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探究

【作者】 谢 浩

【机构】 四川省邻水县教育信息管理中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创建高效课堂的良好方法。但需要我们在TPACK理论指导下,创新整合策略,运用多种方法促进,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信息素养服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  实践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是“三通两平台”在学校实现、运用的典型体现。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大力推进,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全面入驻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结缘整合。但在整合运用中,我们发现课堂运用存有运用时机不对、整合方法欠差、整合效果不高的诟病。为充分提升设备使用效益,提高教师科学运用热情,我们必须创新整合策略,使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策略,研究已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启了运用历程。虽然各式各样理论都或多或少地对课堂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变化都是很小的,没有引起教师改变运用的根本性变化。但从2005年,美国学者科勒和米什拉的TPACK 理论框架对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引发思想领域和实践运用的深刻变化,甚至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权威性知识。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四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由于其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能力较多,且相互作用交织影响,又被定性为“结构不良”知识,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就出现了仁者见仁的问题。但这并不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策略和有效性。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找到整合的切入点,并结合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其意义是明显的。因此,我们应创新整合策略,使其更有效地与学科教学整合运用。
  一、创新切入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个切入点的问题,切入得是否自然,是决定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创新切入方式,实践中应以学科知识点为切人点来进行。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作为切入点的知识点很多,我们应围绕这些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学校应建立各门学科的信息技术媒体资源库,并对所有的资源建立详细的目录,保证所有师生都能方便查找和利用这些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特有的功效。
  二、感官参与策略
  传统教学,只能板书呈现和教师口头宣讲,知识是静态的,趣味性不强,不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课堂教学,知识不再抽象,不再单一呈现,在声、光、电的作用下,通过图片、声音、动画、文本或视频等综合作用于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不仅学生渠道拓展了,还营造了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和影音辉映的教学氛围,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三、思维训练策略
  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一般品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的训练,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逆向性等进行有效的培养。当前,许多教学软件都可以在思维训练方面提供良好的支持。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可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协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此外,学生还可以使用几何画板自己做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数学现象和规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圆周率的存在及计算等。
  四、情感内驱策略
  煽情是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功能,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脑电视在绚丽图像、悦耳声音、优秀动画的共同刺激下,自然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学习欲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应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情感驱动功能,调节学生的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记忆力。
  五、情境激励策略
  创设情境对于信息技术来说,是件轻而易举之事。布鲁姆认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迅速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六、因势利导策略
  因势利导是教师主导性的首要要求,有信息技术整合运用中,就是要充分运用其交互性和控制性,使多媒体的交互的导与学科学教学的导有机融合。因此,我们可以先展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各种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在学生对展现的内容深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铺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实践感知策略有些学科的实践内容,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真正在其中体验,学会在环境中主动建构、积极建构,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运用模拟教学课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向学生展示教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并模拟动态的变化过程,通过模拟实践使学生尽快把握实践要领和具体操作方法,并通过学生的模拟操作,尽快掌握操作要领。巳习作强化策略将单调强化的练习,用计算机辅助练习的方式呈现练习内容,通过即时的反馈、强化,可以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内容,提高习作的效率。如利用《轻轻松松背单词》、《四则运算》、《苏琳英语》、北京树人的《中考物理模拟试卷》等教学软件,对学生的习作强化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七、合作探究策略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个体竞争力显然不能赢得到主动地位。时代赋予我们,必须以奠基教育为平台,大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方法、能力。而融合信息技术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台湾岛”一课中让学生围绕台湾情况,如民俗、经济、风光、军事、历史、两岸关系等进行分组选题,各组同学先是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的资料,下载并保存网上信息资源;其次,每个同学根据选题需要,筛选、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并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表达工具写出一篇小论文;每组根据组内同学意见和观点完成一篇所选题的研究报告在全班进行发表;每个同学都将文章发布在校园网上,并与其他选题相近的同学,通过E—mail或聊天室交流意见广通过合作探究,同学们不仅较好地掌握了学习的内容,并且提高了自学、探究、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八、自主探究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我们可利用Internet查阅资料,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该策略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基本框架、总目标、指导和建议,起到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当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策略还远不止这些,必然会随着我们进一步的融合运用,其策略将更多凸显。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加大创新融合力度,并进一步研究、总结,探觅到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来,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信息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钮克芳,设计多媒体课件,优化电子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0年。
  [2]段元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现策略[J].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王天宇,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应用刍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
  [4]谢目标,整合环境下改进教学行为的策略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