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刘咏梅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龙女镇高妙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作文能力需要我们从培养兴趣入手,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授予作文方法和评价技巧。
关键词:小学作文 能力培养 实践策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常常绞尽脑汁拼成一篇作文。学生对作文课提不起兴趣,习作能力难以提高,也制约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下面谈谈我对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氛围营造,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强烈的作文欲望是兴趣的驱使,是“我想写”的情感内驱。实践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就必须注重氛围营造,激发学生作文兴趣。记得设计一堂作文课时,由于考虑到学生对一些奇异的动物知之较少,写时会无话可说,于是就是开课伊始设计了利用多媒体播放呈现《动物世界》的片子,让学生在观看后有了感触再写。最后他们写出了题材多样的习作。有一次,我让他们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植物,好几天他们都写不好。后来我带他们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并适机点拨指导,回来后他们一下子就完成了这次习作。教写读后感的作文时,我组织他们到图书室边看书边写,轻音乐把他们带进了书的世界,良好的读书氛围让他们受到了熏陶感染,迸发出写作的灵感。我还常运用多媒体提供写作素材、指导他们练笔……一段时间后,学生对作文课有了兴趣,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实践表明:激发作文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欲望的良好手段,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剂“良药”。
二、注重个体差异,创新作文实践做法
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在作文方面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能“一刀切”,什么都“统一”。好的实践做法就是要因人施教,因人提出要求。
(一)适度放开命题范围。新课标明确要求到:“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言之有物,就要在作文命题上狠下功夫,不能束缚学生思维,要让他们放开作文思路。所出的作文题目要尽可能符合他们的表达意愿,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写《假如我是…… 》、《我学会了…… 》等这样的半命题作文,由于命题灵活,不会约束学生想法,自然也就有话可说,也乐意写了。
(二)上交时间可先可后。统一交作文时间,是我们教师常用做法,这对于限时作文中的后进生来说,可谓是“大忌”。因为,他们要迟于那些优秀生,要让他们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同样一件一件事情,对他们本身就不公平。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要求那些“小作家”们写好后,要经过认真检查,才能拿给老师批阅。对于一些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我则允许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构思、查阅资料及修改自己的习作,满意后才上交。如果作文质量太差,我就加以指导,再让他们重新构思、写作。作文上交有先有后,不仅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作文的不可应付性。
(三)训练强度疏密有致。训练过于集中密集,不但不能收到收到良好效果,反而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发展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起来。对于优秀的学生,我适当加大作文训练的密度,如每周安排写两篇习作,看两篇课外优秀习作,让他们熟悉各种题材的作文,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而对于作文水平不是很高的学生,则坚持少而精的训练原则,最多每周安排一篇习作,让他们能够“精雕细刻”,课外也只安排看一篇优秀习作。训练时有疏有密,学生才不会疲于应付,作文训练也才会有效果。
三、注重写作积累,引导学生储备素材
在学生作文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常有“无米之炊”的烦恼。要让他们“有米下锅”,就要从平时入手,积极引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认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指导他们看有益的书籍,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指导他们用小本子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下来;还指导他们坚持写各种“观察日记”……一段时间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材料库”,写作文时再也不愁“无米下锅”了。
四、注重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自能改文。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评改中我注重方法的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努力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在评改时,对进步特别显著的学生,我采用了鼓励性的评语。如,“这次作文,你进步真大,真了不起。”“能写出这样好的作文,真让老师吃惊”等,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对一些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为了让他们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采用了协商性的评语,在与其共同探讨写作方法的同时,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向他们提出更高的写作要求。如,“要是你的作文更有条理些,老师一定会更喜欢的。”“如果你的想象更大胆些,你的作文一定会更棒的。” 这些评语就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条理不够清晰,想象不够丰富,这样在以后的习作中,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加以改进了。
总之,培养学生作文能力需要多措促进,特别是根据学生作文特点和规律创新策略加以驱动,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洪霞,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策略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年。
[2]罗春萍,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J].广西教育,2014年。
[3]刘雅丽,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
关键词:小学作文 能力培养 实践策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常常绞尽脑汁拼成一篇作文。学生对作文课提不起兴趣,习作能力难以提高,也制约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下面谈谈我对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氛围营造,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强烈的作文欲望是兴趣的驱使,是“我想写”的情感内驱。实践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就必须注重氛围营造,激发学生作文兴趣。记得设计一堂作文课时,由于考虑到学生对一些奇异的动物知之较少,写时会无话可说,于是就是开课伊始设计了利用多媒体播放呈现《动物世界》的片子,让学生在观看后有了感触再写。最后他们写出了题材多样的习作。有一次,我让他们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植物,好几天他们都写不好。后来我带他们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并适机点拨指导,回来后他们一下子就完成了这次习作。教写读后感的作文时,我组织他们到图书室边看书边写,轻音乐把他们带进了书的世界,良好的读书氛围让他们受到了熏陶感染,迸发出写作的灵感。我还常运用多媒体提供写作素材、指导他们练笔……一段时间后,学生对作文课有了兴趣,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实践表明:激发作文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欲望的良好手段,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剂“良药”。
二、注重个体差异,创新作文实践做法
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在作文方面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能“一刀切”,什么都“统一”。好的实践做法就是要因人施教,因人提出要求。
(一)适度放开命题范围。新课标明确要求到:“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言之有物,就要在作文命题上狠下功夫,不能束缚学生思维,要让他们放开作文思路。所出的作文题目要尽可能符合他们的表达意愿,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写《假如我是…… 》、《我学会了…… 》等这样的半命题作文,由于命题灵活,不会约束学生想法,自然也就有话可说,也乐意写了。
(二)上交时间可先可后。统一交作文时间,是我们教师常用做法,这对于限时作文中的后进生来说,可谓是“大忌”。因为,他们要迟于那些优秀生,要让他们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同样一件一件事情,对他们本身就不公平。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要求那些“小作家”们写好后,要经过认真检查,才能拿给老师批阅。对于一些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我则允许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构思、查阅资料及修改自己的习作,满意后才上交。如果作文质量太差,我就加以指导,再让他们重新构思、写作。作文上交有先有后,不仅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作文的不可应付性。
(三)训练强度疏密有致。训练过于集中密集,不但不能收到收到良好效果,反而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发展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起来。对于优秀的学生,我适当加大作文训练的密度,如每周安排写两篇习作,看两篇课外优秀习作,让他们熟悉各种题材的作文,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而对于作文水平不是很高的学生,则坚持少而精的训练原则,最多每周安排一篇习作,让他们能够“精雕细刻”,课外也只安排看一篇优秀习作。训练时有疏有密,学生才不会疲于应付,作文训练也才会有效果。
三、注重写作积累,引导学生储备素材
在学生作文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常有“无米之炊”的烦恼。要让他们“有米下锅”,就要从平时入手,积极引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认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指导他们看有益的书籍,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指导他们用小本子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下来;还指导他们坚持写各种“观察日记”……一段时间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材料库”,写作文时再也不愁“无米下锅”了。
四、注重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自能改文。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评改中我注重方法的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努力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在评改时,对进步特别显著的学生,我采用了鼓励性的评语。如,“这次作文,你进步真大,真了不起。”“能写出这样好的作文,真让老师吃惊”等,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对一些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为了让他们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采用了协商性的评语,在与其共同探讨写作方法的同时,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向他们提出更高的写作要求。如,“要是你的作文更有条理些,老师一定会更喜欢的。”“如果你的想象更大胆些,你的作文一定会更棒的。” 这些评语就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条理不够清晰,想象不够丰富,这样在以后的习作中,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加以改进了。
总之,培养学生作文能力需要多措促进,特别是根据学生作文特点和规律创新策略加以驱动,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洪霞,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策略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年。
[2]罗春萍,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J].广西教育,2014年。
[3]刘雅丽,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