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教会幼儿与人分享
【作者】 厉凤梅
【机构】 山东省五莲县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学会分享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现在的独生子女往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有什么好东西就习惯自己先占有,这对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是极为不利的。通过分享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幼儿懂得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教育幼儿心中有他人,愿意与人分享,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在家庭中教孩子分享
家庭中不溺爱孩子。孩子喜欢“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与父母的溺爱密切相关。 现在的家庭结构简单,孩子本来就是家里的 “小皇帝”、“小公主”,如果家长再溺爱孩子,那么必然导致孩子在任何事情中只考虑到自己。孩子在家里称王称霸惯了,和伙伴们交往的时候,也都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最好的留给自己,把自己最喜欢的拿到后就贴上自己专属的标签,不愿再拿出来分享在家里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家长这样的教育观念、这样的言行不一致,让幼儿失去了公平,不再愿意分享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对幼儿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家长与孩子一起分享。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不自觉的分享行为,如孩子有时会把好吃的东西往家长嘴里塞,有时会把正在玩的玩具塞进家长手里,希望家长陪自己一起游戏,这些都是幼儿分享行为的萌芽。因此,家长如果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营造分享的氛围,使孩子从自己的一个分享行为中感受到带给他人的快乐,以及因他人快乐而带给自己的快乐,孩子的分享意识就会逐渐建立起来。
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他人分享, 是因为他们认为分就是失去。家长应该试着让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因为给予别人关心和帮助,别人也会回报同样的关心与帮助,因此,分享是一种互利的行为。
二、幼儿教师做好教育引导
在幼儿园里教师和玩伴的影响,教师是幼儿在幼儿园里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首先应该做好榜样让幼儿先学会模仿。当幼儿在和小伙伴玩耍时表现出了分享的行为,老师应予以表扬,让有觉得这是对的,老师都表扬了。也让别的小伙伴向他学习,小伙伴之间相互的慢慢学会分享。
幼儿教师要做好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孩子。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如,两位教师一起备课,共用一支笔或共用一份教材,教师之间亲密、信任等,都会在无形中成为幼儿的行为榜样。 因此,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从而建立他们的分享意识。
幼儿教师要利用环境,创设分享的氛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 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 ”因此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创设良好的环境可以为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如,在墙面布置“分享树”,让孩子们将自己喜欢的物品挂在“树”上,和同伴们一起说说看看,孩子们就会从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三、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幼儿教师要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的习惯行为,教师要注意观察,并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当某个小朋友参加歌唱比赛得奖时,教师可带领全体幼儿为他鼓掌。以后,当班上的小朋友在其他比赛中获奖时,全班幼儿就会共同去祝贺,共享成功的喜悦。通过随机教育,能使幼儿在反复的教育训练中逐渐养成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做任何事情自己不可能永远都排在第一位,进而逐渐做到凡事先想到别人。
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让幼儿体验别人的情感,所谓移情是指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它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重要作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移情训练便使幼儿有机会站在他人的位置上去感受他人的情感处境,使幼儿逐渐认识到,得不到分享的心情是难过的,痛苦的,与别人分享可以使别人快乐,他们的行为受经验的触动,因此他们作出了分享的反应,明白分享给大家带来了团结、快乐和友好。
培养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幼儿,未来建设祖国的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家园共育。
一、在家庭中教孩子分享
家庭中不溺爱孩子。孩子喜欢“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与父母的溺爱密切相关。 现在的家庭结构简单,孩子本来就是家里的 “小皇帝”、“小公主”,如果家长再溺爱孩子,那么必然导致孩子在任何事情中只考虑到自己。孩子在家里称王称霸惯了,和伙伴们交往的时候,也都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最好的留给自己,把自己最喜欢的拿到后就贴上自己专属的标签,不愿再拿出来分享在家里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家长这样的教育观念、这样的言行不一致,让幼儿失去了公平,不再愿意分享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对幼儿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家长与孩子一起分享。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不自觉的分享行为,如孩子有时会把好吃的东西往家长嘴里塞,有时会把正在玩的玩具塞进家长手里,希望家长陪自己一起游戏,这些都是幼儿分享行为的萌芽。因此,家长如果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营造分享的氛围,使孩子从自己的一个分享行为中感受到带给他人的快乐,以及因他人快乐而带给自己的快乐,孩子的分享意识就会逐渐建立起来。
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他人分享, 是因为他们认为分就是失去。家长应该试着让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因为给予别人关心和帮助,别人也会回报同样的关心与帮助,因此,分享是一种互利的行为。
二、幼儿教师做好教育引导
在幼儿园里教师和玩伴的影响,教师是幼儿在幼儿园里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首先应该做好榜样让幼儿先学会模仿。当幼儿在和小伙伴玩耍时表现出了分享的行为,老师应予以表扬,让有觉得这是对的,老师都表扬了。也让别的小伙伴向他学习,小伙伴之间相互的慢慢学会分享。
幼儿教师要做好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孩子。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如,两位教师一起备课,共用一支笔或共用一份教材,教师之间亲密、信任等,都会在无形中成为幼儿的行为榜样。 因此,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从而建立他们的分享意识。
幼儿教师要利用环境,创设分享的氛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 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 ”因此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创设良好的环境可以为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如,在墙面布置“分享树”,让孩子们将自己喜欢的物品挂在“树”上,和同伴们一起说说看看,孩子们就会从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三、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幼儿教师要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的习惯行为,教师要注意观察,并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当某个小朋友参加歌唱比赛得奖时,教师可带领全体幼儿为他鼓掌。以后,当班上的小朋友在其他比赛中获奖时,全班幼儿就会共同去祝贺,共享成功的喜悦。通过随机教育,能使幼儿在反复的教育训练中逐渐养成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做任何事情自己不可能永远都排在第一位,进而逐渐做到凡事先想到别人。
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让幼儿体验别人的情感,所谓移情是指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它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重要作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移情训练便使幼儿有机会站在他人的位置上去感受他人的情感处境,使幼儿逐渐认识到,得不到分享的心情是难过的,痛苦的,与别人分享可以使别人快乐,他们的行为受经验的触动,因此他们作出了分享的反应,明白分享给大家带来了团结、快乐和友好。
培养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幼儿,未来建设祖国的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家园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