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作者】 伍怀贵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从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缺失原因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体验和发现,由于历史的学科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创新精神的培养又不是一门学科所能完成的,而是依赖各门学科的共同努力,只有多学科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 教师应改变观念,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青少年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秘密,自己的一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趣味的小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精力。教育既可以培育人的创新意识,也可以扼杀人的创新意识,我国的传统教育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习惯于按照一个固有的模式,把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反复反复复的打磨,最后塑造成一个个没有个性差异的标准产品。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自己的个性被抹平了,创造力就不易被激发出来。缺少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也就不可能有诸多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没有人才,在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就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想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要有一种宽松、自主、自由的教育氛围。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的主动精神,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永恒追求。创造性只能在这种氛围中才能涌现出来,当前教材的改编和中考的改革,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有利时机,尽管考试仍在进行,但难度大大降低,题型的变化,也逐渐摆脱了过去的那种单纯凭记忆的模式,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在历史教学中一改过去的那种以讲为主、以记为辅的传统教学方法,代之以讨论为主,辩论、归纳为辅,同时大胆删去一部分内容,每课进行一、两个重点标题的讨论。要求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辩论,教师作适当的引导,或帮助查找一部分资料。最初的几节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并帮助他们寻找疑点,并制定相应的鼓励和轻微“惩罚”措施。(如:“唱支歌”,讲个故事,朗诵一首诗等等),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较特别的问题进行鼓励,时间一长,学生就慢慢形成一种寻找疑点和进行答疑的基本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创新的意识,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二、挖掘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和信心
新课程要求教师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善于挖掘课程资源是一种习惯更好似一种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历史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知识充分整合起来。立志是创造成功的大门,信心是它的立脚点。没有伟大的自信,是注定干不出伟大的事业的。创造性的工作只有永葆积极的精神状态才能取得成功。而增加自信心,才可能变得更富有创造性。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人物都具备这种特性,因而我在历史教学中,积极挖掘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必要时对部分内容作适当的补充,这样给学生一种创造性的榜样,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如在讲述伽利略、爱迪生等科学家时,对其基本经历作简要介绍,特别是他们从小立志于科学、立志于为人类献出自己的一份才智。伽利略十六岁发现了钟摆原理,爱迪生二十一岁取得第一项发明专利。他们成就的取得,主要原因是从小立志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不畏艰险,排除万难而取得的。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具有创新精神人才大展才华的时代,作为中学生,首先应具有独创的理想和信心,这样以后才能成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
三、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精神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中心议题。中学生是思维最敏锐最活跃的阶段,又是思维定型的最关键阶段。
首先引导中学生形成多角度的思维意识和思维方法。我在历史的教学中就特别注重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不同的分析,和对同一事情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重性,如对历史人物左宗棠的评价,从发散思维来看,可从清政府的角度来看,亦可从人民的角度来看,再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从左宗棠自身来看……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回放历史时刻;再以聚合思维来看,历史上与左宗棠相似的人物有哪些?假若你是左宗棠,假若左宗棠是李鸿章……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基础。
其次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才从事创造性活动并取得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诱因。浓厚的兴趣引起创造人才的高度的创造热情和对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执着的爱好,并进而引起对感兴趣和爱好的事物和现象的要求。
再次就是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幻想。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单纯依靠历史的创新教学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必须多学科全面启动,同时进行全社会的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
总之,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一切创造教育的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江泽民同志说得好:“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只有创新,才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出路。没有教育的勃兴,就没有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更不可能有“人”的真正自由的发展,这已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二十一世纪人才奠定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教育剥去陈旧的外壳,带上创新的色彩;才能找回失落的学习主体,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的姿态生动活泼地学习、创造。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体验和发现,由于历史的学科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创新精神的培养又不是一门学科所能完成的,而是依赖各门学科的共同努力,只有多学科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 教师应改变观念,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青少年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秘密,自己的一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趣味的小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精力。教育既可以培育人的创新意识,也可以扼杀人的创新意识,我国的传统教育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习惯于按照一个固有的模式,把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反复反复复的打磨,最后塑造成一个个没有个性差异的标准产品。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自己的个性被抹平了,创造力就不易被激发出来。缺少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也就不可能有诸多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没有人才,在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就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想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要有一种宽松、自主、自由的教育氛围。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的主动精神,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永恒追求。创造性只能在这种氛围中才能涌现出来,当前教材的改编和中考的改革,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有利时机,尽管考试仍在进行,但难度大大降低,题型的变化,也逐渐摆脱了过去的那种单纯凭记忆的模式,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在历史教学中一改过去的那种以讲为主、以记为辅的传统教学方法,代之以讨论为主,辩论、归纳为辅,同时大胆删去一部分内容,每课进行一、两个重点标题的讨论。要求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辩论,教师作适当的引导,或帮助查找一部分资料。最初的几节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并帮助他们寻找疑点,并制定相应的鼓励和轻微“惩罚”措施。(如:“唱支歌”,讲个故事,朗诵一首诗等等),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较特别的问题进行鼓励,时间一长,学生就慢慢形成一种寻找疑点和进行答疑的基本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创新的意识,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二、挖掘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和信心
新课程要求教师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善于挖掘课程资源是一种习惯更好似一种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历史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知识充分整合起来。立志是创造成功的大门,信心是它的立脚点。没有伟大的自信,是注定干不出伟大的事业的。创造性的工作只有永葆积极的精神状态才能取得成功。而增加自信心,才可能变得更富有创造性。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人物都具备这种特性,因而我在历史教学中,积极挖掘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必要时对部分内容作适当的补充,这样给学生一种创造性的榜样,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如在讲述伽利略、爱迪生等科学家时,对其基本经历作简要介绍,特别是他们从小立志于科学、立志于为人类献出自己的一份才智。伽利略十六岁发现了钟摆原理,爱迪生二十一岁取得第一项发明专利。他们成就的取得,主要原因是从小立志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不畏艰险,排除万难而取得的。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具有创新精神人才大展才华的时代,作为中学生,首先应具有独创的理想和信心,这样以后才能成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
三、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精神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中心议题。中学生是思维最敏锐最活跃的阶段,又是思维定型的最关键阶段。
首先引导中学生形成多角度的思维意识和思维方法。我在历史的教学中就特别注重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不同的分析,和对同一事情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重性,如对历史人物左宗棠的评价,从发散思维来看,可从清政府的角度来看,亦可从人民的角度来看,再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从左宗棠自身来看……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回放历史时刻;再以聚合思维来看,历史上与左宗棠相似的人物有哪些?假若你是左宗棠,假若左宗棠是李鸿章……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基础。
其次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才从事创造性活动并取得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诱因。浓厚的兴趣引起创造人才的高度的创造热情和对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执着的爱好,并进而引起对感兴趣和爱好的事物和现象的要求。
再次就是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幻想。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单纯依靠历史的创新教学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必须多学科全面启动,同时进行全社会的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
总之,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一切创造教育的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江泽民同志说得好:“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只有创新,才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出路。没有教育的勃兴,就没有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更不可能有“人”的真正自由的发展,这已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二十一世纪人才奠定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教育剥去陈旧的外壳,带上创新的色彩;才能找回失落的学习主体,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的姿态生动活泼地学习、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