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之我见

【作者】 杨 键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中和职业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课堂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学管理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显然更有难度。在大力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可以加强管理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课堂管理  加强  有效性 提高
  在日常教师交流中,我们常听到很多老师感慨:现在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太难了!讲理论时,学生常会抢着说话或大叫听不懂,没意思,不认真听课。机房中的管理更是难以控制,电源声、击键声、移凳声、讨论声不绝于耳。时时有人讲话,时时有人喊机子坏了,时时有人在走道中走动,时时有人偷玩游戏与聊天。管得过严,学生不喜欢上课,管得不严,一片混乱,无法教学。是的,信息技术教学,相对对其他学科教学,在管理方面,的确存有一些难度。我们知道,课堂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管理,是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必然要解决的教学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谈谈管理实践中的体会。
  一、具有良好的教学态度
  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上课的时候离不开计算机。有了计算机又出现了新矛盾——“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永远要比对老师的兴趣要高”。因此,教师怎样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成了所有信息技术教师最大的难题,如果这个难题解决不好,也就谈不上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了。对于课堂管理,许多教师往往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有些教师甚至就得过且过了,觉得信息技术课又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科,学不好家长也不会有意见,从而疏于管理,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愈来愈差。如果一名教师自己都对所教的学科抱着这种观念,那么,又怎能让学生重视起这一学科来呢?因此,我认为,改善课堂管理的第一点就是——“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
  二、重视课堂环境建设
  信息技术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和传播者。我们往往承担着比较多而琐碎的任务。在学校也处于人微言轻,不受重视的状态,但这不能作为我们慢怠课堂的借口。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前期,不仅要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考,更需要从课堂的角度去完善课堂环境建设。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或中断,要使课堂是个有效有序的环境,不能无视地面的脏乱,要随时保持地面的整洁;不让学生进入教室却发现桌椅杂乱无章的现象出现,而是随时使用完毕随时都要整理整齐;更不能让机器持续几节课无法使用,机器出现问题时应及时解决,尽快投入到使用之中。要想使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首先要给他们一个整齐、洁净、用正常使用的教学环境,让境成为激趣的良好载体。
  三、课堂组织严格化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课堂上处处体现着师生的相互交流和学生之间的默契合作。这些特点,使得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作品比赛等课程形式。除了对这些课堂内容的精心准备之外,我们要对其组织严格化,不能随意行事。有些课,教师虽然给学生指明了合作学习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具体进行组织,放学生任意组合,自行完成任务,制作作品。这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组织,随意起来。甚至有的同学并没有去完成任务,而是乘机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能过分地责怪学生。如果我们把课堂组织细化,时刻关注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有具体的任务做,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
  四、运用语言艺术促进课堂管理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同时还需要良好的语言艺术修养。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把教师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加以讨论。一是注重有声语言的运用。也就是我们在讲述概念原理或操作方法时,语言要温和,富有激情、亲和力和感染力,这样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同时,对学生要经常适当地鼓励。二是注意无声语言的运用。我们要学会运用动作、表情、眼神、仪态等非语言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减少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有效提高课堂管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修养,定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五、完善课堂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制约机制。制约机制是规范学生行为的良好方式,明确要求学生学习的“几不准”和“几到位”,并督促落实。这个落实过程,不仅需要教学时经常强调,还需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加强学生相互间督促管理。
  (二)采用“任务驱动”,让学生有事做。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另一个不同点就是——“信息课不能像别的学科一样留课后作业”。因此,所有的练习就都必须在课堂上完成。由于学生完成作业时教师可能没有足够时间逐一检查,而造成个别同学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可能出现“上课不听讲、下课交白卷”的情况。为此,我尝试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课程,采用课堂评分制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所谓课堂评分制,是指教师在每一堂课为学生每次作业打分并所做的记录。所谓“任务驱动”,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每堂课,为学生布置任务,并制定与每一个任务相应的评分机制。由于任务中涉及到新的教学内容,教师又要进行打分,因此,他们肯定会认真听讲。学生对每堂课完成作业情况的记录就是信息技术课的平时成绩,把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挂钩,注重平时的积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也无暇去光顾那些与上课无关的游戏,从而慢慢形成了一种相互探讨、公平竞争的氛围。
  总之,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保障。管理中,我们要以学习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要在对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更要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认真中忘记学习以外的其他东西,做一个专注于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学习者。
  参考文献:
  [1]岁月,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J].快乐阅读,2013年。
  [2]张廷凯,课程决策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
  [3]韩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内涵、结构与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
  [4]戴会,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