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
【作者】 包小平
【机构】 四川省邻水县古路乡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策略,也是学生走进语文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并开展,让朗读成为学生一种爱好,一种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优化
读是走进语文的基本途径,也是打开语文奥秘的钥匙。没有百遍的读,自然也就没有“其义自现”的高度境界。对于语文来说,我们必须加强朗读。正如新课标所言“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并且在“建议”中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年实践告诉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特别是随着年级增高,还要加大力度。
一、朗读教学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重要性
语文是读的学科,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这一点来说,我们必须加强。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方面,读是信息输入,是方法模仿,是良言好词的积累,是范文的引领。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朗读的目标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而现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写出一些优美的语言,但是当他们开口说话的时候则会变得天马行空、毫无逻辑性,这就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作为学生而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最好的地方之一就是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语音、语义、语法的感受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进一步提高和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小学高年级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上朗读时间不充足。在语文课堂上,大多数老师重视的是对课文知识的讲解,往往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读几遍文章,小学生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容易产生懒惰心理,所以这根本就起不到朗读的效果。还有一些老师为了赶课程进度,缩短学生的朗读时间,这样一来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这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学生不能将整篇文章有感情的朗读几遍,也不能理解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学生的朗读目标不明确。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来看,没有一个明确的朗读目标的现象十分常见,这就制约了朗读教学的发展。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虽然在朗读,但是没有为学生讲解在朗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省么、应该读出怎样的思想感情,使得学生的朗读知识单纯的为了朗读而朗读,在朗读过后也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这样一来实际的朗读教学与计划中的朗读教学相差甚远。
三、小学高年级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对于语文学习,我们不仅要重视朗读,更要想方设法,采取更好的措施来助推朗读有效进行。
(一)淡化分析,给朗读腾出时间。朗读教学在当今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朗读教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淡化文本分析,给朗读腾出时间,将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上,加强对学生在朗读上的训练,不能重写轻读。这样一来,既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又使得朗读成为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走向成功的金钥匙。此外,还要将朗读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的工作来做,为学生制定朗读计划,朗读计划中明确学生本阶段所要完成的朗读任务,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授予技巧,明确朗读目标。在上课之前,老师首先要摸清文章的主线,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明确的朗读目标。什么时候应该朗读,朗读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时候应该进行理解性的朗读,以及什么时候进行表演性的朗读等都要在课前提前准备好。在上课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一起来学习本篇文章,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文章,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三)灵活形式,注重朗读过程。在朗读过程中,尽量不要采取每人一段或者一人通读全文的方式,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对不同的文章进行朗读。在朗读诗歌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自己感受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在读的过程中要将自己想成诗人,并有感情的朗读。对于叙事性的文章来说,文章中有一些内容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这样的话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如《穷人》这篇文章中,文章有许多内容都是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在读这篇文章时应该让学生先通读全文,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并在朗读结束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的,自己为什么喜欢他。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而对于写景的文章而言,首先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进行朗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最后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这样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的写作也有一定的意义。最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老师应该及时指出并指导学生给应该怎样去朗读。此外还可以采取学生之间互相评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今后的朗读中能够起到积极地作用。
总之,朗读教学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对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高文学素养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朗读方式,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相应的朗读,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毛明月、王玲玲,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
[2]刘鸿雁,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年。
[3]杨寒,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快乐阅读,2012年。
[4]王少红,加强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看法[J].教育导刊,2013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优化
读是走进语文的基本途径,也是打开语文奥秘的钥匙。没有百遍的读,自然也就没有“其义自现”的高度境界。对于语文来说,我们必须加强朗读。正如新课标所言“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并且在“建议”中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年实践告诉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特别是随着年级增高,还要加大力度。
一、朗读教学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重要性
语文是读的学科,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这一点来说,我们必须加强。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方面,读是信息输入,是方法模仿,是良言好词的积累,是范文的引领。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朗读的目标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而现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写出一些优美的语言,但是当他们开口说话的时候则会变得天马行空、毫无逻辑性,这就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作为学生而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最好的地方之一就是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语音、语义、语法的感受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进一步提高和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小学高年级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上朗读时间不充足。在语文课堂上,大多数老师重视的是对课文知识的讲解,往往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读几遍文章,小学生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容易产生懒惰心理,所以这根本就起不到朗读的效果。还有一些老师为了赶课程进度,缩短学生的朗读时间,这样一来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这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学生不能将整篇文章有感情的朗读几遍,也不能理解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学生的朗读目标不明确。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来看,没有一个明确的朗读目标的现象十分常见,这就制约了朗读教学的发展。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虽然在朗读,但是没有为学生讲解在朗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省么、应该读出怎样的思想感情,使得学生的朗读知识单纯的为了朗读而朗读,在朗读过后也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这样一来实际的朗读教学与计划中的朗读教学相差甚远。
三、小学高年级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对于语文学习,我们不仅要重视朗读,更要想方设法,采取更好的措施来助推朗读有效进行。
(一)淡化分析,给朗读腾出时间。朗读教学在当今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朗读教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淡化文本分析,给朗读腾出时间,将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上,加强对学生在朗读上的训练,不能重写轻读。这样一来,既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又使得朗读成为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走向成功的金钥匙。此外,还要将朗读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的工作来做,为学生制定朗读计划,朗读计划中明确学生本阶段所要完成的朗读任务,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授予技巧,明确朗读目标。在上课之前,老师首先要摸清文章的主线,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明确的朗读目标。什么时候应该朗读,朗读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时候应该进行理解性的朗读,以及什么时候进行表演性的朗读等都要在课前提前准备好。在上课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一起来学习本篇文章,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文章,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三)灵活形式,注重朗读过程。在朗读过程中,尽量不要采取每人一段或者一人通读全文的方式,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对不同的文章进行朗读。在朗读诗歌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自己感受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在读的过程中要将自己想成诗人,并有感情的朗读。对于叙事性的文章来说,文章中有一些内容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这样的话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如《穷人》这篇文章中,文章有许多内容都是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在读这篇文章时应该让学生先通读全文,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并在朗读结束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的,自己为什么喜欢他。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而对于写景的文章而言,首先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进行朗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最后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这样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的写作也有一定的意义。最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老师应该及时指出并指导学生给应该怎样去朗读。此外还可以采取学生之间互相评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今后的朗读中能够起到积极地作用。
总之,朗读教学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对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高文学素养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朗读方式,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相应的朗读,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毛明月、王玲玲,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
[2]刘鸿雁,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年。
[3]杨寒,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快乐阅读,2012年。
[4]王少红,加强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看法[J].教育导刊,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