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小学美术教学

【作者】 许志强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南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对学生美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知道,小学美术是奠基教育,应为学生将来美术素养提升和审美、创美能力培养发挥奠基作用。而这一切的实现就需要新课标理念来指导。
  关键词:小学美术  新课标理念  指导
  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在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传统美术教学,课堂方法单一,就是教师讲、学生跟着画。实践中又常常注重个别美术优生进行培养,这无疑将多数学生排距在门外了。新课标则指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新课标理念作指导开展日常教学,并按照新课标指导的方法---“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美术素养服务。
  一、创设激趣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是学生“我要学”的情感内驱。新课标明确要求:“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因此,我们运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美术教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设置有意味的教学情境,就能让学生似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并能够迅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授松树的画法时,教师可以选用有关松树的诗词、散文中的有关松树的描写,来让学生对松树进行欣赏。然后再以提问的方式,组织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对松树的造型以及画面渲染表现的气氛进行描述,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教师再从立意、笔墨表现和构图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在分析松树之后,再将其与柏树和柳树进行比较。然后再由教师演示用笔、用墨的基本技法,讲解不同笔法和线的表现,让学生从中体会中锋、侧锋、逆笔、顿挫等用笔方法以及浓、淡、干、湿、酣畅凝重、淡雅飘逸的墨色,并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笔墨的表现。水墨画较少甚至不使用颜色,但仍然给人丰富的色彩想象。“墨分五色”是指“黑、干、湿、浓、淡”,加上“白”便形成黑白、干湿、浓淡三组对比关系。中国画设色带有浓厚的装饰味,尤其注重墨和色的调和处理。“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它既包括了根据客观物象的类型设色,也包括了根据作者主观表现的类型设色。其形式上有“浅锋”和“青绿”等画法。最后教师再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解树的组合,列举作品中的布局,分析大小之别、主次之分,从而使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根顶俱齐、等距排列的呆板效果。设境教学,以情导人,避免了学究式的赏析和临摹,能够迅速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由此可见,设境激趣是小学美术教育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注重想象培养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更不会发展。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的人才,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力高度发达的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在他们稚气的想法中,创造力若隐若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并精心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学生稀奇古怪的想法超越现实时,当他们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我们切不可用“对不对”“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或盲目否定他们,而是应敏感地捕捉到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选择并作出决定。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材料、活动场所,从而让学生在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接触各种材料,进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们要尽量做到只求其意,不求其形。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尽可能多地采用线索启迪的方法,即由教师提出一些线索,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从线索出发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过程,如教师可以提供局部线索,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其他部分,最后要求学生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突出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体。”要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就必须改变传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来丰富活动的空间,来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实践中,我们可从营造良好愉悦教学氛围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会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意识深处得到大大满足,从而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例如讲《拼贴的画》一课时,我特意把专业教室进行了一番“调整、修饰”:按小组拼成几个大桌子,错落有致,每张大桌子上摆放了形状各异的石子、各色毛线、蛋壳、彩纸、彩色橡皮泥、水彩笔、胶水、剪子等。当学生来到美术教室,看到这些东西,尤其是看到了石头子、蛋壳、毛线等,感到很好奇,一下子兴奋起来。有的跑到桌前,摸摸石子,又拿起蛋壳看看;有的就干脆围着我问:“老师,为什么我们不按原来的样子坐,发图画纸,干嘛放这么多东西呀?”、“老师,这是我们大街上的石头吗?”、“林思琪,这不是图画纸,是硬纸板!”陈小东举着硬纸板跳着脚地向大家宣布他的新发现。这下可好,孩子们呼啦一下全围在桌前,摸摸这,动动那。每张小脸都洋溢着新奇与兴奋,虽然已经上课了,但我却没有阻止大家,看着他们机灵转动、充满好奇的眼眸,我认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达到了。
  总之,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应新课标理念作指导,在精心钻研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与教,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逐步增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培养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荣清,新理念新课堂新策略——新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J].学生之友,2010年。
  [2]徐有江,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
  [3]鲜海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