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创新语文开课导入教学策略
【作者】 李光英
【机构】 四川省邻水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开课导入是新授教学的开始,是调动学生参与教与学活动的启动环节,其具有先声夺人、敲山震虎的重要意义。教学中,我们不能一种模式导入,要创新开课策略,通过形式多样的导入方法,来调动学生入境入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开课导入 教学策略 创新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开课导入更是艺术中的愧宝。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导入设计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钥匙,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和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的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但传开课导入不仅方式简单,方法单一,而且老套不新颖,还有的直奔教学,没有“前奏”,这样的开课显然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其效果的不好直接带来了整个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果。因此,我们必须创新导入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从精彩的导语开始的。一段精彩的导语往往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从而让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而情境具有较强的激趣诱思功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因此,情境成为导入设计的常用之策。实践中,我们可以讲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朗诵几句抒情性强的诗歌,做一个简单易懂的实验,唱一支嘹亮动人的歌。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例如:如我在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先让大家齐唱一遍《好汉歌》(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摘出其中的三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巧妙地将其与课文内容结合在一起,讲课时水到渠成,势如破竹。又如在讲《愚公移山》导入时,我可以利用书中的彩色插图(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图》)。请学生认真看图,然后找出课文中与之相应的内容。
二、设置悬念导入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初中生明显的心理特征之一,如果能够把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转化成为学习动力,那么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上课就给学生设置悬念或疑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诱导学生探索新知。如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回忆起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的品质。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的老师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一个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一下鲁迅的这位老师。
三、运用故事导入
爱故事是人之常情,更是学生所爱。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提问诱思导入
学起于思贵有疑。提问式导入是以一个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老师设置的场景之中,通过问题,使学生的思路紧紧的跟随在老师的话语中,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最后把学生引入到文题之中。如在《有月亮的晚上》一课中,以“你们见过月亮吗?这一设问句开头,既与课文内容有关,又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人们都见过月亮,可是我却以这个看似低级其实起到抛砖引玉的问题问学生,学生的第一反应肯定是疑惑——“老师为什么这么问呢?”进而产生探究原因的欲望,成功的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文题中来。后面又接连问了“月亮是什么颜色?”、“有月亮的晚上美吗?”、“美在那里呢?”三个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具有很好的衔接性,学生的思路一直在跟随着我,一步步把学生引入到文题之中,最后以“那么在这么美好的夜晚里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王连明《有月亮的晚上》,感受一下他笔下‘有月亮的
五、对联诗词导入
对联、诗词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它,虽然距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绝大部分学生都很感兴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欣赏《八面楚歌》作品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定秦当日衄咸阳,乌江喋血照残阳。”学生读着对联,兴趣倍增。然后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副对联中出现的人物是谁?”再次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我又发问:“你们还能说出有关描写项羽的诗词吗?”在学生答不上来的时候我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于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南宋李清照”抛给学生。这样极大地激起了学生欣赏《八面楚歌》强烈欲望。
六、生活实例导入
生活化教学是各个学科教学都应采取的教学策略,而运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就是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又一运用。实践中,我们联系实际生活或结合时事,以拉家常的方式进行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读懂,进而更好的感知课文。如在《再塑生命的人》一课中,让学生观看《千手观音》,请学生谈谈节目背后的故事(学生会发现这些表演者都是一些残疾人),如果让你把这个故事告送给一个生活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的人,你打算怎眼告送他呢?(同学们进行讨论,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同学们一定感觉很为难,可是在19世纪美国的莎莉文老师就创造了一个奇迹,她培养出了海伦?凯勒这位世界名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证这个奇迹(出示文题和作者),最后引入主题。
总之,一堂课的成功,必须注重导入新课的艺术。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在选取导入方法时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作精心的设计,灵活的掌握。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愿老师们设计更好的导语,为语文课添上精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魏雯,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
[2]范美珊,论语文课堂导入的创新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
[3]于敏,语文的导入艺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
[4]左雪梅,巧设语文课堂教学的“凤头”[J].文教资料,2010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开课导入 教学策略 创新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开课导入更是艺术中的愧宝。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导入设计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钥匙,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和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的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但传开课导入不仅方式简单,方法单一,而且老套不新颖,还有的直奔教学,没有“前奏”,这样的开课显然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其效果的不好直接带来了整个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果。因此,我们必须创新导入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从精彩的导语开始的。一段精彩的导语往往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从而让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而情境具有较强的激趣诱思功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因此,情境成为导入设计的常用之策。实践中,我们可以讲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朗诵几句抒情性强的诗歌,做一个简单易懂的实验,唱一支嘹亮动人的歌。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例如:如我在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先让大家齐唱一遍《好汉歌》(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摘出其中的三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巧妙地将其与课文内容结合在一起,讲课时水到渠成,势如破竹。又如在讲《愚公移山》导入时,我可以利用书中的彩色插图(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图》)。请学生认真看图,然后找出课文中与之相应的内容。
二、设置悬念导入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初中生明显的心理特征之一,如果能够把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转化成为学习动力,那么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上课就给学生设置悬念或疑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诱导学生探索新知。如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回忆起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的品质。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的老师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一个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一下鲁迅的这位老师。
三、运用故事导入
爱故事是人之常情,更是学生所爱。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提问诱思导入
学起于思贵有疑。提问式导入是以一个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老师设置的场景之中,通过问题,使学生的思路紧紧的跟随在老师的话语中,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最后把学生引入到文题之中。如在《有月亮的晚上》一课中,以“你们见过月亮吗?这一设问句开头,既与课文内容有关,又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人们都见过月亮,可是我却以这个看似低级其实起到抛砖引玉的问题问学生,学生的第一反应肯定是疑惑——“老师为什么这么问呢?”进而产生探究原因的欲望,成功的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文题中来。后面又接连问了“月亮是什么颜色?”、“有月亮的晚上美吗?”、“美在那里呢?”三个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具有很好的衔接性,学生的思路一直在跟随着我,一步步把学生引入到文题之中,最后以“那么在这么美好的夜晚里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王连明《有月亮的晚上》,感受一下他笔下‘有月亮的
五、对联诗词导入
对联、诗词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它,虽然距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绝大部分学生都很感兴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欣赏《八面楚歌》作品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定秦当日衄咸阳,乌江喋血照残阳。”学生读着对联,兴趣倍增。然后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副对联中出现的人物是谁?”再次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我又发问:“你们还能说出有关描写项羽的诗词吗?”在学生答不上来的时候我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于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南宋李清照”抛给学生。这样极大地激起了学生欣赏《八面楚歌》强烈欲望。
六、生活实例导入
生活化教学是各个学科教学都应采取的教学策略,而运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就是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又一运用。实践中,我们联系实际生活或结合时事,以拉家常的方式进行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读懂,进而更好的感知课文。如在《再塑生命的人》一课中,让学生观看《千手观音》,请学生谈谈节目背后的故事(学生会发现这些表演者都是一些残疾人),如果让你把这个故事告送给一个生活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的人,你打算怎眼告送他呢?(同学们进行讨论,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同学们一定感觉很为难,可是在19世纪美国的莎莉文老师就创造了一个奇迹,她培养出了海伦?凯勒这位世界名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证这个奇迹(出示文题和作者),最后引入主题。
总之,一堂课的成功,必须注重导入新课的艺术。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在选取导入方法时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作精心的设计,灵活的掌握。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愿老师们设计更好的导语,为语文课添上精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魏雯,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
[2]范美珊,论语文课堂导入的创新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
[3]于敏,语文的导入艺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
[4]左雪梅,巧设语文课堂教学的“凤头”[J].文教资料,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