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从误区反思中探寻课堂提问新策略

【作者】 李桂兰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顾县小学校

【摘要】有效的提问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设计的。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提问,涉及到多个方面,单就提问来说,我们最好把教学目标设计成“问题链”,在一个难度适度提升的平台上让学生迎阶而上,受到思维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策略 探寻
【正文】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作为一种常用方法,运用得好,不仅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能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但从现行课堂提问来看,还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从现行误区的反思中去探寻新的策略与方法,以便更好地改进应对。

一、课堂提问的现存误区

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教师问,学生答。提问,自然而然就会被人们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样一来就将提问的意义片面化了。事实上,提问应该是双向的。课堂中既应该出现教师向学生发问,也应该出现学生向教师提问的现象。现代教学中出现的提问的主体,应该把学生包括进来。

(二)越多越好,越杂越好。提问开始被当作一种艺术或者技术,是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其思维能力为目的。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教师的提问不能“满堂飞”,随意而问,而应该精心备课,精心挑选,精心设计问题,做到“越精越好”。

(三)随时随地皆可问。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往往会令学生莫名其妙,原因是此问题本该在前面提出,结果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良机,在后面想到时才提出,结果造成内容不连贯,学生思维顺序被打乱,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四)对启发的曲解。启发的关键是要掌握时机,要待机而动,而非随意妄为。随意的提问不仅不会使学生得到启发,相反会混淆视听。有好些教师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把电视里娱乐节目主持人的那一套学来,课堂倒是活跃了,学生却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启发。

二、课堂提问的新策略

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主体,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精心安排,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课堂提问力争要做到“精、巧、活、深”,达到课堂教学的实用高效。

(一)精。所谓“精”,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设计的问题要精。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的乐趣。如教学《尊严》一课时,找准关键处,可抓住“尊严”一词,层层设疑:“尊严”是什么意思?哈默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坚持用劳动换取食物,他是怎么做的?他最后为什么成了石油大王?这样以“尊严”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尊严”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的要求,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二)巧。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体现重难点,在“节骨眼处”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教学《中彩那天》一课,课文到最后,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想想看,当父亲把车还给库伯后,全家人有什么表现?这种问题既紧扣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又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容,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

(三)活。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小世界”,课堂上就要灵活把握问的时机。针对问题的难易,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蜻蜓点水”、“我呼你应”、即问即答,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理解完第五自然段后让学生分层,学生们分法不一。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意见表态,而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认识语言的内在关系。当然,这仅仅是浅层次的。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真正使学生在教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四)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广,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要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就必须发挥语文对学生在接受祖国优秀文化影响、培养良好品格、情操等方面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把语文教学面扩出去,彻底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局面。从教师的问转化为学生的问,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大胆地向教材、向教师质疑,并逐步由“敢问”向“善问”发展,一步步向思维的深层次拓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钻研教学内容,认真领悟提问要求,切实掌握提问策略,精心设计各类问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提问的有效性,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屈艳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对策[J].新教师教学,2011年。

[2]郭海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郭洪涛,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旬刊,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