴、拉帮结派、抽烟喝酒,视老师的说教为耳旁风。
  (4)在上述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解决,时间长了便形成了心理障碍。
  2.进行科学归因找出住宿“问题生”问题形成的的成因。
  (1)社会方面的原因。作为住宿生,家长便于与孩子沟通,许多都配了手机,这让无疑给学生创造的接触网络的机会。而学生最有效的利用网络就是聊天、打网络游戏,甚至是浏览一些色情网站,这些都很容易让学生上瘾,使得那些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的学生误入歧途,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心理障碍,。
  (2)学校和教师方面的原因。现行教育制度下。为了升学率学校、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优等生”的身上,对于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不重视其思想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更多更大的问题,当问题出现时,学校老师并不能从根源处解决问题,只是以通报批评为主,使其问题愈演愈烈。
        (3)家庭方面的原因。这类“问题生”在本课题所研究的多数个案中普遍存在,主要是由于寄宿学生一周只能回家一次,而许多家长又由于长期外出打工或做生意,无暇顾及子女,疏于沟通,导致许多学生与自己的父母之间的共同语言日渐减少,甚至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基本不说话。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寄宿生是单亲家庭、甚至是失去双亲的家庭,他们缺乏与亲人的沟通,心里的苦乐无处诉说,有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与解决,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
  (4)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随着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使部分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自我意识的出现也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更有甚者,只讲哥们义气,动不动就打抱不平而把小纠纷酿成打架斗殴的大事情。
  四、寄宿“问题生”转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1.调查了解,找准心理症结。首先通过个人访谈,家访,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宿舍管理员,从寄宿“问题生”身边的人那里侧面了解等,了解寄宿“问题生”的情况和心理表现,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对症下药,制定科学方案。在充分了解每一例“问题生”的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转化实施方案。为每一个“问题生”建立一份跟踪档案,及时掌握并记录着他们的变化。
         3.以校心理咨询室为依托设立心灵小屋,点亮心灯。一是尊重信任,唤起自尊心。二是让真诚的爱感染“问题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女或是兄弟姐妹一样去呵护他们本来善良的心。三是推心置腹地谈心。
         4.家校联合,共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合力共同来支持。而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面对的都是文化程度相对低,对孩子教育并不重视的家长群体。因此,本课题开始研究以来,我校注重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5.让校园广播打开学生的心门。心理咨询室与校园广播室合作在每周四设立了专题为《健康心灵》的校园心理健康专题广播。专题开设了三个栏目,分别为《心情故事》通过同学们的来信,将同学们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的故事与同学一起分享;《心理航道》主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心灵美文》版块主要通过播放与心理教育有关的文章,给予学生们心灵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让学生们在倾听中快乐地度过。让同学真切领会到了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才能以自信、快乐的心态战胜挫折,走出阴影,迎接美好明天。
  对于中学生尤其是住宿中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素质教育是有必要的。而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和改善生活环境及饮食质量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管理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覃志方.肇庆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现代康复,1999,7(3).
     [2] 郑利丰.中国学生心理卫生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0,14(4):294-295.
  [3] 张柏芳,宋娟.广州某校住宿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7,21(4):404-405.
   备注:该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偏远山区寄宿制学校“问题生”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的研究》(GS[2015]GHB0848)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姓名:周昕明,工作单位:安定区公园路中学,最后学历学位:本科,职称/职务:中学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