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手绘线条图画
【作者】 杨 冲
【机构】 四川省苍溪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手绘线条图像在当今社会被广泛的使用,而电脑绘画越来越普及,人们过分的依赖电脑,而失去了创作出优秀手绘图画的灵感。本文通过对手绘线条图像教学中的相关内容,重树手绘线条图像的意义和地位。
关键词:手绘线条 观察 表现 创作
一、手绘线条图画的概念与发展
在抓住绘画对象的特征的情况下,选择最合适的描绘视角,利用笔(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等)和纸(各种类型纸张均可)等工具,用简洁概括的线条表达物象。手绘线条具有形象鲜明、绘制快速、用具简单、表达多样、易于掌握等特点。
手绘线条图画可谓是最古老、最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在现今发展最早的贺兰山岩画就是最早的手绘线条图画,被称为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原始社会没有文字和语言的情况下,人们通过绘画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记录社会情况。虽然在现在看来,当时的手绘线条图画很简陋,但却真是的传达了对生活的追求、对自然的崇拜,也孕育了人类最原始的艺术。随着人的思想和技能的发展,手绘线条图画不再是单一的存形记事的手段,从表现形式、制作工艺上都非常多样化,从工业设计、POP广告、壁画、墙绘、家居设计等方面都充分的利用了手绘线条图画的特点。但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手绘线条图画被人们逐渐淡忘,电脑降低了设计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设计的精度和速度,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手绘而使用电脑。
二、手绘线条图画的优势
1.及时、直观的表现。在创作中,灵感都是瞬间迸发出来的,如果让我们找到电脑打开软件,再想用哪些软件的操作和参数来实现,可能脑海中的灵感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手绘线条则可以拿起纸和笔就开始构思,这时人们的大脑直接控制手中的笔,天马行空地进行即兴创作,而这种快速、直观性的创作是电脑绘画所不能代替的。
2.强烈的逻辑性。手绘线条图画被人们认为是感性思维而非理性表现,视乎和逻辑没有太大的联系。而实际上,一幅成功的手绘线条图画并不是杂乱无章,随心所欲的。手绘过程中,会考虑好画面的层次、空间、主次等因素,比起电脑绘画中可以不断修改,不断添加,需要手绘者考虑的更多,更全面。所以,手绘线条图画的逻辑性要强于电脑绘画。
3.独具一格的个性化。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和个性,在手绘线条图画中也会表现得十分突出。在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时候,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同时,对手绘线条图画没有固定的线条模式,有人在表现时,线条的流畅、线条的长短,都能形成个性的手绘线条图画。而在电脑绘画中,线条的长度、粗细、样式等都一应俱全,只要掌握了相关软件,每个人的作品都会是一样的,让我们对电脑产生一种依赖性,从而缺乏思想、缺乏创作灵感,更难谈作品的个性化。
三、如何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手绘线条图画
手绘线条图画所追求的及时直观性、逻辑性、个性化在美术教学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人教版的七年级、八年级教材用了大量的课时来让学生了解手绘线条,这种是属于学习设计和绘画的基础课。可以让学生学习了如何用手绘线条进行有效的表达,了解手绘线条图画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对此部分知识了解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受老师知识水平的制约,如果教师讲课中由于对教材内容分析不透,对知识重点把握不准确,要点讲解不清析,那么学生在这堂课中的收获就不大。教师在讲课前首先要熟知教学目标,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拓宽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中都有所收获。而我在对手绘线条图画部分,通过吃透教材,增加额外的手绘线条图画的知识面,把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新知识补充于教材之中,在课堂上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八年级上册的《手绘线条图象--物象的多视角表达》之前,首先了解了教材内容,本课是物象的多视角表达,因此本课属于学习设计和绘画的基础课。在人美版教材十四册第二、十五册第二课中,学习了如何用手绘线条表达出立体的物体和物象的空间关系等知识。本课在此基础上,了解物象多视角表达在生活中的应用;手绘线条对物象进行多视角表达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为平面设计和塑造立体形象打下基础。再通过网络,找到大量的设计类手绘线条图画,自己先练习,绘制的过程及手法;通过对一些简单的实物用手绘线条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模拟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如何生动形象的纠正错误。
在本课的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出示实物"闹钟",让三位同学到讲台上,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闹钟,再在黑板上把自己看到的形象用手绘线条画出来。其他同学在图画本上画。再通过点评,纠正学生在画的过程中,观察、表现对象出现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快速、准确地在黑板上用手绘线条图画的方法表现出来,让学生能看到整个绘画的全过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只通过一个视角很难了解物品的全部面貌,只有通过多视角的观察,才能看到物品的整体面貌特征。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描绘,我们知道了,原来同一个物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只有多角度的去观察,才会对这个物体的前后左右结构关系非常了解,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想表达一个物体的前后左右结构关系时,我们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多视角表达。
在学生练习之前,通过在黑板上表现三视图,让学生了解在绘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首先,画物体的三种视图,先确定物体的主视图的位置,画主视图,然后在主视图的下面画出俯视图,在主视图的右面画左或右视图。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高,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反映物体的高和宽,所以在画三种视图时,主、俯视图要长对正,主、左视图要高平齐,左、俯视图要宽相等;其次,画物体的三种视图时,看得见的部分的轮廓画成实线,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画成虚线。
接下来就是学生的练习时间,这个环节是最为关键的点,可以检验学生对物象的多视角表达的理解。把同一题材的多视角表达练习放在一起,一起分析是否说明了物象的形象、结构与方位和整体性。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加强对本章节内容的强化。第一,我们只有通过对物象的多视角观察,才能全面掌握和了解物象的整体结构特征,才能更深刻的感受物象。第二,物象的多视角表达的表达方法有两种,立体表达方法和平面表达方法。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多视角表达的方法,并通过实践,用线条勾画了很多优秀的图像,使我们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充分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来设计生活、美化生活,共同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
本课按照教学大纲是一个课时完成的,学生很难再短时间内非常熟练的掌握手绘线条图画,因此,我用了两个课时来完成,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践。
结语
手绘线条图画中不能因为一根废线而懊恼导致放弃整幅画面,更不能反复不断将画错的线描来描去,不仅让自己的错误更加明显,还让人感觉丢失了作品的大气感。谁能没有错,我们是人又不是机器,更不是开了外挂的高科技。我们何不将错就对让废线也变成构图的一部分。要想表现得有特点、有个性,并不是长时间的坚持练习线条,练到一定数量自然就会变的潇洒、大气。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准确,清晰的了解对象的形体结构,有效地融入个性的线条,把握画面的层次,这样作品才看起来具有生活中的表现力,更加具备有血有肉的生命力。
关键词:手绘线条 观察 表现 创作
一、手绘线条图画的概念与发展
在抓住绘画对象的特征的情况下,选择最合适的描绘视角,利用笔(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等)和纸(各种类型纸张均可)等工具,用简洁概括的线条表达物象。手绘线条具有形象鲜明、绘制快速、用具简单、表达多样、易于掌握等特点。
手绘线条图画可谓是最古老、最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在现今发展最早的贺兰山岩画就是最早的手绘线条图画,被称为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原始社会没有文字和语言的情况下,人们通过绘画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记录社会情况。虽然在现在看来,当时的手绘线条图画很简陋,但却真是的传达了对生活的追求、对自然的崇拜,也孕育了人类最原始的艺术。随着人的思想和技能的发展,手绘线条图画不再是单一的存形记事的手段,从表现形式、制作工艺上都非常多样化,从工业设计、POP广告、壁画、墙绘、家居设计等方面都充分的利用了手绘线条图画的特点。但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手绘线条图画被人们逐渐淡忘,电脑降低了设计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设计的精度和速度,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手绘而使用电脑。
二、手绘线条图画的优势
1.及时、直观的表现。在创作中,灵感都是瞬间迸发出来的,如果让我们找到电脑打开软件,再想用哪些软件的操作和参数来实现,可能脑海中的灵感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手绘线条则可以拿起纸和笔就开始构思,这时人们的大脑直接控制手中的笔,天马行空地进行即兴创作,而这种快速、直观性的创作是电脑绘画所不能代替的。
2.强烈的逻辑性。手绘线条图画被人们认为是感性思维而非理性表现,视乎和逻辑没有太大的联系。而实际上,一幅成功的手绘线条图画并不是杂乱无章,随心所欲的。手绘过程中,会考虑好画面的层次、空间、主次等因素,比起电脑绘画中可以不断修改,不断添加,需要手绘者考虑的更多,更全面。所以,手绘线条图画的逻辑性要强于电脑绘画。
3.独具一格的个性化。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和个性,在手绘线条图画中也会表现得十分突出。在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时候,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同时,对手绘线条图画没有固定的线条模式,有人在表现时,线条的流畅、线条的长短,都能形成个性的手绘线条图画。而在电脑绘画中,线条的长度、粗细、样式等都一应俱全,只要掌握了相关软件,每个人的作品都会是一样的,让我们对电脑产生一种依赖性,从而缺乏思想、缺乏创作灵感,更难谈作品的个性化。
三、如何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手绘线条图画
手绘线条图画所追求的及时直观性、逻辑性、个性化在美术教学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人教版的七年级、八年级教材用了大量的课时来让学生了解手绘线条,这种是属于学习设计和绘画的基础课。可以让学生学习了如何用手绘线条进行有效的表达,了解手绘线条图画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对此部分知识了解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受老师知识水平的制约,如果教师讲课中由于对教材内容分析不透,对知识重点把握不准确,要点讲解不清析,那么学生在这堂课中的收获就不大。教师在讲课前首先要熟知教学目标,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拓宽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中都有所收获。而我在对手绘线条图画部分,通过吃透教材,增加额外的手绘线条图画的知识面,把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新知识补充于教材之中,在课堂上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八年级上册的《手绘线条图象--物象的多视角表达》之前,首先了解了教材内容,本课是物象的多视角表达,因此本课属于学习设计和绘画的基础课。在人美版教材十四册第二、十五册第二课中,学习了如何用手绘线条表达出立体的物体和物象的空间关系等知识。本课在此基础上,了解物象多视角表达在生活中的应用;手绘线条对物象进行多视角表达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为平面设计和塑造立体形象打下基础。再通过网络,找到大量的设计类手绘线条图画,自己先练习,绘制的过程及手法;通过对一些简单的实物用手绘线条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模拟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如何生动形象的纠正错误。
在本课的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出示实物"闹钟",让三位同学到讲台上,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闹钟,再在黑板上把自己看到的形象用手绘线条画出来。其他同学在图画本上画。再通过点评,纠正学生在画的过程中,观察、表现对象出现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快速、准确地在黑板上用手绘线条图画的方法表现出来,让学生能看到整个绘画的全过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只通过一个视角很难了解物品的全部面貌,只有通过多视角的观察,才能看到物品的整体面貌特征。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描绘,我们知道了,原来同一个物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只有多角度的去观察,才会对这个物体的前后左右结构关系非常了解,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想表达一个物体的前后左右结构关系时,我们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多视角表达。
在学生练习之前,通过在黑板上表现三视图,让学生了解在绘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首先,画物体的三种视图,先确定物体的主视图的位置,画主视图,然后在主视图的下面画出俯视图,在主视图的右面画左或右视图。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高,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反映物体的高和宽,所以在画三种视图时,主、俯视图要长对正,主、左视图要高平齐,左、俯视图要宽相等;其次,画物体的三种视图时,看得见的部分的轮廓画成实线,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画成虚线。
接下来就是学生的练习时间,这个环节是最为关键的点,可以检验学生对物象的多视角表达的理解。把同一题材的多视角表达练习放在一起,一起分析是否说明了物象的形象、结构与方位和整体性。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加强对本章节内容的强化。第一,我们只有通过对物象的多视角观察,才能全面掌握和了解物象的整体结构特征,才能更深刻的感受物象。第二,物象的多视角表达的表达方法有两种,立体表达方法和平面表达方法。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多视角表达的方法,并通过实践,用线条勾画了很多优秀的图像,使我们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充分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来设计生活、美化生活,共同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
本课按照教学大纲是一个课时完成的,学生很难再短时间内非常熟练的掌握手绘线条图画,因此,我用了两个课时来完成,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践。
结语
手绘线条图画中不能因为一根废线而懊恼导致放弃整幅画面,更不能反复不断将画错的线描来描去,不仅让自己的错误更加明显,还让人感觉丢失了作品的大气感。谁能没有错,我们是人又不是机器,更不是开了外挂的高科技。我们何不将错就对让废线也变成构图的一部分。要想表现得有特点、有个性,并不是长时间的坚持练习线条,练到一定数量自然就会变的潇洒、大气。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准确,清晰的了解对象的形体结构,有效地融入个性的线条,把握画面的层次,这样作品才看起来具有生活中的表现力,更加具备有血有肉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