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布艺世界”游戏中“大力推手式”支持策略的导引与思考

【作者】 金燕莉

【机构】 杭州市滨江区钱塘帝景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大力推手式”支持策略是指教师在游戏中就像动画片里的大力水手一样,有着无所不能的力量。教师是有智慧的大力水手,我们会在游戏中走近孩子、走进孩子,也会随着孩子们的表现分析产生这种反应的缘由,及时调整策略,进行零时间、零距离的跟进与支持,使得孩子们的游戏更有效的进行、维持和延续。
  本文选取大班幼儿的一次“布艺世界”的角色游戏,用摄像机连续拍摄幼儿接近20分钟的活动,之后多次回放视频,进行游戏解读,并从不同角度诠释“大力推手式”的支持性导引策略,并以“航行”之道:启程——行进——加力——返航四个递进式的模式,讲解师幼之间游戏中发生的对话。
  关键词:师幼互动  “大力推手式”支持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人来到世上就处身在了一个充满互动的人际关系中,交往、交流、交谈,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份沟通,多了一份你我之间的互动。尽管0——6岁的孩子只是一个小婴儿或是小伢儿,但随着他们的成长,与外界互动的人际关系就随之变得更加多元化。当孩子们离开亲人,来到新环境幼儿园后,老师是孩子最可以依赖、信任、交流的伙伴,是孩子们忠实的倾听者、倾诉者、协助者,形成了互动关系。而这层师幼之间的互动就是最根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互动关系。孩子和老师都是在彼此的互动关系中倾听、了解彼此的想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走进内心世界。
  1.“大力水手推进式支持策略”的提出缘由。
  《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仔细的来剖析一下这句话,让我们看到的宗旨就是提供大力水手推进式支持策略。只有当我们在活动中追寻着孩子,走近孩子去关注他们的表现和反应后,我们也就会随之跟着孩子们的表现和反应走进孩子的内心需要,分析出现这种表现和反应的缘由,及时调整策略,进行零时间零距离的跟进与支持,才能使孩子们的活动更有效的进行、维持、延续。
  2.“大力水手推进式支持策略”的急需性。
  ●教师的主观意识决定了教师的主动出击:在活动中,有些教师认为孩子小发现问题、抛出问题的能力弱,就自己主动出击帮助幼儿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活动的时间限制决定了教师的控制行为:集体教学活动中,每个年龄段的时间安排都不一样,但都只限制在几十分钟内,因此教师必须控制着活动的流程和环节,在规定时间内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对多的形式决定了教师的高控行为:集体教学活动通常是教师一对多的形式开展的,教师要面对的幼儿数量多,问题多,所以往往会在无形中采用高控手段,引导幼儿随着教师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
  因此,面对这些问题,更加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拥有一颗童心,走近孩子、走进孩子,追寻着孩子,给予空间和时间,及时关注反应、察觉需求、引领探究;及时跟进,支持孩子们的及时反应,形成教师的跟进式支持策略,促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二、概念界定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一种人际互动,在互动中形成相互尊重、互为主体的关系,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是一种双向、交互的影响过程,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
  ★ “大力水手推进式支持策略”:是指在活动中走近孩子、走进孩子,跟随着孩子根据他们的表现和反应及时跟进,提供支持的策略,是帮助孩子们推进活动的进程发展,促进师幼更有效互动的良好调味剂。
  三、“大力推手式”支持策略的镜头呈现
  (片段一)镜头呈现:启程——追随孩子,融入眼球
  案例描述:又一次的自主性游戏开始了,安安、健健、可可、舟舟四个成员选择了布艺世界,分别拿了布、环保袋、包装袋等材料各自加工起衣服来了。一旁的桐桐眼睛一直看着,但不吱声,四个小朋友也一直在忙着做自己的衣服。游戏进行了半个多小时,桐桐还是一个人站得远远的看着她的小伙伴们游戏。我挪动了步子,结果停住了……但在饭前安静活动时,我发现她一个人在服装加工坊制作衣服。
  案例分析:从案例中发现,桐桐一直站在一边看小伙伴们游戏,“专注”地做小观众。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当孩子被动的时候我也进行了关注并试图想要进行鼓励性地干预,但从桐桐的表现行为来看其实我忽视了她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她真正的需要。于是我决定留出一点空间和时间,仔细剖析她行为背后的缘由,也许她只是一个喜欢站在边上看老师、小朋友活动的属于旁观式学习的孩子,从观看中获取经验,最终她在大家都不注意她的时候动手参与了游戏。
  案例反思:“大力推手式”支持策略的开始,也是师幼互动的第一步,当教师的脚步逐渐靠近孩子的时候,才能更近距离的看到孩子的一切,陪伴在孩子的身边,掌握一手资料。面对桐桐这样的孩子,她需要的是一个安静观看的空间和机会,这时教师只是一个欣赏者。因此,只有走近孩子,等待孩子,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真正需要,正确分析孩子的学习方式(观察式的、参与式的抑或其他),直到孩子主动发起与同伴的互动。
  案例成效:我挪动了步子,结果停住了——适时地等待是一种尊重和信任。
  (片段二)镜头呈现:行进——走近孩子,融浸行为
  案例描述:安安、健健、可可、舟舟四个成员各自加工起衣服的时候,菲菲拿了一块大布过来:“你们给佳佳做件衣服。”她又加快脚步的回到接待屋拿来服装本翻开后说:“嗯,做这个。”可是菲菲等待了半分钟没有一个设计师回应,她只好慢慢地走到我面前,低着头说:“没有人理我,没有愿意帮我给佳佳做衣服!”我拿起布,故意提高音量说:“哇,这块布真漂亮,那一定要找一个最厉害的设计师才行噢!”菲菲笑着说:“哪个设计师最厉害啊?”舟舟马上说:“我我我。”由于布很大,舟舟请来了可可一起帮忙对折好布,舟舟拿了把剪刀剪了个圆领子。可可说:“要先画好再剪的。”于是舟舟拿起笔认真地画了起来。
  案例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游戏中顾客和设计师之间出现了矛盾,作为教师的我不希望去干涉幼儿的游戏,尽可能地让幼儿主导游戏,留下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解决了矛盾,进一步拓展游戏。当幼儿向我寻求帮助时,我有意识地用语言隐形暗示、提醒,我做的仅仅是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支架,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提升与同伴互动的以及角色扮演能力。我的“退缩”使游戏进入高潮,孩子在游戏中自信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说他们的需要决定着老师的行为。
  案例反思:了解孩子的需要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去了解他们是怎么学习的?是一种属于什么样的儿童化学习方式?他们在活动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当孩子们在互动中出现矛盾冲突的时候,是静候观察还是急于帮助?……都是需要我们老师在走近孩子的时候,留给孩子们空间以待良机。
  案例成效: “这块布真漂亮,那一定要找一个最厉害的设计师才行噢!”——语言的魅力是一种导向和动力。
  (片段三)镜头呈现:加力——放手孩子,融染智慧
  案例描述:然然过来了,舟舟拿着布在然然身上比划了一下,对我说:“老师,袖子我不会剪。”这时,我指了指墙上的示意图。舟舟皱起眉头看着示意图,还和可可、贝贝商量了起来,说:“你看,这条虚线是用来折的吗?”“对啊对啊,实线才是用来剪的。”舟舟拿起布在然然的手臂上比了比,拿起笔在布上画了一条实线,又看了看示意图,拿起剪刀完成了袖子的裁剪。然然继续说:“这个要用针缝起来的,变成圆筒才可以。”舟舟左看看又看看,在盒子里找来找去。然然说:“看这张图,上面有教我们怎么做。”舟舟和然然拿起示意图看了起来,最终决定用回形针代替针缝线。 
  案例分析:当孩子们不会剪袖子难题的时候,活动即将出现暂停,这时“示意图”成了游戏的关键,教师用一个动作参与帮助,和幼儿建立起同伴的关系,绽放童心,以至于游戏可以更好的继续维持下去。当孩子们遇到不会拆叫有说袖子要用针缝起来,他们主动提出要看示意图来寻求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不仅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还以提供帮助的方式将球还给他们,使他们有继续游戏的动力,让幼儿在身心感到愉悦的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进而使他们富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
  案例反思:当老师走进孩子关注孩子,了解孩子的发展需要和学习方式后,要对孩子们的表现行为进行有效的支持并相信孩子。搭建支架,才能使孩子们在纠结一个问题或困惑的时候,不断思考,豁然开朗,活动延续下去,使活动开展的更为生动,引人注目。
  案例成效:我及时指了指墙上的示意图——材料的给予是一种了解和支持。
  (片段四)镜头呈现:返航—— 仰望孩子,融汇反思
  案例描述:睿睿和嘉嘉在布艺世界里待了很久,都没有顾客上门。嘉嘉听到一幼儿说:“我刚才坐公共汽车来买布,那司机也很想来买布可惜没空,等会我给他送去算了!”一句话启发了嘉嘉, 他马上成立了一个送货上门“热线电话”,只要打电话,不论多远都送,还主动为幼儿园的小朋友送去可爱的小礼物,“生意”也因此“红火” 起来。在最后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我请嘉嘉把这段“意外”告诉大家,引起了小朋友们极大的关注。
  案例分析:这件本来是一个孩子游戏中的事,经过评议成了大家的事。娃娃商店的小朋友也说:“我们以后也要送货上门!”“我们要买一送一!”“我们要免费为医院的病人送水果!” 幼儿从这件事中学到了如何把“生意”做好,如何关心别人,积极动脑筋就会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等良好的品质,并能在以后的游戏中得到发扬。随机评议,变点滴小事为有意义的事,闪光点转眼变成闪光片、闪光面,给全体幼儿以良好影响。
  案例反思:当活动结束,与孩子的互动结束之时,教师要扮演反思者、评价者,以仰望者的姿态随时期待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同时反思自己在活动中所运用的策略使孩子成长了吗?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有效了吗? 静下心来,反读自己的记录,寻找不足,积累成功的经验。
  案例成效:在最后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我请嘉嘉把这段“意外”告诉大家,引起了小朋友们极大的关注——经验的分享是一种梳理和推动。
  四、“大力推手式”支持策略的导引步骤
  “大力推手式”支持策略在实施的过程中,犹如“航行”之道:启程——行进——加力——返航,通过这样的四个递进式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师幼之间的互动,让师幼互动更为精彩。













  五、“大力推手式”支持策略的思考与感悟
  短短20分钟的幼儿游戏,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在游戏的互动中不难发现,每一位幼儿的游戏都蕴藏着他们自身的灵性和对游戏的态度,而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将这些智慧总结提升,如看到孩子们面对困境时的机智、面对陌生同伴时天生的外交水平、面对快乐时得意须尽欢的豁达。
  (一)教师成长
  1.“大力推手式”支持策略的运用,促进教师角色定位的调整,提高了与幼儿的有效互动。通过追寻孩子行的“大力推手式支持策略”的运用,促进教师做孩子的玩伴、朋友,不仅和孩子玩,而且还要会玩,以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玩,提高了师幼互动的质量。 
   2.“大力推手式”支持策略的运用,建立了真正亲密的师幼关系,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心理互动氛围。老师更加主动支持和肯定每一个孩子的探索和发现,而不去过分张扬其中的任何一个,提供机会让孩子放心的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点,而无需为迎合老师的赞扬而放弃自己的兴趣。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给予幼儿充分愉悦的时间、空间、支持幼儿的表现和表达。 
  3.“大力推手式”支持策略的运用,优化了师幼“对话”和“回应”,提高了教师教育机智。在优化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思维活动、心理活动;开启与幼儿的互动;儿童可以自主的,自由的,自我的表达。当孩子面对问题时,老师通过已有经验的积累,假设和推测出孩子可能会有的反应、行为、表情、情绪、语言……细致分析孩子面对问题后的需要。
   (二)幼儿成长
  实施“大力推手式”支持策略,在师幼互动中能够激发孩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让孩子们在师幼互动愉快的环境中大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
  1.实施“大力推手式”支持策略,在宽松的师幼互动氛围中进一步增强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实施“大力推手式”支持策略,在师幼互动中更加启发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大力推手式”支持策略,在师幼互动中,更加指向于幼儿的发展需求。
  正如华爱华教授讲的那样:“游戏是幼儿的拿手好戏,但是有了教师的支持,就能全面助推幼儿的发展。”那么让我们一起努力,仔细观察、静心分析,做孩子们游戏背后的“大力推手”,给予孩子更多的语言、材料、动作等隐性支持,最终让孩子们成为游戏中的“大力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