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教育的主张及实践意义
【作者】 王钦厚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远家阿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一直以来,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醒我们青年教师在工作之余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充电学习。只有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智慧。在假期里,带着我的教育之梦,潜心阅读了朱永新教授所写的《新教育》一书。
本书介绍了新教育的理论,详细介绍了新教育的学理基础,以及为如何开展新教育出谋划策,甚至很详细的为教师的成长,课堂的建设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钦佩的不是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和独特的教育观点,也不是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教育智慧,而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自己的教育追求,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从不放弃。
新教育主张通过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教师的行走方式,学校的发展模式,和教育科研的研究范式来实现“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倡导书香校园,提倡儿童晨诵、午读、暮省,积极开展儿童阶梯性阅读,坚持进行“读写绘”课程。还有“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构筑理想课堂、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等等。这些观点和行动都是新教育思想的灵魂和精髓。坚持推动全员阅读,共建书香校园;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坚持进行教育反思,撰写教育随笔;提倡学校注重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品牌这些观点和思想等到了多数教育人的认同和支持,所以加入新教育队伍的人员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多。
首次翻看这本书,我被新教育的理念深深吸引。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我非常认同作者说的: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师不能每天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是一种缺陷。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而准备的图书,那就是学校。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是一个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人只要有精神的饥饿感,才会阅读,一天不阅读则很难受。
说到阅读,“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于是我在班里提倡学生早晨背古诗,希望孩子在每天的清晨与经典古诗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灵魂得以灵动,师生共同传达一种愉悦、饱满的精神,并以此开启一天的学习。
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然而,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他应该读什么书?我们该怎么开始阅读活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教育实验开发了“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毛虫与蝴蝶项目认为,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他们能够读懂的童书是相对有限的,我们要从大量的童书中寻找出每一年龄段儿童能够阅读的书籍。
书中还有这样几句话给我很大的触动。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应随时成为教育教学中的 “有心人”,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宝贵课堂时间,善于发现孩子的现状,通过不断反思,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完善下一次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靠自己的努力,不断的累积,沉淀,决不当“撞钟和尚”。
有了实践,有了思考,最重要的还是莫过于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朱永新教授认为: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阅读。爱读书,会读书,会用书的人,必定是一个幸福的人,拥有幸福的生活,态度,必定也能感染其身边的人。最大收益者便是我们的学生。依稀记得小时候,我的班主任对我们说,21世纪的人才,不是只会认字写字的人,而是会学习的人。现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处于一个知识大爆发的年代,稍有停顿,便会落后于人。不读书不会读书的教师年复一年便会沦为简单劳动力——教书匠。
给自己汲取养分,成为学生知识宝库的最朴素的源头,课堂就是耸云高山,我们就是山涧清泉,润物无声但细水长流,这就是教师最朴素最有价值的存在方式。孩子们的童年需要知识的滋润方有生机活力,而在学生最爱模仿的年纪里,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必然有很多喜欢读书的学生,从学生时代便乐于在知识的海洋恣意畅游的学生,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么?
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理论一路走来,让人敬畏。每一年新教育研究主题都在不断的深入和拓展,随之新教育的理念思想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补充。经过十多年的执着探究,新教育实践研究已深入人心,教育思想也渐成体系。这一过程,让我们一起见证了新教育的成长,更让我们共同领略到了一个教育家的蝶变历程,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只要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积极的行动起来,发扬田野精神,坚持不懈的去实践、去反思、去总结,我们同样能够拥有自己的教育蓝天。
本书介绍了新教育的理论,详细介绍了新教育的学理基础,以及为如何开展新教育出谋划策,甚至很详细的为教师的成长,课堂的建设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钦佩的不是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和独特的教育观点,也不是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教育智慧,而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自己的教育追求,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从不放弃。
新教育主张通过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教师的行走方式,学校的发展模式,和教育科研的研究范式来实现“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倡导书香校园,提倡儿童晨诵、午读、暮省,积极开展儿童阶梯性阅读,坚持进行“读写绘”课程。还有“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构筑理想课堂、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等等。这些观点和行动都是新教育思想的灵魂和精髓。坚持推动全员阅读,共建书香校园;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坚持进行教育反思,撰写教育随笔;提倡学校注重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品牌这些观点和思想等到了多数教育人的认同和支持,所以加入新教育队伍的人员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多。
首次翻看这本书,我被新教育的理念深深吸引。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我非常认同作者说的: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师不能每天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是一种缺陷。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而准备的图书,那就是学校。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是一个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人只要有精神的饥饿感,才会阅读,一天不阅读则很难受。
说到阅读,“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于是我在班里提倡学生早晨背古诗,希望孩子在每天的清晨与经典古诗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灵魂得以灵动,师生共同传达一种愉悦、饱满的精神,并以此开启一天的学习。
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然而,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他应该读什么书?我们该怎么开始阅读活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教育实验开发了“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毛虫与蝴蝶项目认为,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他们能够读懂的童书是相对有限的,我们要从大量的童书中寻找出每一年龄段儿童能够阅读的书籍。
书中还有这样几句话给我很大的触动。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应随时成为教育教学中的 “有心人”,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宝贵课堂时间,善于发现孩子的现状,通过不断反思,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完善下一次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靠自己的努力,不断的累积,沉淀,决不当“撞钟和尚”。
有了实践,有了思考,最重要的还是莫过于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朱永新教授认为: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阅读。爱读书,会读书,会用书的人,必定是一个幸福的人,拥有幸福的生活,态度,必定也能感染其身边的人。最大收益者便是我们的学生。依稀记得小时候,我的班主任对我们说,21世纪的人才,不是只会认字写字的人,而是会学习的人。现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处于一个知识大爆发的年代,稍有停顿,便会落后于人。不读书不会读书的教师年复一年便会沦为简单劳动力——教书匠。
给自己汲取养分,成为学生知识宝库的最朴素的源头,课堂就是耸云高山,我们就是山涧清泉,润物无声但细水长流,这就是教师最朴素最有价值的存在方式。孩子们的童年需要知识的滋润方有生机活力,而在学生最爱模仿的年纪里,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必然有很多喜欢读书的学生,从学生时代便乐于在知识的海洋恣意畅游的学生,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么?
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理论一路走来,让人敬畏。每一年新教育研究主题都在不断的深入和拓展,随之新教育的理念思想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补充。经过十多年的执着探究,新教育实践研究已深入人心,教育思想也渐成体系。这一过程,让我们一起见证了新教育的成长,更让我们共同领略到了一个教育家的蝶变历程,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只要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积极的行动起来,发扬田野精神,坚持不懈的去实践、去反思、去总结,我们同样能够拥有自己的教育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