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作者】 黄春燕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让课堂返朴归真,就要使小学语文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小学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采取生活化教学,用学生身边的语文教学。把语文由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新语文,又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扮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小学语文教学突破“应试教学、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平时生活离不开语文的大语文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教学 提高质量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要让课堂返朴归真,就要使小学语文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小学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传统语文课堂是教材的世界,是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的文字独白。语文成了无源之死水,空洞苍白,学生学习枯燥无趣不给力,这样导致教师教得无赖、学生学得乏力,教学质量“越提越低”。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采取生活化教学,用学生身边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字字系生活”的互哺互促关系,从而兴趣倍增,学习语文自然信心十足。
一、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生活的,语文学习的形式也必须是生活的。我们要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中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去体验和感悟生活。在设计、组织、探究、研究等系列活动中发展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常组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联系语文,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做到家庭生活语文化、学校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例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树林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使学生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就能深刻理解和真切感受课文了。再如教《海上日出》一文,笔者指导学生去观察日出,领略美景;教《火烧云》一文,笔者指导学生去观察云彩的变化,了解它的万千姿态。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文字形式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负荆请罪》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就可以把课本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刻认识廉颇知错就改的爽直性格、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德,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三、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深入生活
新教材无论是识字,还是课文,都更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实践必然包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
四、语文教学应精心设计让学生体味生活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支持者。在课堂中教师也应该用生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反映生活的语言与语文。
1、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的。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让学生表演“负荆请罪”一段,揣摩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当学生把文中的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之时,学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升华,心灵自然得到了净化。?
2、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情也是如此。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教学《司马光》时,创设“**镇一名小孩不慎从窗口摔出,情急之中抓住了窗沿。此时你就在现场,将怎样施救?”这一情景,让学生出谋策划。此时,学生就会与司马光的处境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对作品中司马光的机智的感悟也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3、“辩论”是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明思想的倾向性,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学习《陶罐和铁罐》一文,我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学生自学课文后,正、反方学生振振有词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述时不仅运用文中的语言、例子、还列举生活中典型的、真实的事例加以论证。通过辩论,最后达成共识,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实现了文和道的有机结合。?
总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割裂生活与教学的关系只会让我们的教学离学生越来越远,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激情,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只有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的学习有更为宽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教学 提高质量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要让课堂返朴归真,就要使小学语文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小学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传统语文课堂是教材的世界,是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的文字独白。语文成了无源之死水,空洞苍白,学生学习枯燥无趣不给力,这样导致教师教得无赖、学生学得乏力,教学质量“越提越低”。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采取生活化教学,用学生身边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字字系生活”的互哺互促关系,从而兴趣倍增,学习语文自然信心十足。
一、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生活的,语文学习的形式也必须是生活的。我们要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中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去体验和感悟生活。在设计、组织、探究、研究等系列活动中发展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常组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联系语文,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做到家庭生活语文化、学校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例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树林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使学生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就能深刻理解和真切感受课文了。再如教《海上日出》一文,笔者指导学生去观察日出,领略美景;教《火烧云》一文,笔者指导学生去观察云彩的变化,了解它的万千姿态。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文字形式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负荆请罪》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就可以把课本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刻认识廉颇知错就改的爽直性格、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德,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三、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深入生活
新教材无论是识字,还是课文,都更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实践必然包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
四、语文教学应精心设计让学生体味生活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支持者。在课堂中教师也应该用生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反映生活的语言与语文。
1、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的。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让学生表演“负荆请罪”一段,揣摩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当学生把文中的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之时,学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升华,心灵自然得到了净化。?
2、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情也是如此。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教学《司马光》时,创设“**镇一名小孩不慎从窗口摔出,情急之中抓住了窗沿。此时你就在现场,将怎样施救?”这一情景,让学生出谋策划。此时,学生就会与司马光的处境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对作品中司马光的机智的感悟也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3、“辩论”是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明思想的倾向性,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学习《陶罐和铁罐》一文,我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学生自学课文后,正、反方学生振振有词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述时不仅运用文中的语言、例子、还列举生活中典型的、真实的事例加以论证。通过辩论,最后达成共识,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实现了文和道的有机结合。?
总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割裂生活与教学的关系只会让我们的教学离学生越来越远,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激情,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只有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的学习有更为宽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