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探寻

【作者】 邹建华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九龙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我们必须要想方设法使这一目标得以落实。在众多方法中,激趣应是首要的,创新阅读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开展,实施生活化阅读,是落实的很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发展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作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阅读教学,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传统阅读教学,重教师讲解,把分析得透、深作为教学效果好的追求,却把我们要服务的对象是否学到了什么却忽略了,这显然是重教不重学的表现。在倡导学生是学生主体的今天,我们应还阅读教学以归真,让学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成为阅读教学的追求。下面,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一种能促使学生持续学、主动学的积极动力,当人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的探索,就会投入精力,心驰神往。众所周知,小学生是最没耐性的,兴趣也缺乏持久性,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空间。教师平时可以收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图书、报纸等,也可以推荐一些他们喜欢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读。如果时间容许可以开设阅读课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阅读的心得体会。鼓励、奖励学生在学习阅读中所表现出的每一个优点和进步。积极的表扬使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爱上祖国文字。从而使学生乐于阅读,在阅读中得到乐趣。在乐趣中得到知识。又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主动性差,更没有耐力和毅力,更需要我们着力培养学生作为持续学习的兴趣。
  二、创新阅读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高耗低效,究其原因就是教学方法简单,模式陈旧。在推进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不可能固守模式,仍沿袭传统一套。要改革创新。对于课堂,我们要有开拓创新的意识,敢于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教学模式,善于用自己独特的思想方法和见解去解读作品,并进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和再创造。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农村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和引导小学生进入阅读学习的状态。我们知道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传授为主导。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是简单的教师讲和学生听、教师说和学生写。这种方式不能很好扩展小学生的思维。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多读。教师的导读艺术就表现在善于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拓展阅读思维的四维空间,在阅读理解和阅读迁移两个层面上培养他们的阅读创新能力。改变以往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固有模式。一个好的教师不是只会让学生跟着自己走,而且也要能要把握学生的反应和情绪,顺势而导,让学生融进课堂去学阅读、去学习。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保证教学新颖性的重要策略之一。传统因缺乏相应硬件支撑,教学手段显得单一。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即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践告诉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这样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突破了阅读的难点,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阅读的文章。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并对课堂的有效拓展起到了巨大作。我们知道,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中。
  四、开展贴近生活的阅读活动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同样我们学习的文章也是生活的缩影,生活是语文的真正源泉。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学生更多的是存在于家庭中和社会中。所以小学生阅读应该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感悟人生百态,感悟阅读学习真谛,进而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由于见少识窄,缺少对作者的情感体验,缺少对作者生活时代背景的了解。因此,在品读文章时会体会不到那种思想感情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教师应该好好应用社会这个大舞台,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的深处,体验不同的人生真谛,不同的人生状况。提高理解文章的能力如果说,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指向的是学生未来生活的话,那么“人文性”关注的是学生现实的生活,关注的是他们在学习中的每一次快乐与感动,每一次创造与成功。只有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成为精神的源泉从而流入学生的生活,才能焕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有感情朗读,情境感想 多媒体的应用等,引导学生在感知文章,理解主题,渗透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能力,使之得以训练,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喜欢阅读、喜欢学习,不断提升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语文阅读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教学中积累经验,并不断进行尝试实验,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能够添上一双隐形的翅膀,在语文的世界里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许海鹰,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索[J].语文学刊,2008年。
  [2]戴卫华,语文教育改革中的阅读教学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3]杨东莉,低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J].阅读与鉴赏,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