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向才华

【机构】 四川省万源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教师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质疑思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简要阐述了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新和必要性。 
  关键词:高中政治 教学实践 创新能力 课改实践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到来,世界各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发展所面临挑战与机遇,这些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那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某件事感兴趣,就会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依据政治学科的理论和教学目标的规定,通过社会调查、实践、观察等多渠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增加学生的亲身感受。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创造活动的动机,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定的课题,学生依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同时,充分利用政治课的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造动机,如:校园拒绝毒品,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等。教师应积极创设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报纸杂志等途径获得信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了解我党的工作重点和工作中心,了解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点和敏感的话题;了解每年的年度感动人物;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梳理归纳,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从热点分析中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责任感得到增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激发教师的创新动机  
  政治教师要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学科与社会发展的未来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工作与生命价值联系起来,增强对自己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会带动学生创新。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语言艺术创新伊始,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胜的事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思想政治课较为抽象、趣味性差,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往往不能取得内在的一致和契合,学生往往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感到难以创新。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富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三、培养学生质疑思辨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宋代哲学家张载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疑,就是问题、困惑。有疑,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努力探究问题。教师通过课堂精妙提问,引发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良好习惯,激励学生关注时政,关注社会生活,收集国内外重要时政新闻,找出问题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书本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 
  教师应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要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如讲“商品”时,采取迂回式提问:大自然中和煦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这种迂回式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具体,要传授的知识水到渠成,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和创新性等要素也都得到了训练。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与学变为师生双边的互动活动。例如,在教学“价值规律表现形式”时,以是万源山区种玉米为例,形象讲解。当玉米及其制品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时,价格猛涨。于是,当地农户不断扩种,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扶持及薄膜技术的推广,玉米产量猛增,价格一落再落,农户“多收了三五斗”,增产不争收。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后,我出示三个问题:①为什么很多人扩种玉米?②玉米为什么降价?③上述现状是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并结合上述玉米降价问题讨论交流,去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首先,获得利益是生产经营者生产的直接目的,农户扩种玉米是看中了玉米的价格高。通过探究学生懂得了“价格上涨--获利增加--扩大生产”的第一轮变化过程。其次,引导学生探索,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玉米的产量猛增,市场上供求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直接结果是什么,学生分析其原因得出“扩大生产--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的第二轮变化过程。综合分析,原始的驱动力是利益,利益调节着生产,最终体现出来的是价格的增减变化,这就是一只无形的手--价值规律在左右着市场变化。紧接着,抓住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时诱导学生,玉米价格变化,种植户如果有盈利,会有何反应,如果没有盈利,种植户又有什么反应,这说明什么?通过再次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如果种农民无利可图,将会减少或停止玉米的种植,市场上玉米的供应量将会少,玉米的价格会上涨,相反会降价。这说明价格始终以价值为导向和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通过这些方法,践行了课改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中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践行新课程教学理念,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断改进和创新,让创新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辛裕学.创新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4.
  [2]王永进高中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探索[J].新教育,2009(10)
  [3]王莲梅.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