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引导与培养
【作者】 郭 珍
【机构】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生存、身心健康与全面和谐发展。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寻求正确引导和培养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康心理引导与培养的全面机制和体系,是形成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绿色通道和激发初中学生青春活力的基础、关键与保障。
关键词:初中学生;健康心理;案例启示;
近年来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令人堪忧:2002年6月16日,一个许多人都不愿意再回忆的日子,一场人为的大火,为25条鲜活的生命画上了终止符。北京“蓝极速”网吧也成为25个家庭永远的噩梦。人们更不愿意相信,落网的纵火犯竟是两名年仅十三、四岁的孩子。这两名来自单亲家庭的问题少年,仅仅是因为与网吧管理人员的一次小小的口角,最终竟闯下了这样的惊天大祸,这背后有什么发人深省的原因呢?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刘翔平分析:这一案件中两个纵火的孩子都出自单亲家庭,承受了许多来自家庭生活的不幸,而且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尤其是其中的宋某,父亲离婚后先后与三个女人同居,并且还吸毒成瘾,对宋某或者不闻不问,或者动辄打骂。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之所以做出极端的行为,是一种对社会的仇视心理。从以上案例情况看:心理疾病如同生理疾病,既有慢性病、终身性疾病,而更多的是一时性急性病症,后者若不及时治疗,如同阑尾炎、急性肺炎一样,也会夺去人的性命!”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基于九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研究》表明:“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占总数的12.63%,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样不容乐观,占11.90%”;两次全国性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虽有较大差异,公布的数据也令人担忧,有一组数据说:在校初中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占37%以上,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8%以上。假如事实果真如此,又任其发展下去,那么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因此,加强初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引导十分重要
一、认识要准确
正确评价和认识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进行健康心理引导和培养的基础,值得我们科学地把握:
1.心理健康的正常值应是一个大的范围,如同大幅度超越平均身高的人也是正常人一样。这就需要理解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正常心理包涵个体的个性差异;二是心理的多元现象是一种正常;三是心理与生理在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同步性和差异性。
2.心理受环境、氛围等影响的波动性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应是一种正常现象,如同脉搏受运动、气氛、心理的影响一样。
3.心理承受力与训练和修养有关,心理承受能力在相当范围内的差异也应是正常现象。一般而言,家庭、学校(包括朋辈和老师)及社会三者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但这些方面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精神健康所产生的作用不同。研究表明:家庭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有很强的相关性,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学习成绩和学习压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同时,青少年的社区环境,交际圈都对其心理产生影响。
二、措施要有力
寻求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是初中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和取得成功的重要资源。
1.开展“三心”教育,铸就成熟心理。“爱心”是心理健康之源。“爱心”培养是健康的道德心理形成的基石,也是心理终身健康的主要因素。从小学开始到初中段,应以“爱心”教育作为起点和主体。贯穿终身的“爱心”教育与培养是健康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有力保证。“爱心”教育应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从单一性到广泛性,从低层次到深层次,循序渐进,形成健康的“爱心”心理。培养“爱心”从幼儿开始,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爱友、热爱集体,逐步发展为“五爱”、“四有”的一代新人。从“爱心”出发到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爱护自然,懂得平等、友爱、尊重。因此,进行“爱心”教育与培养是健康心理,尤其是健康道德心理形成的最佳途径,是美好人生、美好品格形成的基础。
“公心”是成熟心理之舟。“公心”培养是健康的人格心理形成的关键,是成熟心理的必备条件。秉承“爱心”心理,在初中段以“公心”培养为主体,培养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良好思想行为,诚信明理,一心为公,为人民服务,懂得付出、奉献。“公心”是“爱心”的进一步发展。“公心”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思想品格行为养成的关键,也是成熟心理形成的关键。
“信心”是心理作用优势发挥的动力。“信心”培养是心理终身健康的核心,体现一种心理的终极关怀。以“信心”培养为主体,开展正确的理想、信念、前途教育,正确处理自信、动力、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的关系。不断增添心理活力,发掘心理资源和发挥心理作用,这是人的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心理成熟的必由之路,是天下万事的成功之源。从总体上讲,“信心”培养是“爱心”和“公心”在健康心理培养上的层次递进和升华。
“三心”教育,互相渗透,同振互补,虽各有侧重,但实为一个较完整的德育系统,只要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就能“润物细无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差异教育,扬起理想的风帆。学校教育,应当重视个别差异。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差异,社会也有差别构成,差别本身也是资源。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更要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潜能的发挥。由于个性心理的差异和个体素质的差异,我们对每个人的进步、成功不能搞“一刀切”,纵然是一把尺子,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一寸和进一分均为“进”,都应该承认其成功。要鼓励初中学生的自信与执着追求,绝不能伤其自尊,只要执着,哪怕是日增一分,日积月累,积跬步可致千里,聚溪流可成江海,也有利心理的逐步成熟。尊重初中学生的历史性、差异性、可塑性,为每个学生预设“心育”课程,让真诚与肯定、期盼与鼓励、实践与磨练、挫折与不屈、自信与乐观与初中学生同在,便会使之扬起理想的风帆。
3.教给科学方法,学会自我调控。在现实生活中,初中学生各种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心理负担、心理障碍和心态不平衡等问题普遍存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的目的在于解决以上问题初中学生要达到自会,并逐步到善于用多种方法解决不同问题,如主动消除心理负担的根源,转移注意力,增强关爱与友谊,于淡心交流和沟通、热点问题的处理、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换位思考、乐于参加活动、增加自身的幽默感、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更多的关心他人等等。引导初中学生自我调控的核心是要学会“战胜自我”,走出心理误区、扫除心理障碍。 (下转第57页)
(上接第93页)
4.构建优良环境,促进全面发展。首先,要树立工作目标。学校要千方百计,加强环境建设,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基本观点。在校内要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团结、友爱、向上的人际环境,这就需要进行健康的道德心理培养,靠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纪律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同时,要强化“三风”建设。优良的“三风”应是形成这一环境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治校之根本。其次,要美化校园环境。要让“物化课程”彰显育人功能。这对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十分必要的。整个环境要体现规范、有序、整齐、安静、清洁、绿化、具有时代气息和艺术魅力。
最后,学校要努力构建“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荣,生以成才为志”的校园文化,以适应初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这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的需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社会要关心
建立初中学生健康心理引导与培养的全面机制和全社会共同关心的体系,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焕发清楚活力的有力保障。
1.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教育、宣传、文化、卫生、公安、社区等部门、单位的作用,建立起政府统筹下的全社会关心、培养、教育的系统工程。同时,在现任教师继续教育上,应进一步提出对教师在心理教育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要求;二是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要求;三是教师岗位心理工作的要求。并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努力造就大批的符合“心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2.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真正做到“四个”落实,旨在引导和培养,加强初中学生的心理训练,提高心理修养和心理应对能力。
3.抓好“三结合”教育网络,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努力提高家委会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将初中学生心理教育内容、要求纳入“家长学校”的教育,使家长在懂得心理学基本原理的情况下,减少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根源,共同做好健康心理的引导和培养。
4.努力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倡导优良家风,传递正能量,并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铲除“黄赌毒”,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创建文明社区。与时俱进,趋利避害,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时事报告》2002年第8期
2、《四川心理科学》2004年第3期陈刚《重视‘心育’促进‘德育’》
关键词:初中学生;健康心理;案例启示;
近年来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令人堪忧:2002年6月16日,一个许多人都不愿意再回忆的日子,一场人为的大火,为25条鲜活的生命画上了终止符。北京“蓝极速”网吧也成为25个家庭永远的噩梦。人们更不愿意相信,落网的纵火犯竟是两名年仅十三、四岁的孩子。这两名来自单亲家庭的问题少年,仅仅是因为与网吧管理人员的一次小小的口角,最终竟闯下了这样的惊天大祸,这背后有什么发人深省的原因呢?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刘翔平分析:这一案件中两个纵火的孩子都出自单亲家庭,承受了许多来自家庭生活的不幸,而且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尤其是其中的宋某,父亲离婚后先后与三个女人同居,并且还吸毒成瘾,对宋某或者不闻不问,或者动辄打骂。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之所以做出极端的行为,是一种对社会的仇视心理。从以上案例情况看:心理疾病如同生理疾病,既有慢性病、终身性疾病,而更多的是一时性急性病症,后者若不及时治疗,如同阑尾炎、急性肺炎一样,也会夺去人的性命!”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基于九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研究》表明:“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占总数的12.63%,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样不容乐观,占11.90%”;两次全国性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虽有较大差异,公布的数据也令人担忧,有一组数据说:在校初中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占37%以上,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8%以上。假如事实果真如此,又任其发展下去,那么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因此,加强初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引导十分重要
一、认识要准确
正确评价和认识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进行健康心理引导和培养的基础,值得我们科学地把握:
1.心理健康的正常值应是一个大的范围,如同大幅度超越平均身高的人也是正常人一样。这就需要理解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正常心理包涵个体的个性差异;二是心理的多元现象是一种正常;三是心理与生理在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同步性和差异性。
2.心理受环境、氛围等影响的波动性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应是一种正常现象,如同脉搏受运动、气氛、心理的影响一样。
3.心理承受力与训练和修养有关,心理承受能力在相当范围内的差异也应是正常现象。一般而言,家庭、学校(包括朋辈和老师)及社会三者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但这些方面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精神健康所产生的作用不同。研究表明:家庭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有很强的相关性,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学习成绩和学习压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同时,青少年的社区环境,交际圈都对其心理产生影响。
二、措施要有力
寻求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是初中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和取得成功的重要资源。
1.开展“三心”教育,铸就成熟心理。“爱心”是心理健康之源。“爱心”培养是健康的道德心理形成的基石,也是心理终身健康的主要因素。从小学开始到初中段,应以“爱心”教育作为起点和主体。贯穿终身的“爱心”教育与培养是健康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有力保证。“爱心”教育应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从单一性到广泛性,从低层次到深层次,循序渐进,形成健康的“爱心”心理。培养“爱心”从幼儿开始,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爱友、热爱集体,逐步发展为“五爱”、“四有”的一代新人。从“爱心”出发到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爱护自然,懂得平等、友爱、尊重。因此,进行“爱心”教育与培养是健康心理,尤其是健康道德心理形成的最佳途径,是美好人生、美好品格形成的基础。
“公心”是成熟心理之舟。“公心”培养是健康的人格心理形成的关键,是成熟心理的必备条件。秉承“爱心”心理,在初中段以“公心”培养为主体,培养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良好思想行为,诚信明理,一心为公,为人民服务,懂得付出、奉献。“公心”是“爱心”的进一步发展。“公心”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思想品格行为养成的关键,也是成熟心理形成的关键。
“信心”是心理作用优势发挥的动力。“信心”培养是心理终身健康的核心,体现一种心理的终极关怀。以“信心”培养为主体,开展正确的理想、信念、前途教育,正确处理自信、动力、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的关系。不断增添心理活力,发掘心理资源和发挥心理作用,这是人的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心理成熟的必由之路,是天下万事的成功之源。从总体上讲,“信心”培养是“爱心”和“公心”在健康心理培养上的层次递进和升华。
“三心”教育,互相渗透,同振互补,虽各有侧重,但实为一个较完整的德育系统,只要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就能“润物细无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差异教育,扬起理想的风帆。学校教育,应当重视个别差异。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差异,社会也有差别构成,差别本身也是资源。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更要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潜能的发挥。由于个性心理的差异和个体素质的差异,我们对每个人的进步、成功不能搞“一刀切”,纵然是一把尺子,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一寸和进一分均为“进”,都应该承认其成功。要鼓励初中学生的自信与执着追求,绝不能伤其自尊,只要执着,哪怕是日增一分,日积月累,积跬步可致千里,聚溪流可成江海,也有利心理的逐步成熟。尊重初中学生的历史性、差异性、可塑性,为每个学生预设“心育”课程,让真诚与肯定、期盼与鼓励、实践与磨练、挫折与不屈、自信与乐观与初中学生同在,便会使之扬起理想的风帆。
3.教给科学方法,学会自我调控。在现实生活中,初中学生各种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心理负担、心理障碍和心态不平衡等问题普遍存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的目的在于解决以上问题初中学生要达到自会,并逐步到善于用多种方法解决不同问题,如主动消除心理负担的根源,转移注意力,增强关爱与友谊,于淡心交流和沟通、热点问题的处理、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换位思考、乐于参加活动、增加自身的幽默感、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更多的关心他人等等。引导初中学生自我调控的核心是要学会“战胜自我”,走出心理误区、扫除心理障碍。 (下转第57页)
(上接第93页)
4.构建优良环境,促进全面发展。首先,要树立工作目标。学校要千方百计,加强环境建设,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基本观点。在校内要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团结、友爱、向上的人际环境,这就需要进行健康的道德心理培养,靠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纪律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同时,要强化“三风”建设。优良的“三风”应是形成这一环境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治校之根本。其次,要美化校园环境。要让“物化课程”彰显育人功能。这对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十分必要的。整个环境要体现规范、有序、整齐、安静、清洁、绿化、具有时代气息和艺术魅力。
最后,学校要努力构建“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荣,生以成才为志”的校园文化,以适应初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这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的需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社会要关心
建立初中学生健康心理引导与培养的全面机制和全社会共同关心的体系,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焕发清楚活力的有力保障。
1.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教育、宣传、文化、卫生、公安、社区等部门、单位的作用,建立起政府统筹下的全社会关心、培养、教育的系统工程。同时,在现任教师继续教育上,应进一步提出对教师在心理教育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要求;二是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要求;三是教师岗位心理工作的要求。并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努力造就大批的符合“心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2.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真正做到“四个”落实,旨在引导和培养,加强初中学生的心理训练,提高心理修养和心理应对能力。
3.抓好“三结合”教育网络,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努力提高家委会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将初中学生心理教育内容、要求纳入“家长学校”的教育,使家长在懂得心理学基本原理的情况下,减少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根源,共同做好健康心理的引导和培养。
4.努力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倡导优良家风,传递正能量,并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铲除“黄赌毒”,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创建文明社区。与时俱进,趋利避害,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时事报告》2002年第8期
2、《四川心理科学》2004年第3期陈刚《重视‘心育’促进‘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