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朗读教学需优化实施
【作者】 曾 洁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南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姓语,乃读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朗读,更要优化朗读教学策略,让朗读更好地作用于课堂,让学生在朗读中提高朗读能力,增强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优化实施
语文姓语,乃读也。我们知道,朗读就是大声地读,把无声的文字转换成有声地带有感情的语言。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偏爱了讲解分析,掠夺了学生读书机会,致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有日渐下滑之势,语文素养也迟迟没有得到培养提高。今天,我们以笔疾呼,还语文一个“清白”吧,语文的“语”就是要求我们“读”。
一、淡化分析,腾出朗读时间
语文课原本应是读书课,然而现行教师热衷了分析讲解,把语文课搞成了“讲析课”、“习题课”。君不知,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更有助于情感的传递。现在教室里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越来越少,连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似成美好回忆。教师不要求,学生也懒得学。即使偶有为之,学生读起来结巴连天,常用汉字读错、常见语句读破,韵味全无,更别说个性化朗读了,感人肺腑的文章也被念得伤痕累累支离破碎,实在令人惊心、担心、忧心!因此我觉得,老师们,我们积点口德吧,少说点,让学生多读读,多练练,多些机会,攒攒方法和强化语感吧。
二、注重引领,模仿教师范读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身教”,就是恰到好处的范读,范读就是引读,领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乃至语文素养的达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朗读能力。教师在学生朗读前字正腔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去模仿,常此以往,便会积累起大量的朗读技巧,并迁移到自己的朗读中,从而提高朗读能力。如《狼和小羊》,课文中有许多对话描写。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就会明白,狼是贪婪、凶狠、不讲道理的,要用“恶狠狠”的语气读。语气一读出,学生对于课文中的人物特征也就把握住了。
三、灵活形式,激发朗读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我们之所以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要把朗读化为学生一种语文学习的内在需求。而通过形式应该灵活多变的训练培养,形成兴趣,形成需求。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要求。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定,不可牵强乱用。如教学《鹬蚌相争》这课,教师如能利用这两句: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看你松开不松开!”蚌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会饿死你,看你还啄不啄我!”让学生分男生和女生对读,反复读,自然就能体会鹬蚌毫不示弱、互不相让的性格。
四、感官参与,带着目的朗读
古人云:读书要“四到”,即“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教师要教育学生眼、口、耳、脑的互相配合,要求学生逐步做到看得清、读得通、听得明、记得住,提高朗读效果。为防止学生漫无目的地读书,每次朗读训练前,要提出朗读要求和目标,并要求学生动笔,圈点难字或老师提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圈画的过程中既动了手,又动了脑,眼睛和嘴更不能闲着。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课时,我们就应要求学生在初读时看清拼音,读准字词句,在文中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要求学生在读时读通句子,达到流利朗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初步把握每个自然段的大体意思。
五、制定计划,循序渐进训练
能力提升是个渐进过程,朗读训练也不会一蹴而就,因此不能急于求成,而因该循序渐进。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制定朗读计划,弄清全书中那些是重点指导朗读训练的文章?哪些是全文指导?哪些是片段指导?都要事先安排好。在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方面,本期要达到什么要求等,都要明确提出来。只有朗读计划周密,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篇具体课文,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其次要求学生读流利,不结巴;最后再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不唱读,不拖读,有表情,用手势,达到声情并茂。每一篇课文都如此训练,这样日久天长,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能与日渐长。
六、传授技巧,养成朗读习惯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而对无声文字语言化过程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这种设计和处理就是从作品内容出发,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快和慢(语速),使语言更生动、更形象,更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符号标出朗读时运用的技巧,把表示的过程当作理解的过程。以后,逐步做到朗读技巧和内容掌握的有机结合。如古诗《草》,可标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学生通过标示,知道了读音的缓急。多次标示训练后,学生便会自觉地运用停顿与重音。在朗读课文时,告诉学生问句一般用上扬的语调,陈述句一般用下降的语调,欢快的文章可读快些,忧伤的文章可用缓慢的速度朗读……只要不懈地努力,学生必能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遇到一篇新课文,自会驾轻就熟。
总之,我们不仅要抓好朗读训练,还有优化实施策略,让课堂“读”占鳌头。特别是应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进行情感熏陶”理念。长此下去,必能实现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自觉阅读习惯目标,达到新课标关于阅读的价值诉求。
参考文献:
[1]杨桂荣,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年。
[2]金青玲,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J].读书文摘,2014年。
[3]杨青,浅谈师范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优化实施
语文姓语,乃读也。我们知道,朗读就是大声地读,把无声的文字转换成有声地带有感情的语言。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偏爱了讲解分析,掠夺了学生读书机会,致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有日渐下滑之势,语文素养也迟迟没有得到培养提高。今天,我们以笔疾呼,还语文一个“清白”吧,语文的“语”就是要求我们“读”。
一、淡化分析,腾出朗读时间
语文课原本应是读书课,然而现行教师热衷了分析讲解,把语文课搞成了“讲析课”、“习题课”。君不知,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更有助于情感的传递。现在教室里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越来越少,连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似成美好回忆。教师不要求,学生也懒得学。即使偶有为之,学生读起来结巴连天,常用汉字读错、常见语句读破,韵味全无,更别说个性化朗读了,感人肺腑的文章也被念得伤痕累累支离破碎,实在令人惊心、担心、忧心!因此我觉得,老师们,我们积点口德吧,少说点,让学生多读读,多练练,多些机会,攒攒方法和强化语感吧。
二、注重引领,模仿教师范读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身教”,就是恰到好处的范读,范读就是引读,领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乃至语文素养的达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朗读能力。教师在学生朗读前字正腔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去模仿,常此以往,便会积累起大量的朗读技巧,并迁移到自己的朗读中,从而提高朗读能力。如《狼和小羊》,课文中有许多对话描写。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就会明白,狼是贪婪、凶狠、不讲道理的,要用“恶狠狠”的语气读。语气一读出,学生对于课文中的人物特征也就把握住了。
三、灵活形式,激发朗读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我们之所以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要把朗读化为学生一种语文学习的内在需求。而通过形式应该灵活多变的训练培养,形成兴趣,形成需求。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要求。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定,不可牵强乱用。如教学《鹬蚌相争》这课,教师如能利用这两句: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看你松开不松开!”蚌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会饿死你,看你还啄不啄我!”让学生分男生和女生对读,反复读,自然就能体会鹬蚌毫不示弱、互不相让的性格。
四、感官参与,带着目的朗读
古人云:读书要“四到”,即“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教师要教育学生眼、口、耳、脑的互相配合,要求学生逐步做到看得清、读得通、听得明、记得住,提高朗读效果。为防止学生漫无目的地读书,每次朗读训练前,要提出朗读要求和目标,并要求学生动笔,圈点难字或老师提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圈画的过程中既动了手,又动了脑,眼睛和嘴更不能闲着。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课时,我们就应要求学生在初读时看清拼音,读准字词句,在文中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要求学生在读时读通句子,达到流利朗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初步把握每个自然段的大体意思。
五、制定计划,循序渐进训练
能力提升是个渐进过程,朗读训练也不会一蹴而就,因此不能急于求成,而因该循序渐进。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制定朗读计划,弄清全书中那些是重点指导朗读训练的文章?哪些是全文指导?哪些是片段指导?都要事先安排好。在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方面,本期要达到什么要求等,都要明确提出来。只有朗读计划周密,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篇具体课文,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其次要求学生读流利,不结巴;最后再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不唱读,不拖读,有表情,用手势,达到声情并茂。每一篇课文都如此训练,这样日久天长,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能与日渐长。
六、传授技巧,养成朗读习惯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而对无声文字语言化过程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这种设计和处理就是从作品内容出发,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快和慢(语速),使语言更生动、更形象,更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符号标出朗读时运用的技巧,把表示的过程当作理解的过程。以后,逐步做到朗读技巧和内容掌握的有机结合。如古诗《草》,可标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学生通过标示,知道了读音的缓急。多次标示训练后,学生便会自觉地运用停顿与重音。在朗读课文时,告诉学生问句一般用上扬的语调,陈述句一般用下降的语调,欢快的文章可读快些,忧伤的文章可用缓慢的速度朗读……只要不懈地努力,学生必能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遇到一篇新课文,自会驾轻就熟。
总之,我们不仅要抓好朗读训练,还有优化实施策略,让课堂“读”占鳌头。特别是应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进行情感熏陶”理念。长此下去,必能实现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自觉阅读习惯目标,达到新课标关于阅读的价值诉求。
参考文献:
[1]杨桂荣,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年。
[2]金青玲,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J].读书文摘,2014年。
[3]杨青,浅谈师范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