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试论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模式研究
【作者】 张 田 张 伟 季 强
【机构】 (空军勤务学院,徐州)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构建并实践了“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模式。该模式以教学改革为背景,引导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向创新型人才转变;以学科竞赛为栽体,引导其他创新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推动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又可以丰富学科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形式,三者相互影响,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富国强军的战略需要,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学科竞赛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笔者在院校中所分管工作正是学员综合素质培养,近年来,坚持“面向需求、强化能力、突出应用、提高素质”的办学理念,培养面向岗位和管理,具有较强实践人才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构建并实践了“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模式的内涵
“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模式以教学改革为背景,引导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相衔接,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引领学校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教改活动的有效实施添砖加瓦;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可以丰富创新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形式,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见下图:
二、“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模式的实践研究
1.构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旨,服务于学科竞赛的课程体系
十二五以来,学院大力推行创新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积极实施教学改革。要想让教学改革取得既定的成效,就必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合自身情况,学院成立了教学创新实践俱乐部,下设10个子俱乐部,经过对学院开设的各基础类课程的全面梳理和对一批兄弟院校基础类课程设置的细致调研后推出了“A+X+Y”新课程体系,力图使其体现“夯实基础,提高能力,面向应用,培养创新”的意识。“A+X+Y”新课程体系中第一层次“A程是基础类课程(计算机、数学、电工基础、机械设计等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操作;第二层次“X”课程是技术类课程(单片机、C语言等课程),此类课程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三层次“Y”指学院或俱乐部开设的选修课,此类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大致分为多媒体制作、平面设计、机械电子作品开发、数学建模、语言培养和DV制作等方向。该课程体系为学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构建以应用为主线,融合学科竞赛主题的教学内容体系
俱乐部积极鼓励各指导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类学科竞赛的发展动态,实时关注各类竞赛的主题,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竞赛主题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使竞赛主题在教学内容中有很好的体现,具体策略为:(1)在教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各类学科竞赛中反映出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并利用各种方法将这些知识和技术在自己执教的课程中有所体现;(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了解各类学科竞赛的主题后,根据执教课程的特性,挑选一些合适的主题作为自己执教课程中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主题;(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佳作欣赏和点评”这一章节,收集各类学科竞赛中的优秀作品,以个人点评、小组点评等方式组织学生对这些佳作进行点评,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取得步。
3.运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注重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为了贯彻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精神,学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发展趋势,开展了系统性的教学方法改革活动。本次教改活动以“以问题为中心”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材建设为引领,以说课比赛和示范课活动为手段,以学科竞赛为平台,最终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根据现开设的课程,开展了以下两个维度的学科竞赛活动:一是和必修课相关的课程竞赛,即: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以及电子设计竞赛等;二是和选修课相关的课程竞赛,即:中国机器人大赛、3D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课件大赛、物联网大赛等。近几年,学院连续组织学员参加各类竞赛,竞赛内容逐年注重实用性和开放性,参赛人数、参赛作品的质量逐届都大幅提高。
4.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课程评价手段
课程评价手段是教改活动的“引擎”和“风向”。传统的课程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评价。学院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对已开设课程的评价手段进行了改革,具体策略为:(1)推行课程改革三行动计划,分批次、分阶段地将正在开设课程的考核方式由以前的“考试”改为“考查”。(2)改变以前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将学生的出勤情况、平时作业和实验的完成情况都纳入课程考核的范围。(3)完善课程的实验教学,设计集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为一体的实验教学考核方案,并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在实验成绩中的比例。(4)对于在校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奖项的同学,依据奖项的不同等级在其毕业的总评成绩中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
5.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团体,构建学科竞赛实践平台
为了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对教改活动的推动作用,学院为学员创新搭建平台,组建了教学创新实践俱乐部,下设10个子俱乐部。学员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参加各类新实践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如机器人俱乐部、机械创新设计俱乐部、信息技术俱乐部、光影俱乐部、数学建模俱乐部、英语俱乐部等。这些俱乐部为学员开展机器人设计制造,进行机械产品设计、语言能力锻炼、影视作品开发与制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为学院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改革试点,通过将兴趣相同的同学集中在一起,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参观学习、开展经验交流会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最终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三、“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模式取得丰硕成果
“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模式在学科竞赛、课程建设和学生的创新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教学创新实践俱乐部成立以来,每年代表学院参加各类学科竞赛20余项,年均获各类奖项200余项,特别是学员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大赛等竞赛活动每年都取得一、二、三等奖各10项以上,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近几年来,学院下属的教学创新实践俱乐部被评为示范教学实验中心和人才培养示范区。多个教学主管部门和兄弟院校来院参观学习,“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已成为学院教学改革的一张名片。俱乐部开设的《单片机设计》、《AUTOCAD》、《photoshop》、《Flash动画制作软件》等课程成为学员最喜爱的课程,指导教师参加各类讲课比赛也多次获得大奖。
参考文献:
[1]包秋燕,陈孝慧.以科学竞赛为载体,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
[2]张同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7).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富国强军的战略需要,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学科竞赛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笔者在院校中所分管工作正是学员综合素质培养,近年来,坚持“面向需求、强化能力、突出应用、提高素质”的办学理念,培养面向岗位和管理,具有较强实践人才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构建并实践了“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模式的内涵
“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模式以教学改革为背景,引导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相衔接,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引领学校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教改活动的有效实施添砖加瓦;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可以丰富创新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形式,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见下图:
二、“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模式的实践研究
1.构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旨,服务于学科竞赛的课程体系
十二五以来,学院大力推行创新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积极实施教学改革。要想让教学改革取得既定的成效,就必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合自身情况,学院成立了教学创新实践俱乐部,下设10个子俱乐部,经过对学院开设的各基础类课程的全面梳理和对一批兄弟院校基础类课程设置的细致调研后推出了“A+X+Y”新课程体系,力图使其体现“夯实基础,提高能力,面向应用,培养创新”的意识。“A+X+Y”新课程体系中第一层次“A程是基础类课程(计算机、数学、电工基础、机械设计等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操作;第二层次“X”课程是技术类课程(单片机、C语言等课程),此类课程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三层次“Y”指学院或俱乐部开设的选修课,此类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大致分为多媒体制作、平面设计、机械电子作品开发、数学建模、语言培养和DV制作等方向。该课程体系为学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构建以应用为主线,融合学科竞赛主题的教学内容体系
俱乐部积极鼓励各指导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类学科竞赛的发展动态,实时关注各类竞赛的主题,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竞赛主题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使竞赛主题在教学内容中有很好的体现,具体策略为:(1)在教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各类学科竞赛中反映出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并利用各种方法将这些知识和技术在自己执教的课程中有所体现;(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了解各类学科竞赛的主题后,根据执教课程的特性,挑选一些合适的主题作为自己执教课程中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主题;(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佳作欣赏和点评”这一章节,收集各类学科竞赛中的优秀作品,以个人点评、小组点评等方式组织学生对这些佳作进行点评,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取得步。
3.运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注重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为了贯彻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精神,学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发展趋势,开展了系统性的教学方法改革活动。本次教改活动以“以问题为中心”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材建设为引领,以说课比赛和示范课活动为手段,以学科竞赛为平台,最终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根据现开设的课程,开展了以下两个维度的学科竞赛活动:一是和必修课相关的课程竞赛,即: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以及电子设计竞赛等;二是和选修课相关的课程竞赛,即:中国机器人大赛、3D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课件大赛、物联网大赛等。近几年,学院连续组织学员参加各类竞赛,竞赛内容逐年注重实用性和开放性,参赛人数、参赛作品的质量逐届都大幅提高。
4.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课程评价手段
课程评价手段是教改活动的“引擎”和“风向”。传统的课程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评价。学院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对已开设课程的评价手段进行了改革,具体策略为:(1)推行课程改革三行动计划,分批次、分阶段地将正在开设课程的考核方式由以前的“考试”改为“考查”。(2)改变以前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将学生的出勤情况、平时作业和实验的完成情况都纳入课程考核的范围。(3)完善课程的实验教学,设计集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为一体的实验教学考核方案,并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在实验成绩中的比例。(4)对于在校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奖项的同学,依据奖项的不同等级在其毕业的总评成绩中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
5.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团体,构建学科竞赛实践平台
为了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对教改活动的推动作用,学院为学员创新搭建平台,组建了教学创新实践俱乐部,下设10个子俱乐部。学员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参加各类新实践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如机器人俱乐部、机械创新设计俱乐部、信息技术俱乐部、光影俱乐部、数学建模俱乐部、英语俱乐部等。这些俱乐部为学员开展机器人设计制造,进行机械产品设计、语言能力锻炼、影视作品开发与制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为学院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改革试点,通过将兴趣相同的同学集中在一起,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参观学习、开展经验交流会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最终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三、“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模式取得丰硕成果
“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模式在学科竞赛、课程建设和学生的创新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教学创新实践俱乐部成立以来,每年代表学院参加各类学科竞赛20余项,年均获各类奖项200余项,特别是学员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大赛等竞赛活动每年都取得一、二、三等奖各10项以上,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近几年来,学院下属的教学创新实践俱乐部被评为示范教学实验中心和人才培养示范区。多个教学主管部门和兄弟院校来院参观学习,“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已成为学院教学改革的一张名片。俱乐部开设的《单片机设计》、《AUTOCAD》、《photoshop》、《Flash动画制作软件》等课程成为学员最喜爱的课程,指导教师参加各类讲课比赛也多次获得大奖。
参考文献:
[1]包秋燕,陈孝慧.以科学竞赛为载体,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
[2]张同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