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科普型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作者】 李 强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把初中物理上成科普教育课,对于这个观点肯定是会遭到很多人反对的,因为,学科教材教学,并不是一般的科普读物,需要掌握的是精细的计算和精密的推理,但是,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总结,初中物理,是可以当成科普教育课来上的。
  全国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了,对于素质教育,还停留在一个笼统的概念,一直都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我觉得,科普型初中物理教育更注重科学对生活的实用性,更注重科学发展的整体性,让学生在科技世界的海洋中产生和培养创新和探索精神,充分实现素质教育中学生主动精神、主体性和开发智慧潜能的培养。所以,开展科普型初中物理教育是有必要的。
  什么是科普型初中物理教育?所谓科普初中型物理教育,就是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把原有的内容进行整合加工,拓展知识面,把教条的物理知识转化成学生身边的例子、现象以及科技发展的方向,开阔学生的知识和思考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实现素质教育。我对科普型初中物理教育的研究,是为了探索初中物理教学的新方式,并实践这种方式在教学中的可行度,跟踪观察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为其他物理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我利用两年的时间,对我所教授的两个班级的成绩分析、学生课堂表现、同行评价等材料收集,进行分析,综合评估科普型初中物理教育的可行性。
  在2014年9月,我在我们年级担任同层次的初二5班和7班。5班共44人,班平在7个班中名列第5。7班43人,班平在7个班中名列第7。由于班级学风差,层次差,我决定用科普型初中物理教育理念进行实践实验。
  我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基本没有按照教材顺序讲课,也无成型的教案,基本是哪里都可以是起点,哪里都可以是终点,课堂内容的多少完全由老师决定,详细和难易程度完全由老师控制,也许,一节课只讲那么一个知识点,也许一节课要讲半章,讲课时由教材上的知识发散开来,上至天文宇宙探索和神话故事,下至地理人文和幽冥鬼怪,古至宇宙起源和文明发展,今至科学创新和未来展望,再将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种群的发展之间的影响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整个世界的发展形成一个宏观的感知。传授人与自然世界本为一体的道家观点,即破坏自然就是伤害自己,并适时论述道德品质的真善美,让物理教学和其他学科充分关联。比如在学习电压那一章的时候,对于废旧电池的强污染处理我是这样讲的:我们应该把废旧电池封存好,别乱扔,扔到自己家附近会污染你的菜地,长期吃污染的菜要生病,扔别人家附近或者扔远点,你家养的鸡鸭可能跑到那里吃水,或者水也会顺流而下污染下游的自来水,你喝了也会生病,如果你丢得更远甚至国外,也许你丢电池的地方刚好就是纯净水采集点,工厂采集被你污染过的水制成瓶装水,用不了几天就贩卖过来,你又不知道,买来喝了一样会生病,所以,你要做的事就是把废电池封存好或送到专门的电池回收站,否则,随便你怎么扔,最终都会伤害到自己,也伤害到别人。在讲光学,当学生问及如何达到光速或者超光速时,我这样回答他们:要想达到光速或超光速,在现有科技下是不可能的,因为实体的物质一旦在光速或者超光速条件下在宇宙中遇到较强的场或者较密集的物质就会发生摩擦碰撞而高温分解,所以,要想达到光速甚至超光速,有一个思考途径就是把实体物质分解成为光子,或者比光子还要小的微粒,这样就可以完成超光速穿梭,到达目的地后又组合还原成实体物质。这点在神话故事中有相近的现象描述,比如某某大仙金光一闪就没了,一道金光又来了,他其实是不是就是掌握了把自己分解成光子,以实现光速来回穿梭,到达目的地又迅速还原的史前高科技人类呢?这种解释虽然以现在的技术来看没有科学依据,但确实可以令学生脑洞大开,惊叹不已!
  学生的反应是很积极的,学生在整个课堂活跃异常,惊叹声、呼喊声、抢答声在有控制地发出,全班没有一个人注意力会分散,因为,他们觉得,上物理课,真的能帮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身边的事物。自己已经认识的,现在更深刻了,自己不能理解的,现在可以有合理的解释,无疑是趣味科学的盛宴。学生们自然舍不得打瞌睡了,他们甚至一字不漏的听老师的描述。 
  在教学效果及同行评价方面,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比较深刻,所以,对基本公式的计算运用比较好,在历次考试中,5班和7班的学生在理解性题目中的得分率高、在基本计算上的得分率高,在紧密计算和逻辑思维的推理上的得分率基本和其他班持平,总体得分率5班和7班偏高,所以,从初二一直到中考的大小考试中,7班和5班在7个班中基本名列第一和第二名。同行一位资深老教师评价:该老师能够让自己班级的学生平均成绩高出其他班几分甚至十几分,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抓住了学生的心。
  所以,推行和实践科普型初中物理教学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首先,推行和实践科普型初中物理教学,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刚开始萌发,还不强,过多而冗长的逻辑推理使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乏味,经常听得学生昏昏欲睡,不但基本的概念、定理和公式都无法掌握,还养成了学生上课睡觉的坏习惯,反过来也影响教师上课的激情!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严密的逻辑思维是不妥的,这样会吓坏大部分的学生,使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抓住初中学生的另一个心理特点进行教育,那就是好奇和新鲜感。如果老师不是在学生面前死板地说教教材,而是向学生展示新知识的窗口,点燃学生向往未来的思考和探索,我想,这样的课堂,即使学生层次再差,也是没有几个人能睡得着觉的吧?
  其次,推行和实践科普型初中物理教学,适合学科特点。物理,其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学科,是探索和认识事物的方法。横向来看,大到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小到分子、原子、夸克,可谓无所不包,所以,横向素材无限多样。纵向来看,从宇宙的产生到生命的起源,从生物的进化到文明的形成,从科技的发展到未来的展望,也是无所不容,所以,纵向素材也是无限多样。这就是物理学科的特点,它包罗万象,随便在哪一个领域或方向结合教材进行解读,都可以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在逻辑推理和计算方面,初中物理要求并不高。以中考为例,真正牵涉到计算的题目不足一半,而这些题目中,一半以上只需要初二左右的计算层次就可以解决,真正较难层次的计算题目,不足百分之十。所以,物理学科要取得较好的成绩,重要的方面不是高精度的逻辑推理和计算。所以,在初中阶段就过分强调逻辑推理,不是十分妥当的。
  再次,推行和实践科普型初中物理教学,适合初中教育阶段性要求。初中物理教育,主要是立足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用。基本知识主要是基本的概念和定理,基本运用就是指基本公式及其计算和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也就是说,初中物理教学,主要是功能是让学生认识物理,让孩子们对物理感兴趣,而不是用繁复的推理和枯燥计算来掩盖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和神秘性。试想,一个孩子,在初中的时候就浇灭了学习物理的欲望,那他以后如何会喜欢物理科学呢?
  所以,推行和实践科普型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是所有物理初中教师都应该思考的一个方向。要完成这个目标,老师要有强大的知识储备、充分的想象力、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强大的课堂组织能力,如果再辅以相应的课件资源,让学生在科技的海洋中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爱好,领略科技的强大与神秘,萌发探索科技的萌芽。这样,即使没能考上高中和大学的孩子,只要拥有了一颗探索和创造之心,他仍然可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新技术,探索原理,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成为行业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