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究
【作者】 龚小琼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三江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种阅读形态: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功能各异,互为补充,无法替代。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群文阅读”将是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
1、让孩子在主题群文中拓展阅读空间。
群文阅读教学,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否则,群文阅读就会群龙无首,杂乱无章。基于教材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等群文阅读教学,教材中本身就有主题。基于课外阅读、略读课文等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精选文章。
从文章内容角度定主题。以时间为主题,如“春天的儿童诗”“描写晚霞的美文”群文阅读;以人物为主题,如“老舍笔下的小动物”“我的老师”群文阅读;以事物为主题,如“千姿百态的荷花”“故事中的狐狸”群文阅读;以事件为主题,如“送别诗”群文阅读等。
从人文内涵角度定主题。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如“尊重生命”“生命的价值”群文阅读;以成长教育为主题,如“名人成长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群文阅读;以爱的教育为主题,如“人与动物”“师生之情”群文阅读;以学会思考为主题,如“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群文阅读等。
从表达方式角度定主题。以写作体裁为主题,如“创世神话”“演讲稿”“儿童诗”“西湖民间故事”群文阅读;以写作方法为主题,如“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结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说”“有特色的人物外貌描写”群文阅读等。
2、让孩子在比较性阅读中学习阅读。
就像人们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骑自行车中学会骑自行车的,阅读也是在阅读中学会的。尽管教师的讲授、示范有其作用,但阅读经验是无法由他人替代的,个人的阅读策略一定是学生亲身操作、应用后内化而成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读得太少”。
也许有人会说,单篇课文的教学老师也在强调“多读”啊,实现“多读”的途径是反复读一篇四五百字的短文,一篇经过剪裁的“去情境化”的短文,但是我们发现,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并没有读的新鲜感和探究欲,没有多少人是愿意去重读一篇“一目了然”的短小的文章的,尽管这篇文章可能有其精微深刻的地方。“群文阅读”的不同在于,学生在一篇接着一篇的阅读当中,始终保留着新鲜感,特别是在横向结构的比较性阅读中,学生会不断涌现质疑和发现。因此,“群文阅读”的课堂,学生的主动阅读会占取很大的比例。
3、让孩子在读说结合中感受阅读真谛。
老师或选择一篇文笔优美、情节动人的文章、片段,合着优美柔和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请孩子把读到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或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文章,或用阅读的文章来口试、抢答,或老师示范朗读一篇文章的开头部分,关键处嘎然而止,让孩子们接读,或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每周在阅读课上朗读、讲述、表演、答问、交流、发言等的孩子都可以在教室的阅读角上的小树上贴上一个红苹果。一期下来,阅读角上一棵棵小树挂满了果实,让孩子们懂得了只有踏踏实实的阅读,才会有满意的回报。从“一篇”到“一群”,“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意味着老师不可能提太多问题,意味着老师不能发起太多讨论。老师话多了,问题多了,对话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就少了,此长彼消,这群文章,学生就读不完了。所以“群文阅读”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意味着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前后呼应、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的课堂,往往是连结和环节偏多、转换频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间接地侵占了孩子自读自悟的时间,没有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群文阅读”就不可能实现;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文章了。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这种分析性阅读的典型特征是:20字的《登鹳雀楼》,在小学二年级要条分缕析35分钟,热热闹闹一节课,数数字数20个。在“群文阅读”里,老师不可能这么上,很简单,时间来不及啊;意味着老师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步步扎实……“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意味着老师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一则时间上不允许,因为有感情朗读是特别费时间的;二则无限放大有感情朗读,势必会挤占掉一些更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尝试与学习。老师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必须更多地尝试更真实的、更实用的类生活化阅读。
4、让孩子在形成性评价中提高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群文教学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应侧重评价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价值取向,不宜太过于计较学习结果;应侧重评价学生的态度、方法,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不宜太过于强调探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应侧重学生自我、群体、家长的综合评价,不能单以教师的评价为标准。现在提倡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很适合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5、让孩子群文阅读消除传统教学痼疾。
从“一篇”到“一群”的更大价值是努力改变以往阅读教学中的许多痼疾。它意味着“教”的改变。单位时间内,教师“讲”的时间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就相对少了。“群文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其实,“群文阅读”对课堂结构没有太多苛求,它要求简化课堂环节,把大块时间用于学生的自读自悟。学生自悟自读时间的增加,意味着教师条分缕析阅读指导时间的减少。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的课堂里,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师要学会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句话,要学会有所放弃。例如,这种课上,教师不可能将朗读、“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时间首先不允许,有所舍弃,才能将过去可能无限放大的时间还给自主阅读。课堂上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师生一起完成:你必须依据读物的不同性质,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你必须进行更为实战也更为实用的“生活化”阅读。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认为,群文阅读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片新天地,是小学语文教学从“少慢差费”走向“多快好省”的一条新途径。
1、让孩子在主题群文中拓展阅读空间。
群文阅读教学,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否则,群文阅读就会群龙无首,杂乱无章。基于教材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等群文阅读教学,教材中本身就有主题。基于课外阅读、略读课文等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精选文章。
从文章内容角度定主题。以时间为主题,如“春天的儿童诗”“描写晚霞的美文”群文阅读;以人物为主题,如“老舍笔下的小动物”“我的老师”群文阅读;以事物为主题,如“千姿百态的荷花”“故事中的狐狸”群文阅读;以事件为主题,如“送别诗”群文阅读等。
从人文内涵角度定主题。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如“尊重生命”“生命的价值”群文阅读;以成长教育为主题,如“名人成长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群文阅读;以爱的教育为主题,如“人与动物”“师生之情”群文阅读;以学会思考为主题,如“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群文阅读等。
从表达方式角度定主题。以写作体裁为主题,如“创世神话”“演讲稿”“儿童诗”“西湖民间故事”群文阅读;以写作方法为主题,如“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结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说”“有特色的人物外貌描写”群文阅读等。
2、让孩子在比较性阅读中学习阅读。
就像人们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骑自行车中学会骑自行车的,阅读也是在阅读中学会的。尽管教师的讲授、示范有其作用,但阅读经验是无法由他人替代的,个人的阅读策略一定是学生亲身操作、应用后内化而成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读得太少”。
也许有人会说,单篇课文的教学老师也在强调“多读”啊,实现“多读”的途径是反复读一篇四五百字的短文,一篇经过剪裁的“去情境化”的短文,但是我们发现,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并没有读的新鲜感和探究欲,没有多少人是愿意去重读一篇“一目了然”的短小的文章的,尽管这篇文章可能有其精微深刻的地方。“群文阅读”的不同在于,学生在一篇接着一篇的阅读当中,始终保留着新鲜感,特别是在横向结构的比较性阅读中,学生会不断涌现质疑和发现。因此,“群文阅读”的课堂,学生的主动阅读会占取很大的比例。
3、让孩子在读说结合中感受阅读真谛。
老师或选择一篇文笔优美、情节动人的文章、片段,合着优美柔和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请孩子把读到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或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文章,或用阅读的文章来口试、抢答,或老师示范朗读一篇文章的开头部分,关键处嘎然而止,让孩子们接读,或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每周在阅读课上朗读、讲述、表演、答问、交流、发言等的孩子都可以在教室的阅读角上的小树上贴上一个红苹果。一期下来,阅读角上一棵棵小树挂满了果实,让孩子们懂得了只有踏踏实实的阅读,才会有满意的回报。从“一篇”到“一群”,“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意味着老师不可能提太多问题,意味着老师不能发起太多讨论。老师话多了,问题多了,对话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就少了,此长彼消,这群文章,学生就读不完了。所以“群文阅读”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意味着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前后呼应、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的课堂,往往是连结和环节偏多、转换频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间接地侵占了孩子自读自悟的时间,没有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群文阅读”就不可能实现;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文章了。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这种分析性阅读的典型特征是:20字的《登鹳雀楼》,在小学二年级要条分缕析35分钟,热热闹闹一节课,数数字数20个。在“群文阅读”里,老师不可能这么上,很简单,时间来不及啊;意味着老师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步步扎实……“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意味着老师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一则时间上不允许,因为有感情朗读是特别费时间的;二则无限放大有感情朗读,势必会挤占掉一些更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尝试与学习。老师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必须更多地尝试更真实的、更实用的类生活化阅读。
4、让孩子在形成性评价中提高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群文教学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应侧重评价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价值取向,不宜太过于计较学习结果;应侧重评价学生的态度、方法,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不宜太过于强调探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应侧重学生自我、群体、家长的综合评价,不能单以教师的评价为标准。现在提倡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很适合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5、让孩子群文阅读消除传统教学痼疾。
从“一篇”到“一群”的更大价值是努力改变以往阅读教学中的许多痼疾。它意味着“教”的改变。单位时间内,教师“讲”的时间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就相对少了。“群文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其实,“群文阅读”对课堂结构没有太多苛求,它要求简化课堂环节,把大块时间用于学生的自读自悟。学生自悟自读时间的增加,意味着教师条分缕析阅读指导时间的减少。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的课堂里,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师要学会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句话,要学会有所放弃。例如,这种课上,教师不可能将朗读、“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时间首先不允许,有所舍弃,才能将过去可能无限放大的时间还给自主阅读。课堂上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师生一起完成:你必须依据读物的不同性质,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你必须进行更为实战也更为实用的“生活化”阅读。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认为,群文阅读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片新天地,是小学语文教学从“少慢差费”走向“多快好省”的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