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历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浅析
【作者】 刘 欣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历史教学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提倡“自主、探索、研究性”学习,是新的课程理念,也是学校教育的必然,学校教育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强调自主研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人才。为此,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
首先,大力宣传倡导自学向学生讲解阅读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阅读、自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出时间和自学环节,让他们产生自学的愿望。
其次,选择适当的阅读自学方法,使学生要自学,会自学。遵循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这样学生就乐于自学精于自学。
再次,指导学生自学进行阅读自学成果总结。在学生阅读自学以后,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及时组织学生讲座肯定学生的自学成绩,总结经验,扩大自学影响,让学生体会到阅读自学的确使自己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赢得主动权,并有利于自己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习成绩的进步。这样会增强学生自学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从而逐步形成阅读自学的良好习惯。
总之,把阅读自学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并反复坚持,不断改进,就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学生在认识到阅读自学的价值后,也会自觉拿起阅读自学这个武器,去提高历史学习成绩,从面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从能力上培养、引导学生提问的自学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也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于如何?”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的发现,成于问题的解决。教学中,如果问题不是由学生提出来的,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1、鼓励学生联想、生疑。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过程,开始发现问题有了联想萌芽,教师及时给予诱导、表扬。比如:我们在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时,有的同学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种制度?”“大运河修建在当时究竟有什么作用?”等等。这些提纲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此时,教师把握时机给予肯定,学生提问的兴趣就更浓了。从而培养了学生提问能力。
2、利用讨论、活动质疑问难。
在历史课中每一节课都要有活动和展开讨论,如孔子教学为什么要弟子到列国实践,他与我们现在的实践有什么区别等。利用这些展开道路进行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联想能力。
三、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课堂教学有相应的规则限定,通常比较枯燥,历史教学尤其如此。所以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多角度多层面展开一些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欣赏,在愉悦中获得知识,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的作法如下:
1、编制系列活动,在编制中增加学习兴趣。
教与学是双向的,也是同步的,为了使活动富有生机与活力。我们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列活动编制工作。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编制出系列活动,分发给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上历史课前,根据活动内容,进行活动准备。二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提出一定要求,让学生编制系列活动,诸如小品故事等,让学生在编制过程中产生兴趣,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根据活动系列编制商鞅与众大臣的辩论会,使学生编制小剧时,各小组干劲特大,自发准备导剧,从而对学习历史产生了兴趣。
2、开展多样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有机地创设“情景”氛围,编制历史小报,编演小品,历史故事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先秦文化”一课时,首先教师写一段话,每组由第一个同学看后,用口传入后一个同学,依次传下去,最后一个同学起来回答纸上的内容,看有哪些缺陷,利用这种游戏导入新课——文字的产生。使学生从玩中找到了问题,由问题很快转入了新课探索之中,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只有学生对历史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对历史的学习和探索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现在孩子的想象丰富,重情节,让他们想象自己就是秦始皇,宋太祖,让他们回到久远的历史年代,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讲“秦的统一”一课时,让学生在班上挑选一位学生当“记者”,“记者”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在“秦始皇”的“记者招待会上”提问。诸如:“尊敬的陛下,面对各国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差异,您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尊敬的陛下,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您将怎样让天下人民心向着您?”等等这些问题可由“秦始皇”作答,也可由“皇上”指派“大臣”出谋划策。“大臣”因为要效忠“皇上”而不得不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显得积极活跃,非常乐于参与。这种活动是平静中掀起的波澜,是枯燥中孕育的生机,是炎热中的阵阵凉爽,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保持思想集中,完成学习任务,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不经意中掌握巩固知识,又能诱发学生主动探究未来领域,培养创新意识。其次在课外组织学生观看与教材有关的影片、录相,办历史小报,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
3、自我活动评价,在评价中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活动可让学生得到启发和熏染,可让学生在活动的交流过程中就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也可就活动本身进行评价。如:讲完隋唐历史后,要求学生办历史小报,办完后,互相交流,相互评价。也可挑选较好的几位谈谈办报的设想及收获。这种品评,既能使学生品出趣味,又能使学生聪明、明理,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这些历史活动立于课堂如“映日荷花别样红”,内容鲜活形式多样,与课堂互相渗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教育和熏陶,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面不断扩大,技能水平相应提高,以达到提高学生历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不仅如此,还要“授人以渔场”,要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供给学生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环境,送给学生一个“愿学、乐学、会学、学会”的机会,教师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是学生的倡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参与者、提问者、发现者。
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
首先,大力宣传倡导自学向学生讲解阅读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阅读、自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出时间和自学环节,让他们产生自学的愿望。
其次,选择适当的阅读自学方法,使学生要自学,会自学。遵循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这样学生就乐于自学精于自学。
再次,指导学生自学进行阅读自学成果总结。在学生阅读自学以后,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及时组织学生讲座肯定学生的自学成绩,总结经验,扩大自学影响,让学生体会到阅读自学的确使自己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赢得主动权,并有利于自己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习成绩的进步。这样会增强学生自学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从而逐步形成阅读自学的良好习惯。
总之,把阅读自学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并反复坚持,不断改进,就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学生在认识到阅读自学的价值后,也会自觉拿起阅读自学这个武器,去提高历史学习成绩,从面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从能力上培养、引导学生提问的自学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也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于如何?”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的发现,成于问题的解决。教学中,如果问题不是由学生提出来的,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1、鼓励学生联想、生疑。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过程,开始发现问题有了联想萌芽,教师及时给予诱导、表扬。比如:我们在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时,有的同学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种制度?”“大运河修建在当时究竟有什么作用?”等等。这些提纲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此时,教师把握时机给予肯定,学生提问的兴趣就更浓了。从而培养了学生提问能力。
2、利用讨论、活动质疑问难。
在历史课中每一节课都要有活动和展开讨论,如孔子教学为什么要弟子到列国实践,他与我们现在的实践有什么区别等。利用这些展开道路进行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联想能力。
三、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课堂教学有相应的规则限定,通常比较枯燥,历史教学尤其如此。所以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多角度多层面展开一些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欣赏,在愉悦中获得知识,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的作法如下:
1、编制系列活动,在编制中增加学习兴趣。
教与学是双向的,也是同步的,为了使活动富有生机与活力。我们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列活动编制工作。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编制出系列活动,分发给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上历史课前,根据活动内容,进行活动准备。二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提出一定要求,让学生编制系列活动,诸如小品故事等,让学生在编制过程中产生兴趣,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根据活动系列编制商鞅与众大臣的辩论会,使学生编制小剧时,各小组干劲特大,自发准备导剧,从而对学习历史产生了兴趣。
2、开展多样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有机地创设“情景”氛围,编制历史小报,编演小品,历史故事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先秦文化”一课时,首先教师写一段话,每组由第一个同学看后,用口传入后一个同学,依次传下去,最后一个同学起来回答纸上的内容,看有哪些缺陷,利用这种游戏导入新课——文字的产生。使学生从玩中找到了问题,由问题很快转入了新课探索之中,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只有学生对历史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对历史的学习和探索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现在孩子的想象丰富,重情节,让他们想象自己就是秦始皇,宋太祖,让他们回到久远的历史年代,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讲“秦的统一”一课时,让学生在班上挑选一位学生当“记者”,“记者”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在“秦始皇”的“记者招待会上”提问。诸如:“尊敬的陛下,面对各国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差异,您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尊敬的陛下,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您将怎样让天下人民心向着您?”等等这些问题可由“秦始皇”作答,也可由“皇上”指派“大臣”出谋划策。“大臣”因为要效忠“皇上”而不得不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显得积极活跃,非常乐于参与。这种活动是平静中掀起的波澜,是枯燥中孕育的生机,是炎热中的阵阵凉爽,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保持思想集中,完成学习任务,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不经意中掌握巩固知识,又能诱发学生主动探究未来领域,培养创新意识。其次在课外组织学生观看与教材有关的影片、录相,办历史小报,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
3、自我活动评价,在评价中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活动可让学生得到启发和熏染,可让学生在活动的交流过程中就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也可就活动本身进行评价。如:讲完隋唐历史后,要求学生办历史小报,办完后,互相交流,相互评价。也可挑选较好的几位谈谈办报的设想及收获。这种品评,既能使学生品出趣味,又能使学生聪明、明理,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这些历史活动立于课堂如“映日荷花别样红”,内容鲜活形式多样,与课堂互相渗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教育和熏陶,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面不断扩大,技能水平相应提高,以达到提高学生历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不仅如此,还要“授人以渔场”,要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供给学生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环境,送给学生一个“愿学、乐学、会学、学会”的机会,教师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是学生的倡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参与者、提问者、发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