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生习作准备策略的探究
【作者】 李玉虎
【机构】 青海省化隆县巴燕镇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小学生习作准备策略的探究是教师在作文课前,通过不同方法方式引导学生获取作文材料,激发写作兴趣,提高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表达事物的能力之目的。我们根据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分析,从中得出,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主动性差,没有素材可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识事物能力不强,没有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这些说明了习作准备的重要性。如何进行习作准备呢?我们在教学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特别重视认识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人而宜,自定目标,帮助学生在语言、生活、感情方面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其产生乐写、想写、愿写的写作欲望,,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产生欲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写;学生乐于写,才“想”写,进而达到“会”写。激发兴趣要贯穿实验始终。
1.用爱心营造“乐写”氛围。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以满足学生作文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内部的习作动机和兴趣。
2.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降低习作难度。许多学生一见作文就头疼,难于下笔,教师应善于引导,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要适度,不能求之过严,求之过高,要分出层次性,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我们制定了习作准备的等第标准:等第是C等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B等,B等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A等,A等的学生经过努力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3.发挥激励作用,养成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标志着学生进入了成熟、稳定的阶段,要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才能使学生真正步入自能作文的轨道。习作前,要养成多读多记多感悟的积累习惯,从中吸取营养,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写作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注入激励机制,加大竞争评比力度,多鼓励、少批评,无论是哪个等级的学生,只要发现进步就肯定,调动积极性。
二、重视读书,注重语言积累。
1.重视课文朗读,感受语言。读是训练学生眼看、口读、脑想等感官的综合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时间,使学生接受语言信息,接触语言符号,人人有不同收获,从而愿意主动去读,在读中感知语言,积累语言。
2.注重背诵课文,记忆语言。每一篇课文都是训练写作的好范文,都要让学生积累一部分词语和句子,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归类整理,使其进入记忆库。背诵是积累语言知识的好方法。对于一些有特色的课文或精彩的段落,应要求学生背诵。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生的背诵要加大语言信息量。1.2.3.4年级背诵优秀课文50篇,5.6年级60篇,在教学中老师还要注意语言的转换、内化、迁移,学以致用。
3.加强课外阅读,积累语言。课外阅读是积累语言、知识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习作中的词语相当一部分来自课外阅读。它能使学生知识量成倍增长,有利于智力资源的开发,还能丰富学生情感积累。学生可以在自己爱读的书中接受感染和教育,提高认识能力,充实情感,对写作的选材,立意大有帮助。《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所以教师应尽最大可能拓宽课外阅读渠道。
①建立语言编辑本。《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综合性学习。我们根据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要求,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编辑本,学习做编辑。做到积累多方面的知识,并会排版,还要给这个本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学会制作封面,设计目录、序言、插图,使编辑本成为一个图文并茂的知识宝库,最后要定期进行评比展出,比比谁编辑得好。大家开动脑子给自己的本子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全班共起名18个之多,如文学精品屋,知识宝库集、知识乐园、文汇经典,知识百宝箱,绿草地等,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同学们分门别类地积累整理多方面的知识:古诗集锦、故事乐园、优美句段、人生格言、成语荟萃、谚语、歇后语等,大家把平时看到的,自己认为好的都摘抄在本子上,并根据文意插上图画,编辑本成了大家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②开设自由阅读课。小学生高年级的每册教材仅有课文25篇左右,平均每周学习课文大约1.5篇。这样的阅读量对处于在语言发展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博览群书是我成功人士的经验。我们必须增加阅读量,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学校规定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自由阅读时间,主要任务是阅读老师推荐或学生自选的课外书籍,欣赏名篇佳作,自觉运用阅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积累语言的方法,边读边做归类摘要。这样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三、强化观察,注重生活积累。
作文是遵循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的创作规律,将各种积累材料(信息)进行提取构思后再加工。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这两种飞跃。观察事物是创作的第一步。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又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大都是无目的观察,如果对生活不了解,头脑空空,思想混乱,就谈不上表达,更谈不上表达清楚。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要首先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培养观察能力,使其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积累生活材料,为习作提供好的内容。
我们进行习作准备策略研究,始终贯穿于创设活动之中,寓教于乐。解决了学生习作没内容可写的源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指标体系,注重积累,激发兴趣一系列策略,变原来的封闭式为开放式,指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学生一旦接触实际、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现在面前,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写作就有了源头活水。接触实际才有话可说,有了新认识,才有话想说,心中有话,又想说,才能乐写、想写、会写。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产生欲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写;学生乐于写,才“想”写,进而达到“会”写。激发兴趣要贯穿实验始终。
1.用爱心营造“乐写”氛围。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以满足学生作文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内部的习作动机和兴趣。
2.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降低习作难度。许多学生一见作文就头疼,难于下笔,教师应善于引导,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要适度,不能求之过严,求之过高,要分出层次性,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我们制定了习作准备的等第标准:等第是C等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B等,B等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A等,A等的学生经过努力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3.发挥激励作用,养成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标志着学生进入了成熟、稳定的阶段,要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才能使学生真正步入自能作文的轨道。习作前,要养成多读多记多感悟的积累习惯,从中吸取营养,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写作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注入激励机制,加大竞争评比力度,多鼓励、少批评,无论是哪个等级的学生,只要发现进步就肯定,调动积极性。
二、重视读书,注重语言积累。
1.重视课文朗读,感受语言。读是训练学生眼看、口读、脑想等感官的综合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时间,使学生接受语言信息,接触语言符号,人人有不同收获,从而愿意主动去读,在读中感知语言,积累语言。
2.注重背诵课文,记忆语言。每一篇课文都是训练写作的好范文,都要让学生积累一部分词语和句子,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归类整理,使其进入记忆库。背诵是积累语言知识的好方法。对于一些有特色的课文或精彩的段落,应要求学生背诵。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生的背诵要加大语言信息量。1.2.3.4年级背诵优秀课文50篇,5.6年级60篇,在教学中老师还要注意语言的转换、内化、迁移,学以致用。
3.加强课外阅读,积累语言。课外阅读是积累语言、知识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习作中的词语相当一部分来自课外阅读。它能使学生知识量成倍增长,有利于智力资源的开发,还能丰富学生情感积累。学生可以在自己爱读的书中接受感染和教育,提高认识能力,充实情感,对写作的选材,立意大有帮助。《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所以教师应尽最大可能拓宽课外阅读渠道。
①建立语言编辑本。《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综合性学习。我们根据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要求,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编辑本,学习做编辑。做到积累多方面的知识,并会排版,还要给这个本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学会制作封面,设计目录、序言、插图,使编辑本成为一个图文并茂的知识宝库,最后要定期进行评比展出,比比谁编辑得好。大家开动脑子给自己的本子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全班共起名18个之多,如文学精品屋,知识宝库集、知识乐园、文汇经典,知识百宝箱,绿草地等,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同学们分门别类地积累整理多方面的知识:古诗集锦、故事乐园、优美句段、人生格言、成语荟萃、谚语、歇后语等,大家把平时看到的,自己认为好的都摘抄在本子上,并根据文意插上图画,编辑本成了大家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②开设自由阅读课。小学生高年级的每册教材仅有课文25篇左右,平均每周学习课文大约1.5篇。这样的阅读量对处于在语言发展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博览群书是我成功人士的经验。我们必须增加阅读量,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学校规定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自由阅读时间,主要任务是阅读老师推荐或学生自选的课外书籍,欣赏名篇佳作,自觉运用阅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积累语言的方法,边读边做归类摘要。这样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三、强化观察,注重生活积累。
作文是遵循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的创作规律,将各种积累材料(信息)进行提取构思后再加工。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这两种飞跃。观察事物是创作的第一步。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又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大都是无目的观察,如果对生活不了解,头脑空空,思想混乱,就谈不上表达,更谈不上表达清楚。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要首先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培养观察能力,使其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积累生活材料,为习作提供好的内容。
我们进行习作准备策略研究,始终贯穿于创设活动之中,寓教于乐。解决了学生习作没内容可写的源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指标体系,注重积累,激发兴趣一系列策略,变原来的封闭式为开放式,指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学生一旦接触实际、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现在面前,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写作就有了源头活水。接触实际才有话可说,有了新认识,才有话想说,心中有话,又想说,才能乐写、想写、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