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学会观察
【作者】 罗冬晴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阜鸣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观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不会观察是不能写出好文章的。在作文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并按一定顺序观察周围的事物,加上合理的想象,写出的文章就一定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呢?下面结合我的习作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按顺序从多角度观察事物。
(一)引导学生有序观察
所有的活动都应该有序,几年前惊动教育人的一桩桩“踩踏”事件,公路上的一起起车祸都是无序的结果。所以人们从事一项活动,总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教学如此,观察也应如此:
(二)多角度观察事物
谈到观察顺序,一般来讲可以分为: 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景物到人物、从整体到部分、以及方位顺序、时间顺序等。但观察光有顺序还不行,不然就会像下面这个故事中的人们:
话说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一天他们在树下乘凉,有个赶象的人走过来,大声喊着:“象来了,让开点!”其中一个盲人便提议说:“象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来摸一摸好吗?”另外三个盲人齐声说:“好,摸一摸就知道了。”他们向赶象的人说了他们的想法。赶象的人同意了,把象拴在树上,让他们摸一摸。
第一个盲人摸了摸象的身子,就说:“我知道了,象就像一堵墙。”
第二个盲人摸着象的牙,说道:“象和又圆又滑的棍子一样。”
第三个盲人摸着象的腿,就反驳他们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象跟柱子差不多。”
第四个盲人摸着象的尾巴,大声叫起来:“你们都错了!象和粗绳子一模一样。”
四个盲人你争我辩,都认为自己说得对,谁也不服谁。这时,赶象的人对他们说:“你们都没有说对。一定要摸遍了象的全身,才能知道象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每个人只摸了象的一部分,怎么能说得对呢?”
“盲人摸象”的故事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个故事的寓言含义也很简单: 看事情要全面,多角度观察,不要把把事物分割开来。但我们往往观察时就会犯盲人们的错误,只看事物得片面,而且坚信自己看到的是对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事物的同时还要从多角度观察事物,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学生的习作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学生在观察水果时,我会问:从上面往下看这个水果是什么样?从下面往上看这个水果是什么样?把水果横切一刀看到的是什么样?把水果竖切一刀看到的是什么样?
学生们根据这种观察方法写下了许多好文章,例如下面这篇:(节选自刘塬坤同学作文《香喷喷的果冻》)
“上课时老师给了我1个果冻作为认真听讲的奖品,我感到很高兴。于是我认真观察起这个果冻来:
这个果冻是一个桃心形果冻,
我拿起果冻,发现它足有一个鸡蛋那么重,仔细看了它的正面,看到了它的出生日是2013年7月21日,它的品牌是“喜之郎”果冻,它是蜜桔味的,封面上还有“三岁以下儿童不宜食用,老人儿童须在监护下食用”的警告语。
看完他的正面,翻过来看看他的背面,背面是透明的塑料包装,透过包装盒还可以清晰的看到它的果肉,果肉是橙色的,果肉里面还嵌有一片桔子,这片桔子约有两三厘米长……”
二、掌握观察方法,调动所有感官参与观察。
大自然以不同的形态向我们展示他们的生命状态:声音、色彩、形状、味道、质感、气味等……我们观察景物,就必须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参与,这样才能抓住各种生命存在的特征,才能与自然生命有效沟通。从平时的习作看,许多学生往往只是用眼睛看,而其他感官参与几乎为零。所以,要教会学生与大自然沟通时用上各种感官:视觉——观察景物色彩、形状、以及发展变化的过程;听觉——感受自然万物充满美妙情韵的音响,感知空间天籁齐鸣;还有嗅觉、味觉和触觉。
三、观察时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和现象。
观察事物,既要按一定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的进行,又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要注意发挥联想和想象,否则不可能将所观察的事物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
各种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因此观察时,就要努力引导学生发现那与众不同的一点。为了使学生能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重点观察,我在习作教学时常采用对比的方法,也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种事物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异同和变化,从而抓住其特点。
四、在活动中观察,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在活动中学习的效果要远远胜于课堂上的“正襟危坐”。在活动中,孩子们时刻处于兴奋状态,会不由自主的亮出一双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效果事半功倍。
记得在指导写《我的学校》的一文。写作之前,学生们都感到无处下笔,因为学生对校园太熟悉了,但同时他们又感到很陌生。为此我在班里开展《校园一角》摄影比赛。每人选出3张优秀的作品参赛。参赛时要求学生以《夸夸我的学校》为题,在班会上介绍校园环境或设施,也可以是在校园中开展的有意义的活动,课堂学习的动态。活动时间为一周,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拿起智能手机,走遍校园去选景,选角度,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们的足迹。学校的每一处景物都尽收学生们的眼底。照片出来了,学生们的作文也有了素材。
总之,只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在观察过程中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并进行合理的想象,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动人。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呢?下面结合我的习作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按顺序从多角度观察事物。
(一)引导学生有序观察
所有的活动都应该有序,几年前惊动教育人的一桩桩“踩踏”事件,公路上的一起起车祸都是无序的结果。所以人们从事一项活动,总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教学如此,观察也应如此:
(二)多角度观察事物
谈到观察顺序,一般来讲可以分为: 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景物到人物、从整体到部分、以及方位顺序、时间顺序等。但观察光有顺序还不行,不然就会像下面这个故事中的人们:
话说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一天他们在树下乘凉,有个赶象的人走过来,大声喊着:“象来了,让开点!”其中一个盲人便提议说:“象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来摸一摸好吗?”另外三个盲人齐声说:“好,摸一摸就知道了。”他们向赶象的人说了他们的想法。赶象的人同意了,把象拴在树上,让他们摸一摸。
第一个盲人摸了摸象的身子,就说:“我知道了,象就像一堵墙。”
第二个盲人摸着象的牙,说道:“象和又圆又滑的棍子一样。”
第三个盲人摸着象的腿,就反驳他们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象跟柱子差不多。”
第四个盲人摸着象的尾巴,大声叫起来:“你们都错了!象和粗绳子一模一样。”
四个盲人你争我辩,都认为自己说得对,谁也不服谁。这时,赶象的人对他们说:“你们都没有说对。一定要摸遍了象的全身,才能知道象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每个人只摸了象的一部分,怎么能说得对呢?”
“盲人摸象”的故事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个故事的寓言含义也很简单: 看事情要全面,多角度观察,不要把把事物分割开来。但我们往往观察时就会犯盲人们的错误,只看事物得片面,而且坚信自己看到的是对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事物的同时还要从多角度观察事物,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学生的习作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学生在观察水果时,我会问:从上面往下看这个水果是什么样?从下面往上看这个水果是什么样?把水果横切一刀看到的是什么样?把水果竖切一刀看到的是什么样?
学生们根据这种观察方法写下了许多好文章,例如下面这篇:(节选自刘塬坤同学作文《香喷喷的果冻》)
“上课时老师给了我1个果冻作为认真听讲的奖品,我感到很高兴。于是我认真观察起这个果冻来:
这个果冻是一个桃心形果冻,
我拿起果冻,发现它足有一个鸡蛋那么重,仔细看了它的正面,看到了它的出生日是2013年7月21日,它的品牌是“喜之郎”果冻,它是蜜桔味的,封面上还有“三岁以下儿童不宜食用,老人儿童须在监护下食用”的警告语。
看完他的正面,翻过来看看他的背面,背面是透明的塑料包装,透过包装盒还可以清晰的看到它的果肉,果肉是橙色的,果肉里面还嵌有一片桔子,这片桔子约有两三厘米长……”
二、掌握观察方法,调动所有感官参与观察。
大自然以不同的形态向我们展示他们的生命状态:声音、色彩、形状、味道、质感、气味等……我们观察景物,就必须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参与,这样才能抓住各种生命存在的特征,才能与自然生命有效沟通。从平时的习作看,许多学生往往只是用眼睛看,而其他感官参与几乎为零。所以,要教会学生与大自然沟通时用上各种感官:视觉——观察景物色彩、形状、以及发展变化的过程;听觉——感受自然万物充满美妙情韵的音响,感知空间天籁齐鸣;还有嗅觉、味觉和触觉。
三、观察时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和现象。
观察事物,既要按一定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的进行,又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要注意发挥联想和想象,否则不可能将所观察的事物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
各种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因此观察时,就要努力引导学生发现那与众不同的一点。为了使学生能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重点观察,我在习作教学时常采用对比的方法,也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种事物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异同和变化,从而抓住其特点。
四、在活动中观察,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在活动中学习的效果要远远胜于课堂上的“正襟危坐”。在活动中,孩子们时刻处于兴奋状态,会不由自主的亮出一双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效果事半功倍。
记得在指导写《我的学校》的一文。写作之前,学生们都感到无处下笔,因为学生对校园太熟悉了,但同时他们又感到很陌生。为此我在班里开展《校园一角》摄影比赛。每人选出3张优秀的作品参赛。参赛时要求学生以《夸夸我的学校》为题,在班会上介绍校园环境或设施,也可以是在校园中开展的有意义的活动,课堂学习的动态。活动时间为一周,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拿起智能手机,走遍校园去选景,选角度,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们的足迹。学校的每一处景物都尽收学生们的眼底。照片出来了,学生们的作文也有了素材。
总之,只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在观察过程中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并进行合理的想象,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