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浅析
【作者】 赵永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沙河实验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追求课程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呢?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有效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个科目很多老师认为内容单调,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其内在的教学目的,大多是“说教式”教学模式。然而,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是苍白无力的。
一、明确课程目标的精神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
1、教材内容向生活开发。
事实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期望目标。因此,只有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才能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
2、教学内容向社会开放。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说明只有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活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因此我本着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的思想进行教学。
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四、选择教学方法的时效性。
由于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环境,成长的历程都不尽相同,加之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由不同学生组成的不同学校和班级便具有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教学也要因材施教,不仅制订的教学目标不可能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要因人而异,要有针对性。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拉近教材和学生亲身经历的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把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社会上出现的新技术和新信息等都引人课程中,巧妙地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协作,互动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拉近学生与道德标准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
五、培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品德与社会课的创新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践中,凡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学生思想的“兴奋点”“困惑点”时,都应避免教师单方面的理论灌输,要针对教学内容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采用学生讨论式、课堂演讲式、参观调查式等。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集教育性和情感性为一体的课程,教学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生体”的理念,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轰思维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地给予学生尊重和爱,力求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帮助他们在落实教材知识内容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品德与社会》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牢牢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自然形成,让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有效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个科目很多老师认为内容单调,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其内在的教学目的,大多是“说教式”教学模式。然而,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是苍白无力的。
一、明确课程目标的精神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
1、教材内容向生活开发。
事实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期望目标。因此,只有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才能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
2、教学内容向社会开放。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说明只有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活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因此我本着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的思想进行教学。
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四、选择教学方法的时效性。
由于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环境,成长的历程都不尽相同,加之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由不同学生组成的不同学校和班级便具有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教学也要因材施教,不仅制订的教学目标不可能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要因人而异,要有针对性。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拉近教材和学生亲身经历的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把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社会上出现的新技术和新信息等都引人课程中,巧妙地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协作,互动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拉近学生与道德标准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
五、培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品德与社会课的创新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践中,凡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学生思想的“兴奋点”“困惑点”时,都应避免教师单方面的理论灌输,要针对教学内容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采用学生讨论式、课堂演讲式、参观调查式等。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集教育性和情感性为一体的课程,教学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生体”的理念,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轰思维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地给予学生尊重和爱,力求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帮助他们在落实教材知识内容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品德与社会》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牢牢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自然形成,让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