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文言文活力课堂的构建策略
【作者】 覃安东
【机构】 广西百色学院附属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的一部分,以其语言的古朴典雅、思想的博大精深、风格的异彩纷呈而成为文学殿堂里一笔宝贵财富。然而,在学生流行的“语文学习三怕”中,文言文竟然成为“首怕”,被戏称为“第二外语”。面对这种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文言文教学,怎样构建充满活力和效益的文言文课堂呢?这是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文言文 活力课堂 构建策略
曾几何时,学生中便流行:“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鲁迅文。”文言文竟被列为“最怕”之首,甚至被一些学生戏称为“第二外语”,并群聚而笑曰:“文言文学习,难于上青天”!由此可见学生日常对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和无助。面对这种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文言文教学,怎样构建充满活力和效益的文言文课堂呢?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略谈几点体会和做法,聊以共讨。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学习起来自然也踟蹰不前。因此,文言文教学更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要激发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例如学习《爱莲说》时可引用关于莲的谜语导入;学习《出师表》时可用诸葛亮的神奇传说和忠贞的品质导入;学习《醉翁亭记》时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等,这样将课文内容生活化,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激活了课堂,教学效果自然更佳。
二、 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注重课文的诵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古时候,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苏东坡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于自知。”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要反复诵读,何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优秀散文需要读,诗词需要读,文言文更需要读。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怎样读?把自读和范读相结合,把齐读与个读相结合,把讲前读与讲后读相结合,把朗读和背诵相结合。把这四结合落实到位,对文言文内容的把握可以说已完成了一半。并且,要要求学生自由的、大声的朗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这样学生就能在朗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在朗读中唤起美感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朗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学生创造,在朗读中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文章感情。例《蜀道难》,多读,便可疏通文意,体悟到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而达到这一点,就成功了一半;《祭十二郎文》,通过诵读,文中的悲郁之情便了然于胸;《归去来兮辞》,让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诗句的意蕴,要像读诗一样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有时,在有准备的条件下,一次成功的范读就可以使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大意。
三、自主合作,整体提升。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多学,深学”。因此,学习文言文时,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需先把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内容教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尽可能地自主排除字词障碍,并能在自习中有意识地积累文言文知识。其次,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合作,互相提出问题,共同解决。最后,把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培养其质疑、探究、分析、概括等意识,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鉴赏的能力,也促进生生、师生互动,大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益。
四、言文并重,相得益彰。
“文言文”,顾名思义,既是言,又是文,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言”“文”并重,通过教学使“文”与“言”达到和谐、统一。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说,理解文言文的文字仅仅是文言文教学的开端,远没有达到鉴赏文言文作品内涵的地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我国古代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它承载着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那些丰满的人物、优美的文字、跌宕多姿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无不充满激情,散发美感,富于感召和启迪。因此,引导学生深入到文言文作品的内部,去解读文章的内涵,在解读内涵的过程中进一步落实字词的理解,“言”“文”并举,实现“言”和“文”的融合,才是文言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作品,被称为“明文第一”。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引导学生感悟亲情、体味中国传统文化中浓重的家庭观念的名篇范例。在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的方式扫清词句障碍、解决了“言”的问题后,“文”会从“言”中流淌出来。这篇文章可以从“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个句子入手,向前后延展。体现“可喜”之情:小屋的修缮之乐,周围环境的美景之乐,轩中的读书之乐。在这样清幽、雅致的环境中读书,学生也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操美和精神世界的丰富。表现可悲之事:大家庭的分崩离析,慈母早逝的哀伤,辜负祖母功名难就的伤痛,怀念亡妻的悲痛等。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心理的精髓――“和”与“合”,学生自然能体会归有光内心无限的痛惜与失落。正如班固所说,“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在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学生则通过学习不仅有了“言”的积累,也会得到情感上的启发,感悟亲情的可贵。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所谓阅读,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这样一个进去、出来的过程,体现在文言文教学里,就是借助“言”去融合“文”的内涵。而通过“文”的内涵又加深了对“言”的理解和记忆,可谓两者并行,相得益彰。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言”“文”并重,并寻找到文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如果文言文教学能像古人所说的那样,“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就一定会在学生头脑中扎下深根,并使之终生受用,也只有这样,才真正做到了教“言”与教“文”的和谐统一。
五、多法并举,灵动教学。
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多是采用“满堂灌”的串讲式,即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的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我认为可灵活运用以下多种方法,让课堂灵动多姿,充满意趣。
1、诵读法。即熟读和背诵的方法。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让学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
2、讲解法。讲解法的运用是灵活多变的,可以是学生间的合作互解,也可以是老师发现学生疑难错误后的释难解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效益。
3、讲析法。即“用讲述分析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理解的教学方法。分析要从教学目的出发,抓住课文的特点和重点,紧扣课文的字词句来进行。可以侧重于课文的某一方面,如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结构分析,语言分析,逻辑分析,表现手法分析等,不必面面俱到。”
4、评点法。即对古诗文的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品评点示。评,主要用在层次段落间,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作简明扼要的评析;点,主要用在字词句间,就其精妙与疑难之处作出启发和提示。要评得中肯,点得准确。
5、比较法。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等。使学生明用法,知差别。
6、归纳法。即贯讲时能上连下挂,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教《师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等。引导学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内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
7、活动竞赛法。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堂小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并进行课本剧表演;举办“答记者问”活动;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他文体的演讲竞赛和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活动竞赛中学到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思辨等能力。
六、善借媒体,丰富课堂。
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可由《三国演义》的片头曲音像导入,《滕王阁序》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其壮美的画面。教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素材丰富多彩、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会给学生以审美愉悦和无限遐想,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主旨感情的把握。
七、激励评价,促进发展。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这不是随波逐流,反而能激活课堂气氛。在评价过程中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这些方式都能促使学生萌发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总之,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让文言课堂充满活力与激情,教师就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学观念,避免“满堂灌”,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
让我们把文言文活力课堂教学探索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林伟民 .《活力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教学艺术》2012.
[2]方顺荣.建构和实践“大气、厚实、精致、高效”的中学语文阅读[J].语文教学通迅,2014(1).
[3]邓明洋.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品质的突破[J].中学语文2014(2).
[4]赵丽萍.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
关键词:文言文 活力课堂 构建策略
曾几何时,学生中便流行:“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鲁迅文。”文言文竟被列为“最怕”之首,甚至被一些学生戏称为“第二外语”,并群聚而笑曰:“文言文学习,难于上青天”!由此可见学生日常对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和无助。面对这种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文言文教学,怎样构建充满活力和效益的文言文课堂呢?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略谈几点体会和做法,聊以共讨。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学习起来自然也踟蹰不前。因此,文言文教学更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要激发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例如学习《爱莲说》时可引用关于莲的谜语导入;学习《出师表》时可用诸葛亮的神奇传说和忠贞的品质导入;学习《醉翁亭记》时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等,这样将课文内容生活化,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激活了课堂,教学效果自然更佳。
二、 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注重课文的诵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古时候,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苏东坡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于自知。”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要反复诵读,何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优秀散文需要读,诗词需要读,文言文更需要读。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怎样读?把自读和范读相结合,把齐读与个读相结合,把讲前读与讲后读相结合,把朗读和背诵相结合。把这四结合落实到位,对文言文内容的把握可以说已完成了一半。并且,要要求学生自由的、大声的朗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这样学生就能在朗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在朗读中唤起美感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朗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学生创造,在朗读中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文章感情。例《蜀道难》,多读,便可疏通文意,体悟到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而达到这一点,就成功了一半;《祭十二郎文》,通过诵读,文中的悲郁之情便了然于胸;《归去来兮辞》,让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诗句的意蕴,要像读诗一样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有时,在有准备的条件下,一次成功的范读就可以使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大意。
三、自主合作,整体提升。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多学,深学”。因此,学习文言文时,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需先把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内容教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尽可能地自主排除字词障碍,并能在自习中有意识地积累文言文知识。其次,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合作,互相提出问题,共同解决。最后,把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培养其质疑、探究、分析、概括等意识,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鉴赏的能力,也促进生生、师生互动,大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益。
四、言文并重,相得益彰。
“文言文”,顾名思义,既是言,又是文,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言”“文”并重,通过教学使“文”与“言”达到和谐、统一。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说,理解文言文的文字仅仅是文言文教学的开端,远没有达到鉴赏文言文作品内涵的地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我国古代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它承载着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那些丰满的人物、优美的文字、跌宕多姿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无不充满激情,散发美感,富于感召和启迪。因此,引导学生深入到文言文作品的内部,去解读文章的内涵,在解读内涵的过程中进一步落实字词的理解,“言”“文”并举,实现“言”和“文”的融合,才是文言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作品,被称为“明文第一”。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引导学生感悟亲情、体味中国传统文化中浓重的家庭观念的名篇范例。在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的方式扫清词句障碍、解决了“言”的问题后,“文”会从“言”中流淌出来。这篇文章可以从“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个句子入手,向前后延展。体现“可喜”之情:小屋的修缮之乐,周围环境的美景之乐,轩中的读书之乐。在这样清幽、雅致的环境中读书,学生也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操美和精神世界的丰富。表现可悲之事:大家庭的分崩离析,慈母早逝的哀伤,辜负祖母功名难就的伤痛,怀念亡妻的悲痛等。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心理的精髓――“和”与“合”,学生自然能体会归有光内心无限的痛惜与失落。正如班固所说,“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在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学生则通过学习不仅有了“言”的积累,也会得到情感上的启发,感悟亲情的可贵。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所谓阅读,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这样一个进去、出来的过程,体现在文言文教学里,就是借助“言”去融合“文”的内涵。而通过“文”的内涵又加深了对“言”的理解和记忆,可谓两者并行,相得益彰。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言”“文”并重,并寻找到文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如果文言文教学能像古人所说的那样,“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就一定会在学生头脑中扎下深根,并使之终生受用,也只有这样,才真正做到了教“言”与教“文”的和谐统一。
五、多法并举,灵动教学。
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多是采用“满堂灌”的串讲式,即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的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我认为可灵活运用以下多种方法,让课堂灵动多姿,充满意趣。
1、诵读法。即熟读和背诵的方法。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让学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
2、讲解法。讲解法的运用是灵活多变的,可以是学生间的合作互解,也可以是老师发现学生疑难错误后的释难解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效益。
3、讲析法。即“用讲述分析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理解的教学方法。分析要从教学目的出发,抓住课文的特点和重点,紧扣课文的字词句来进行。可以侧重于课文的某一方面,如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结构分析,语言分析,逻辑分析,表现手法分析等,不必面面俱到。”
4、评点法。即对古诗文的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品评点示。评,主要用在层次段落间,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作简明扼要的评析;点,主要用在字词句间,就其精妙与疑难之处作出启发和提示。要评得中肯,点得准确。
5、比较法。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等。使学生明用法,知差别。
6、归纳法。即贯讲时能上连下挂,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教《师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等。引导学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内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
7、活动竞赛法。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堂小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并进行课本剧表演;举办“答记者问”活动;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他文体的演讲竞赛和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活动竞赛中学到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思辨等能力。
六、善借媒体,丰富课堂。
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可由《三国演义》的片头曲音像导入,《滕王阁序》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其壮美的画面。教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素材丰富多彩、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会给学生以审美愉悦和无限遐想,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主旨感情的把握。
七、激励评价,促进发展。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这不是随波逐流,反而能激活课堂气氛。在评价过程中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这些方式都能促使学生萌发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总之,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让文言课堂充满活力与激情,教师就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学观念,避免“满堂灌”,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
让我们把文言文活力课堂教学探索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林伟民 .《活力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教学艺术》2012.
[2]方顺荣.建构和实践“大气、厚实、精致、高效”的中学语文阅读[J].语文教学通迅,2014(1).
[3]邓明洋.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品质的突破[J].中学语文2014(2).
[4]赵丽萍.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