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瓶颈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 何晓林 谭正刚 梅 子
【机构】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推行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与发展。本文在全面阐述职业院校企业实践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制约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瓶颈,系统研究了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rying to promote teachers’ enterprise practice, and it plays a key rule on the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description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enterprise practi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ers’ enterprise practice, by analyzing the?bottleneck of enterprise practic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 enterprise practice
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操作技能,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细分需求,培养出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制度与意见,对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实施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参与主体角色认识不足、运行与保障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补偿模式缺失等原因导致了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流于形式、时效性欠佳。因此,明确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现实意义,分析教师企业实践存在的瓶颈,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师企业实践对策,有助于推进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成效、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
一、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为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这项持续性的工作,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因此,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是切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具有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形势的现实意义。
(二)凸显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切实保障
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直接面向市场、对接企业的。因此,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市场主体的企业挂钩,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接轨,满足社会各行业对职业人的需要。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而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与操作能力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一线的教师,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由此可见,职业院校教师只有深入企业才能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人才需求、懂得生产工艺流程、锻炼岗位操作能力、理解企业管理文化,才能将最新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培育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也才能从根本上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
(三)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源于学科本位的培养模式,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培训也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学科为主的特点,在这种模式下,职业院校的教师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现场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实训、生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普遍较弱,这不但有悖于职业教育特点,也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相背离。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尤其是改革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体现职业教育本质的师资队伍措施,这也是职业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四)拓展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对接企业的主要方式,而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了联系与沟通的桥梁,有效地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持续开展,同时,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效手段,职业院校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可以直接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设备开发,利用师资优势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能更好地提升校企双方的社会知名度,形成校企双赢的良好局面,也拓展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二、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瓶颈分析
(一)政策支持缺乏力度,激励机制尚待完善
尽管国家先后出台了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政策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规范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管理与要求,但是,对教师参与实践的企业要求尚未涉及,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实践企业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导向与相应的激励机制,很难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实践企业甚至认为教师实践会干扰正常的工作秩序。因此,企业对教师到企业实践缺乏积极性,不太愿意接收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
(二)监督管理办法粗放,保障运行措施缺失
实践成效是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着力点,因此,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和切实可行的保障运行机制是达到实践成效的基础。但就现状而言,大部分的职业院校存在监管办法简单、保障措施缺失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学校没有专门针对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甚至没有教师企业实践的保障与激励制度,这些不足造成了教师企业实践目标难以实现。
(三)实践教师认识不足,实践岗位脱离专业
就目前而言,职业院校教师对企业实践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既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是职业院校办学规律的必然要求,更没有高度重视企业实践的职业匹配问题,尤其是在相关保障制度与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多数教师持被动消极态度,采取应付了事的心态,甚至把企业实践当作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的负担,同时,实践企业因缺乏动力机制支撑,出现积极性不高、配合程度差等不利因素,使得职业院校教师被安排的实践岗位与从事教学的专业相脱离。
(四)校企合作程度薄弱,利益补偿难以共赢
从理论上来讲校企合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提升教师的实操水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部分的企业是基于个人关系接收到企业实践的教师,关键岗位、核心技术、新型工艺等很难涉及,合作程度处于被动应付阶段;二是企业在接收教师实践活动中,往往得不到教师的技术支持和研发帮助,给教师提供实践岗位又不能从学校得到经济上的补偿。这些问题造就了校企合作利益补偿难以实现共赢。
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对策研究
(一)健全宏观环境的运行机制
宏观环境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是推进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重要保障。国家应根据当前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现实情况,通过修订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与运行机制,为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提供宏观环境保障,进一步明确企业担负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责任,可以因地制宜地鼓励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同时给予接纳职业院校教师实践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主动积极参与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并将教师企业实践纳入到企业考核指标中。
与此同时,要不断强化地方政府对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统筹工作,政府应从教育大局出发,对职业院校到企业实践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积极制定计划和要求,搭建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平台,在统筹职业教育与企业持续发展方面做坚强的支撑,保障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校企和谐关系。
(二)完善微观层面的制度措施
作为教师企业实践直接受益者的职业院校,要把教师企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专业机构和指派专人对教师企业实践进行统筹协调教师企业实践,进一步完善教师企业实践的监督管理制度,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实际,分类制定实践考核办法,通过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企业实践的长效机制。
职业院校在落实相应规定制度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教师企业实践的待遇与报酬,将教师企业实践的表现和实绩作为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将教师企业实践情况与职称评审挂钩,把技能考核作为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聘的必备指标,切实体现职业教育对教师技能素养的要求。
(三)提升实践教师的思想契合
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是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土壤,营造和谐的教师企业实践舆论环境是促使该项工作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政府、教育部门、职业院校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企业实践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程度和特殊意义,并高度重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工作。 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习、专题研讨、座谈会、经验报告等形式让职业院校教师提高思想认识,使其深刻意识到企业实践不仅是学校工作安排的需要,更是提升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安全意识的需要。
职业院校教师还应纠正自身对企业实践的认识偏差,克服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固有教育思维模式,应身体力行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企业管理过程,在开拓专业视野的同时,整合知识结构,这样重构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地培育出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契合的应用型人才。
(四)推进校企合作的补偿共赢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显著特点,也是教师企业实践的重要依托。职业院校是校企合作的主动方,应积极主动地联系合作企业,构建教师企业实践的稳定长效渠道。学校还应依托产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职教集团、校企合作中心以及人脉关系为教师提供专业合适对口的实践企业。同时,职业院校根据教师企业实践规划,划拨专项经费,对接纳教师实践的企业进行合理的经济利益补偿。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来实现产学结合的互动共赢。
在校企合作教师企业实践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按教师企业经历和技术职称的不同采用兼顾差异、分层推进的办法,采取教师与学生双顶岗和阶段性轮岗相结合、企业实践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企业实践与教学改革相结合、企业实践与企业项目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教师在实践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技术服务与经济收益,可以有效地推校企深度合作深度,实现双方利益补偿共赢。
参考文献:
[1]颜炼钢.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问题及对策新探[J].教育与职业.2014,(15): 73-75.
[2]王启龙.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困难与对策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2(7):60-64.
[3]许黎英.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改革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4):55-59.
[4]林文学,邹小云.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34-36.
[5]张仓.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J].科技视界.2013,(26):263-264.
[6]李月清,吴静.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的方法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40-44.
作者简介:
何晓林,男,(1977-),汉族,四川省南充人,硕士,副教授,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谭正刚,男,(1969-),汉族,四川省成都人,本科,副教授,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教学管理。
梅子,女,(1991-),汉族,湖北黄冈人,本科,助理讲师,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rying to promote teachers’ enterprise practice, and it plays a key rule on the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description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enterprise practi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ers’ enterprise practice, by analyzing the?bottleneck of enterprise practic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 enterprise practice
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操作技能,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细分需求,培养出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制度与意见,对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实施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参与主体角色认识不足、运行与保障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补偿模式缺失等原因导致了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流于形式、时效性欠佳。因此,明确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现实意义,分析教师企业实践存在的瓶颈,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师企业实践对策,有助于推进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成效、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
一、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为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这项持续性的工作,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因此,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是切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具有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形势的现实意义。
(二)凸显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切实保障
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直接面向市场、对接企业的。因此,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市场主体的企业挂钩,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接轨,满足社会各行业对职业人的需要。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而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与操作能力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一线的教师,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由此可见,职业院校教师只有深入企业才能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人才需求、懂得生产工艺流程、锻炼岗位操作能力、理解企业管理文化,才能将最新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培育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也才能从根本上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
(三)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源于学科本位的培养模式,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培训也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学科为主的特点,在这种模式下,职业院校的教师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现场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实训、生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普遍较弱,这不但有悖于职业教育特点,也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相背离。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尤其是改革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体现职业教育本质的师资队伍措施,这也是职业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四)拓展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对接企业的主要方式,而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了联系与沟通的桥梁,有效地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持续开展,同时,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效手段,职业院校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可以直接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设备开发,利用师资优势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能更好地提升校企双方的社会知名度,形成校企双赢的良好局面,也拓展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二、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瓶颈分析
(一)政策支持缺乏力度,激励机制尚待完善
尽管国家先后出台了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政策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规范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管理与要求,但是,对教师参与实践的企业要求尚未涉及,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实践企业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导向与相应的激励机制,很难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实践企业甚至认为教师实践会干扰正常的工作秩序。因此,企业对教师到企业实践缺乏积极性,不太愿意接收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
(二)监督管理办法粗放,保障运行措施缺失
实践成效是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着力点,因此,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和切实可行的保障运行机制是达到实践成效的基础。但就现状而言,大部分的职业院校存在监管办法简单、保障措施缺失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学校没有专门针对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甚至没有教师企业实践的保障与激励制度,这些不足造成了教师企业实践目标难以实现。
(三)实践教师认识不足,实践岗位脱离专业
就目前而言,职业院校教师对企业实践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既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是职业院校办学规律的必然要求,更没有高度重视企业实践的职业匹配问题,尤其是在相关保障制度与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多数教师持被动消极态度,采取应付了事的心态,甚至把企业实践当作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的负担,同时,实践企业因缺乏动力机制支撑,出现积极性不高、配合程度差等不利因素,使得职业院校教师被安排的实践岗位与从事教学的专业相脱离。
(四)校企合作程度薄弱,利益补偿难以共赢
从理论上来讲校企合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提升教师的实操水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部分的企业是基于个人关系接收到企业实践的教师,关键岗位、核心技术、新型工艺等很难涉及,合作程度处于被动应付阶段;二是企业在接收教师实践活动中,往往得不到教师的技术支持和研发帮助,给教师提供实践岗位又不能从学校得到经济上的补偿。这些问题造就了校企合作利益补偿难以实现共赢。
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对策研究
(一)健全宏观环境的运行机制
宏观环境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是推进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重要保障。国家应根据当前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现实情况,通过修订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与运行机制,为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提供宏观环境保障,进一步明确企业担负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责任,可以因地制宜地鼓励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同时给予接纳职业院校教师实践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主动积极参与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并将教师企业实践纳入到企业考核指标中。
与此同时,要不断强化地方政府对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统筹工作,政府应从教育大局出发,对职业院校到企业实践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积极制定计划和要求,搭建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平台,在统筹职业教育与企业持续发展方面做坚强的支撑,保障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校企和谐关系。
(二)完善微观层面的制度措施
作为教师企业实践直接受益者的职业院校,要把教师企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专业机构和指派专人对教师企业实践进行统筹协调教师企业实践,进一步完善教师企业实践的监督管理制度,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实际,分类制定实践考核办法,通过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企业实践的长效机制。
职业院校在落实相应规定制度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教师企业实践的待遇与报酬,将教师企业实践的表现和实绩作为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将教师企业实践情况与职称评审挂钩,把技能考核作为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聘的必备指标,切实体现职业教育对教师技能素养的要求。
(三)提升实践教师的思想契合
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是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土壤,营造和谐的教师企业实践舆论环境是促使该项工作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政府、教育部门、职业院校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企业实践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程度和特殊意义,并高度重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工作。 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习、专题研讨、座谈会、经验报告等形式让职业院校教师提高思想认识,使其深刻意识到企业实践不仅是学校工作安排的需要,更是提升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安全意识的需要。
职业院校教师还应纠正自身对企业实践的认识偏差,克服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固有教育思维模式,应身体力行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企业管理过程,在开拓专业视野的同时,整合知识结构,这样重构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地培育出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契合的应用型人才。
(四)推进校企合作的补偿共赢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显著特点,也是教师企业实践的重要依托。职业院校是校企合作的主动方,应积极主动地联系合作企业,构建教师企业实践的稳定长效渠道。学校还应依托产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职教集团、校企合作中心以及人脉关系为教师提供专业合适对口的实践企业。同时,职业院校根据教师企业实践规划,划拨专项经费,对接纳教师实践的企业进行合理的经济利益补偿。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来实现产学结合的互动共赢。
在校企合作教师企业实践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按教师企业经历和技术职称的不同采用兼顾差异、分层推进的办法,采取教师与学生双顶岗和阶段性轮岗相结合、企业实践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企业实践与教学改革相结合、企业实践与企业项目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教师在实践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技术服务与经济收益,可以有效地推校企深度合作深度,实现双方利益补偿共赢。
参考文献:
[1]颜炼钢.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问题及对策新探[J].教育与职业.2014,(15): 73-75.
[2]王启龙.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困难与对策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2(7):60-64.
[3]许黎英.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改革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4):55-59.
[4]林文学,邹小云.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34-36.
[5]张仓.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J].科技视界.2013,(26):263-264.
[6]李月清,吴静.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的方法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40-44.
作者简介:
何晓林,男,(1977-),汉族,四川省南充人,硕士,副教授,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谭正刚,男,(1969-),汉族,四川省成都人,本科,副教授,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教学管理。
梅子,女,(1991-),汉族,湖北黄冈人,本科,助理讲师,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